文化宣传论文范例

文化宣传论文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1

(一)空间设计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通过心理学家对于消费者和受众心理调查显示,空间设计的影响对于消费者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引导作用。因为在空间设计视觉冲击力的作用之下,消费者对于空间设计的产品主观认识更加趋向于整体性。空间设计同传统的设计相比,在策划宣传当中,能够将性能、作用、互动等清晰的融为一体,让受众的感受更加清晰化,甚至在后期策划宣传的影响之下,更加具有实践性。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产品整体性的认知,从而影响到受众的购买行为。企业在空间设计的策划宣传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整体性的特点,将类似企业的产品,非为不同系列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的对比宣传,不仅可以让受众了解各个产品的特性,而且让受众品牌的整体价值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达到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二)空间设计和受众意识

在对于设计产品进行策划宣传当中,空间设计产品除了带给受众带来最明显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认知以外,还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意识认知。这种认知相较于感官认知更加重要。它能决定受众消费者的购买意志。即使当下消费者对于此产品缺乏刚性需求,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竞,当消费者的需求变成刚性之后,便会很容易受到潜意识的作用,从而在一种不由自主的状态之下,决定自身的购买行为。当下的诸多宣传策划,都在为留住潜在消费者而努力。空间设计的策划宣传也更要围绕在影响消费者的意识,长期培养潜在客户的发展角度之下。因此,空间设计的产品,也要尽可能的向细节和大方向靠拢,这样当潜在客户有需求之时,能够第一时间同潜意识形成共鸣,从而选择该宣传产品。

(三)空间设计产品和受众需求

在空间设计的宣传策划当中,存在着销售率高的但又是交易零星的、选择性不强商品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的关键就在于策划宣传当中只考虑空间设计的特性,在重点突出单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受众需求。因此,在空间设计当中,产品设计应当在受众最容易感知的地方,加大策划宣传力度,而且简洁的传达产品的特色优势,以便容易他们购买和节约时间。而对于一些商品需要仔细选择和花色复杂产品,在空间设计策划宣传过程当中就需要放置在安静且人流量较小的地方,以便购买者思考和挑选。切实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进行空间设计,并且制定相应的策划宣传方案,才能够保证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空间设计和策划宣传

(一)策划宣传和空间设计把握第一印象

在空间设计当中,由于设计的方向和宣传的产品将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因此对于受众消费者而言,对于空间设计的认知第一步就显得相当重要。而好的空间设计可以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在产品策划宣传当中,第一印象往往会决定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度,因此,在先入为主理论的作用之下,充分考虑空间设计能否影响到公众认知,是商品属性得以凸显,竞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

(二)重视空间设计和宣传的人性化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是展示设计的根本,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当中,充分考虑产品、设计和策划宣传的人性化。要想使展示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就需要从空间设计和宣传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这样可以使得设计者和宣传策划人从中获益。设计者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要尽可能地满足参观者的信息需求与生理、心理需求。

(三)保证空间设计的互动性

空间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创新思想的融入不断丰富空间设计的内涵。因此,在空间设计策划宣传当中,利用产品、企业和受众互动性可以充分展示最能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理念的设计产品,而且记住互动性的策划宣传,也更能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这表示参观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商品的信息而是主动的参与在其中,可以给他们留下良好的第一体验,也可以加深对于空间设计企业文化的认识。

(四)整合资源凸显空间设计策划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2

以动画形式为学校制作宣传片,在创意上有着独特的要求和定位,既要结合动画的艺术表现模式,又要符合校园的宣传推广需求。掌握好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创作,让创意为校园宣传服务。

1.1主题鲜明——突出校园特色

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首先必须以校园特色为设计主题。每所学校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及文化传统,从而形成该校独有的教育优势和校园特色,如有的学校以外语教学为强项,有的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优势,有的以艺术设计为重点;有的学校强调校园坏境优美,有的侧重师资力量雄厚,有的致力教学设备先进……那么,在动画宣传中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抓住校园特色进行创意设计。通过主题明确的创意设计,为学校建立一个自身所独有的对外形象,让受众充分了解该校与其他校园竞争所存在的独特优势和校园魅力。一个脱离校园特色的创意设计,整个宣传动画只会是泛泛而谈,是无法让该校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作为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首先应以突出校园特色为主题,针对校园自身推广需求进行设计创作,结合校园文化,打造校园形象。

1.2构思新颖——活用动画元素

以动画形式来宣传校园,应以动画的艺术理念为创意指导,灵活运用动画元素。与传统的宣传片相比,动画宣传片既不受拍摄场地和天气等因素影响,制作方式灵活多样,又在视觉表现上具有更活跃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中,其限制因素将大大减少。通过新颖的构思把动画元素进行创意重组,运用到校园宣传中,会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例如,通过一个动画人物以夸张的动作和有趣的表情,结合学校实景,对学校进行特色介绍;或者将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卡通动画化,形象类似动画《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由它们的相遇从而自己相互介绍,以生动的方式让受众更易接受校园信息传达;甚至可以运用水墨动画对校园教育理念进行抽象释义和内涵演绎。总之,动画制作为校园宣传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创作可能性,在创意上需活用动画元素进行构思设计,才能把校园宣传动画做得新颖有趣,也更人性化,在心理和视觉上更贴合受众的信息传播需求。

1.3互动交流——考虑受众需求

一部好的宣传片应与受众有着互动交流,这种互动并不是指面对面接触的交流,而是通过声音、画面等信息传达进行思维上的交接。动画宣传形式正是具有这样的亲和力以及交互性优势,那么在进行校园宣传的创意设计时,应发挥该主动优势,把受众心理需求也考虑到设计制作中。校园宣传如果只是一味地把大量信息不停灌输给受众,不仅让受众难于消化信息,甚至会产生抗拒情绪。受众需要接收怎样的校园信息,怎样接收,接收后如何理解等,都需要在创意设计时站在受众角度充分考虑,通过宣传动画达到与观众在空气中互动交流的效果,给受众留下理解还有想象的空间。例如运用动画角色与受众进行问答交流,在这种虚拟的互动中引入校园信息,使校园信息的传达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和理解,也更符合受众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中,应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思维特征,符合对应人群的信息需求,才能使校园宣传有着信息传递效率高、受众接受度高、宣传效果好的显著优势。

2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思路与方法

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是为校园宣传推广服务的,其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注重与受众的交流,那么在设计创作时应符合这些特点和要求。运用动画元素,结合受众需求来表现校园特色,以这条线索作为设计思路。在明晰的设计思路指导下,其创作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2.1全面了解,深入分析

在进行创意设计前,要对宣传对象、目标受众进行全面分析了解。针对校园宣传动画,首先要对被宣传的校园进行资料搜集和深入了解,学校的建校历史、发展历程、现今状况、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园坏境……关于学校的各方各面都应尽量详细地进行了解,充分搜集校园相关资料,掌握该校的独有特色。只有丰富的讯息量作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意设计的下一环节。其次,要深入分析宣传的目标受众需求,校园宣传动画的对应人群绝大部分是学生及家长。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该部分人群的资讯需求,如他们最想了解学校的哪些方面,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甚至他们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信息等。只有对受众需求了解透彻,才能以此为依托进行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

2.2筛选重点,寻找突破

从搜集到的大量校园资料中,进行重点筛选,结合受众人群的资讯需求分析结果,为创意设计寻找突破切入点。关于校园各方面的资讯是纷繁芜杂的,在创意设计中并不需要全部用上,而是需要根据该校自身特色进行筛选,选择出有价值的,能体现校园优势的材料。对于无用的、无关的,对创意造成干扰的信息,应果断进行舍弃,做到扬长避短。在选择应用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受众对校园信息的接收情况。根据上一环节的调查分析,紧抓受众心理进行对象材料的重点排筛。通过对校园资料进行有目的有侧重的筛选后,选择出有价值、实用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创意的突破和思维的开发。寻找突破点是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前期准备的材料中寻找重点,以突破性思维为指引,为一下环节打开创意设计的大门。

2.3发挥灵感,构建重组

在经过资料搜集,信息筛选和寻找突破后,要以突破口为出发点,进行思维发散,发挥灵感和想象力将零碎的资讯进行重新组合,构建起新的思维框架,完成一个完整崭新的创意设计。在这一环节,可充分运用动画元素进行重组创作。动画艺术为创意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即使是夸张的奇思妙想,在动画宣传片中都有实现的可能。在进行创意重组时,根据分析筛选结果,可大胆发挥想象力,只要灵感到位,即可马上抓住材料进行继续创作重组。假设重组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可在此基础上重复第二步骤,再次筛选提炼,进行二次重组。或者倒退回第二步骤,重新筛选,寻找新的突破点,再进行重组,直到创意效果满意为止。一个优良的创意就是不断经历解构与重组,反复提炼而成的。当然,在构建重组过程中,不能过分天马行空,这是为校园宣传推广服务的,由始至终都不能脱离校园这一大主题思想,以及受众人群大部分属于学生与家长,一旦脱离这两点,再好的创意也是没有宣传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创意重组最终结果必须要符合校园宣传推广要求,更要兼顾学生与家长的审美标准。

3结语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3

1.中小学学校校方不够重视。

中小学学校校方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纲要仍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在这一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方针政策在校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其中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考核标准。《纲要》中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但是校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勉强能达到35个课时。

2.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足,远不能满足授课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问题往往也就成为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好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而是由于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只能抽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填补空缺,而抽调过来的老师没有专业知识,他们要先自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然后再教学生。

3.授课内容重复。

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些内容,小学开始学,初中重复学,高中继续重复学习。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时间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比较差的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改进对策

1.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所以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需求,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逐渐改进学习内容。

2.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各个中小学抽调具有相关基础的教师进入一些相关的高校进行培训;其次,作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为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变得十分重要。

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当中,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将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最终应该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为监督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应该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选修课考试的科目,并计入毕业总分;最后,应该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4.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与能力培养法。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4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1.3提高办刊实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期刊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有些高校已创办了中文和英文双版期刊,在实现高校期刊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的是中文版期刊只能发表中文论文,而多数英文期刊也只是以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论文为主。这样被动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既无中国读者也无国外读者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交流,使英文期刊并没有达到学术交流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2014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在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论文,但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目前,我国一些学者热衷于将自己高水平的到国外高引频次期刊,充分说明了国内期刊影响力不够。因此,高校期刊作为国内期刊的主力军,应当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步伐,将国内优秀的学术论文留住。高校创办的英文期刊不能再自己唱独角戏,应该吸引国外优秀论文加入,真正形成学术交流平台。

2高校学术期刊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英文期刊数量有限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外文期刊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英语是当前国际主流语言,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创办英文期刊可以消除因语言不同而引起的学术交流障碍。目前,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已经创办了许多优秀英文期刊,可以为中国创办英文期刊提供借鉴。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29种,其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但是,我国每年依然有大量优秀论文向国外输送,说明国内英文期刊的数量太少,质量还不高,大部分国内英文期刊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亟待提高。高校创办英文期刊不仅可以减少国内优秀论文的外流,还可以吸引国外优秀论文。高校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在传播科技信息、推动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能力的高校可以积极创办英文期刊,逐步提高办刊质量,以便留住国内优秀论文、吸引国外优质稿件,为提升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2.2高质量国际化论文数量不充足

目前,高校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大部分来自高校内部,其他行业优秀的学者很少向高校期刊投稿。刊登优秀论文是高校期刊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缺乏优秀论文不足以支撑期刊走向国际社会,其中吸引国外优秀论文是实现高校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刊登一定数量的国外优秀论文,可以提高期刊论文被引次数及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可加强高校期刊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当然,高校期刊实现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步一步去实现,因此应先成为全国知名期刊,进而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国际优秀论文需要努力去争取。一份期刊具有国际影响力,必须要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的优秀论文来支撑。不可否认的是,国外发达国家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高,优秀论文在国外高质量期刊发表是一种水平的象征,这为中国高校期刊走向国际带来了现实的挑战。高校期刊必须积极迎接这个挑战,攻坚克难,为我国高校期刊走向世界努力前行。

2.3论文写作规范与国际规范有差距

目前,一些高校期刊已意识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对论文内容和编辑工作都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但是还做不到完全与国际规范的对接。论文摘要是读者认识一篇论文的窗口,要做到帮助国外读者阅读中文论文,必须要规范英文摘要。有些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完全按照国际规范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框架去写,使摘要不能全面概括论文内容。还有一些作者未将摘要按规范进行英文翻译,英文摘要都是借助翻译软件完成,语句不符合国际通用语法习惯。编辑在审稿时也不太关注英文摘要,对英文摘要的审阅不够仔细,对英文摘要的内容和语法把握不准。这些因素都是高校期刊实现国际化的绊脚石。期刊编辑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尽快扫除这些障碍,使论文摘要英译符合国际规范。

2.4期刊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高校期刊编辑部依然将工作重心放在论文送审和编辑校对上,较少注意对外宣传。因此,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加强对外传播和宣传,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有一些高校意识到加强宣传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性,经常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利用大众媒体、网络及公众号宣传自己的期刊,提高期刊知名度。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网络和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网络和大众媒体可以持续地宣传高校期刊[8],但还有部分高校期刊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应借鉴一些期刊的宣传策略,建立自己的宣传系统,集合自身资源,融合多渠道手段,扩大期刊的全球传播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宣传举措,使国内学术期刊能进一步加快提高国际影响力。

3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思考

3.1通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主动“走出去”,不断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规划我国英文期刊发展,并在国际期刊出版界赢得一席之地,是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之一。创办英文期刊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资金,当前国家期刊资助项目大部分向SCI倾斜,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力度大的项目只面向SCI期刊,使得不到资金资助的期刊积极性不高。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对于创办英文期刊所必需的创刊经费、办刊团队、人才培养等力不从心,因此众多高校对于创办英文期刊缺乏活力与动力。国家在资助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的同时,也应关注影响力弱的期刊,在高校申报创办英文期刊时降低门槛,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从而避免现有英文期刊两级分化的现状。与此同时,国家重点项目应向高校期刊倾斜,带领高校期刊走出去,引导高校期刊参与国家项目建设。高校作为国内最大的优秀论文产出机构,在国家的扶持下,现有的高校英文期刊不仅可以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进程,而且还会让打算创办英文期刊的高校积极做好创办英文期刊的规划,为留住国内优秀论文、吸引国外优秀论文做出积极的贡献。

3.2通过外引内联提升国际知名度,努力吸引优秀国际论文

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是科技期刊塑造品牌的必经之路。充足的国际化论文是高校期刊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没有国际化的论文,高校期刊难以提升国际影响力。高校期刊首先应做的是通过外引内联,不断提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全力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的科研论文。编辑部要时刻关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想方设法与研究团队取得联系,争取及早将这些团队的论文优先发表,并提高论文稿酬和缩短审稿时间。发表周期太长,原本很新的观点内容可能被他人、他刊抢先发表,使原本原创性的工作变成重复他人的工作。因此,应通过提供快速通道、缩短审稿周期来吸引优质的国内外论文。

3.3规范期刊文章版面,主动适应国际化要求

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核心工作是紧抓论文质量。在编辑过程中,除了关注论文的主题思想外,论文的题目、摘要等规范性方面也要不断提升档次。作为一篇论文的窗口,对其认识首先是从摘要开始的,论文摘要的结构和内容决定着读者是否能读下去。要想吸引读者,首当其冲就是要提升摘要的写作水平。目前一些论文的摘要字数不是太少就是太多,字数太少不能概括其中心思想,字数太多显得冗长。摘要格式也不符合标准,没有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去写。编辑在对论文加工时,对摘要的内容和格式须严格把关。对于英文摘要而言,不仅要准确表达中文摘要的意思,还要符合国际上惯用的语法,符合国外阅读习惯,以便在编辑和出版等环节突破语言界限,让我国期刊真正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出版物。

3.4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的成功出版不仅与其学术质量有关,也与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拥有大量的用户。高校期刊应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在社交软件上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向读者推送。这样一来,读者就不再局限于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学术论文,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和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成果,同时向读者宣传期刊。此外,具有一定实力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中、英文学术交流平台,利用交流平台吸引读者注册账号,成为平台的固定用户。在网站上,读者不仅可以看到高校期刊登载的最新学术成果,并且可以进行学术交流。读者在相互交流中互通有无、开阔视野,了解国际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扩大高校期刊影响力。传统媒体的力量也不容忽视,高校期刊应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将高校期刊最近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通过新闻的形式向大众进行传播。期刊与传统媒体合作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国际上很多优秀期刊都会将最新的重大学术成果通过电视、杂志和报纸等进行宣传。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普内容;《广西植物》;实践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态问题[1]。为此,联合国宣布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的6月5日为环境日。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话,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内容优势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珍惜濒危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化学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广西植物》是报道植物系统发育学、植物生理生态、植物与环境、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在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术质量同时,也重视科学普及,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责任。

1科技期刊在科学普及中的内容资源优势

科技期刊主要发表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以专业性和科学性著称。科技期刊在报道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前沿科学理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期刊以其专业媒介的属性要求也承担对公众传播新的科技成果,宣传最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3-5]。科技期刊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优势,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其他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无法相比的。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了解该领域前沿科学动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6]。另外,科技期刊拥有学术水平很高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库,时需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在研究的热点来源、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把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此,科技期刊要增加受众覆盖面,提升期刊影响力,需充分利用其权威的科学内容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功能及资源利用、植物生存的环境、植物资源的保护等都是《广西植物》科普宣传的内容资源。植物科普的目的是要让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新世界。本刊以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按照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中小学生、普通民众、大学生、政府机关人员等,从植物介绍、植物功能与利用、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图片、视频来帮助公众了解植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2《广西植物》传播科普内容的实践

2.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作用[7]。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点推介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支持的研究领域,对公众全面普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宣传研究热点内容,满足公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渴求,在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热点选题,本刊在2018年第11期和2019年第9期刊登了“一带一路”沿线植物多样性研究专栏/专刊,主要介绍了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植物新资料、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生态适应性、濒危植物生境介绍及致濒危的原因等,对保护沿线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普及植物学前沿科学知识。科技期刊都把提高内容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大潮中,编辑应该转变观念,把学术与科普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承担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4]。科技期刊不仅需要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提高本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度,更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用生动有趣的科普化语言弘扬科学精神,进行先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公众理性的科学思维,进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中国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因其多样的造型地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天坑是岩溶地区最壮观奇特的负地形景观,犹如大地之眼,随着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天坑群,吸引了诸如地质、环境、景观、旅游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同时也激起了公众探究天坑的好奇心。本刊在2020年第6期发表了《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一文,但其专业性很强,深奥难懂,不适合大众阅读。编辑协助作者运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阐述深奥的岩溶植物多样性专业知识。首先将题目改为引起公众阅读兴趣的、适合微信文推广的《探秘大地之眼——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篇》;其次用精美的图片对天坑的险、奇、峻、美等罕见的旅游景观进行简单介绍,并重点介绍了天坑相对隔绝的天然屏障和独特生境,保存了大量珍惜濒危植物,是许多难得一见植物的“乐土”;最后利用纪录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学术论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学普及,不仅能满足大众对前沿知识的需求,还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2.3对关注度较高生态事件的科学普及。在发生一些重大生态事件时,科技期刊应凭借其权威的内容资源优势,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约请资深专家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可以弥补公众在面对严重自然灾难或生活困惑时科学知识的不足,提供一定的科技支持和保障[5]。澳大利亚在2019—2020年发生严重的山火灾难,使得近5亿动物丧生,山火烧毁面积超过5.25万km2,这是人类难以忍受的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8]。我国2020年西昌发生森林火灾,致使19名英雄牺牲。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科研工作者都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本刊在2020年7月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了《5种常绿冬青叶片防火性能评价》,为森林防火树种的筛选,建造防火林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装潢材料和装饰引起环境甲醛超标,导致室内和公共场所环境污染,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9]。甲醛具有污染来源广、持续释放时间长和强致毒致癌等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国内大多数装修后的居家和公共场所内残留的甲醛浓度超标。当前吸附甲醛的方法都因各种条件限制难以被人们接受,植物吸收甲醛已成为便捷、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的一种可行方法。本刊分别在2012年第6期刊登《竹芋科和蕨类室内盆栽植物对甲醛净化作用的研究》、2015年第4期刊登《甲醛胁迫下四种盆栽植物的生理动态反应》、2019年第6期刊登《室内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吸收及抗逆效果研究》3篇关于植物吸附甲醛的文章,为公众在选择室内观赏植物时提供了一定的科技支撑。

2.4普及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世界上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了利用本地区传统植物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人们愈来愈重视传统文化,对天然植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10]。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民族植物利用经验没有文字记载,因此需要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整理和记录,与此同时对公众进行民族植物学资源利用的科学普及。本刊近年来发表了多篇关于民族植物学的文章,《云南普洱可食用棠梨花的民族植物学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及现状》《广东阳春重阳传统药市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湖南通道染制侗布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等,主要内容包括京族、瑶族、纳哈尼族、侗族、拉祜族等在食用、药用、驱蚊、建筑等方面的应用。这些论文本身在记录少数民族使用当地植物的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这些民族地区的植物具有多种药物功效,能吸引大众阅读的兴趣,进而拓展了读者对民族文化的吸收范围,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使植物学领域的科学普及达到更高的层次。

3科技期刊开展科学普及的建议和思考

3.1学术与科普并重。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不仅要重视科技知识传播的深度,更要注重广度。编辑的素质和水平是影响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时期,编辑更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科普和学术同等重要,承担好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社会责任[11]。科技期刊可以适当增加科普论文,也可以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进行科普化二次创作,可以提高受众覆盖面,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国际顶尖的科技期刊如Nature不仅设置有学术论文栏目,还有非学术论文栏目,在这个栏目中发表了很多的科普文章,并且经调查发现科普栏目赢得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12]。也有统计结果表示,科普文章的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往往也很高,甚至超过同期其他的学术文章。科技期刊为宣传学术论文可谓是用尽各种办法,提高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目前还是各个期刊放到首位的工作任务。科技期刊权威性的内容资源是进行科普的最大优势,同时科技期刊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从多个角度为学术论文做好宣传。所以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把科普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在今后的工作中,力求学术与科普并重。

3.2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科学普及的有效性。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在发挥其传播学术思想传统优势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采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对科技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可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品牌效应。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采用文字短文宣传法,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在各大平台上对学术论文进行解读,回应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内容,使阅读的可能性变大[13]。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科普化,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多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本刊今年开始选择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学术论文科普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精美图片、纪录片的形式对学术论文内容深入浅出进行解读,满足公众对获得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普化内容被大量阅读和广泛传播,从而实现学术论文的有效传播。

3.3培养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也是办好科技期刊、促进科技知识传播交流的基础。国际上顶尖学术期刊的科普专栏对公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拥有较高水平的、善于写科普文章的专家,并且他们写得很好[14]。而我国目前大多科研工作者对科普写作还不擅长,科技期刊的编辑也未有进行科普创作的意识。科技期刊需要培养编辑的科普写作能力,并且协助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学术论文进行科普化创作,促进科研成果能在公众中广泛传播,使公众能够轻松地理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绩、不足与未来展望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7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

(二)本刊论文学术质量稳定。2017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2,在护理学科中与另外2本期刊并列排名第3;2018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5,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1。本刊2017年和2018年基金论文比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基金论文比是指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就不好,是否有基金支持也不是期刊编辑选用论文的标准。决定一篇论文能否刊登的还是论文的学术价值。2017年本刊的引文率为19.1,2018年为21.9,略有提升,在护理学科中均排名第2,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引文率即参考文献量,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但是,参考文献也不是越多越好,论文应当准确并恰当地标引参考文献,我刊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要求一直比较严格,要求作者尽量使用最新(5年内)的参考文献,并且只标注必要的参考文献。

(三)本刊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核心他引率是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本刊在2017年和2018年核心他引率均在学科内排名第1位,说明本刊论文得到了广大作者的认可。2017年和2018年本刊的开放因子均为7,2017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4(最大值为9),2018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6(最大值为10),虽然开放因子绝对数值没有变化,但在学科中排名位置下降。开放因子是指某一期刊被引用次数的一半所分布的最小施引期刊数量,体现了期刊学术影响的集中度,开放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的扩散程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广。由我刊开放因子的排名可见,其他护理类期刊可能因为加大宣传力度并获得更大的开放因子,而我刊的开放因子并未变化,且在学科中的排名位置下降明显,说明我刊在推广论文、促进论文传播方面做得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国内中文期刊的共性问题。

三、对策

出版与传播是科技期刊的两大任务。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我刊编辑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期刊出版上,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方面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6],但目前看来,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期刊的开放因子和扩散程度。我刊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措施,加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力度。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支持期刊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引领学科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培育科学文化,而这些方面正是我刊需要迫切发展的。在卓越行动计划中,我刊针对扩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出了措施,通过实施以下措施,相信我刊的开放因子能够有所提高,学术扩散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要扩大我刊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要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提高论文质量,增加来源文献量。2020年,我们将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原则,刊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落实专题报道计划,关注重大选题,吸引海外作者投稿。2018年《中华护理杂志》核心总被引频次下降,与来源文献量下降有一定关系,2020年,在编辑出版工作中,需重点注意控制论文篇幅,增加来源文献量,同时保证论文质量。另外,为了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2020年,本刊将关注学科内重要标准和规范的,刊登“标准与规范”类文章的精简版及二维码,作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详尽的“标准与规范”的制订过程。

(二)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论文传播,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积极参加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促进护理研究成果传播与推广《中华护理杂志》积极推选论文参加“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和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2019年有18篇论文入选“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3篇入选“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1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优秀护理科研成果的传播。未来《中华护理杂志》还将继续参加此类活动,促进已的宣传与推广。2.利用新媒体推广已刊登论文中华护理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科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关注人数已超过20万,2020年,我刊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迎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写并推广已经刊出的论文,促进论文的二次传播;扩展读者服务功能,打造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平台。采取多种措施推广论文,如每名编辑每月通过微信平台至少推广1篇重点论文,着重推荐专题报道和标准与规范类文章。3.完善数字化建设,为论文多种渠道传播打下基础创新出版形式,对一些护理新技术论文增加视频演示功能,读者通过扫描论文中的二维码,可以观看创新的操作演示或护理用具革新内容,实现多元媒体融合出版。逐步完成学术内容数字转化,开发视频、音频等传播载体,建立独具特色、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通过引文互链、DOI码等加强与各医学网络出版平台的联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通过开展精准推送项目,根据作者和读者的研究范围和阅读兴趣,精确推送相关领域的论文。4.与多种出版平台合作,拓宽论文的传播渠道与中国知网合作,进行优秀论文的双语出版,扩大论文的海外影响力;加入中信所TOP5000项目,扩大论文的传播范围。未来将继续以上合作,并积极申请加入多种国内外数据库,让我刊的论文在更多的平台上显示,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看到我刊刊出的优秀论文。5.加强期刊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品牌期刊助推品牌学术活动,品牌学术活动又促进期刊的宣传与推广。2020年,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中国护理科研高峰论坛、护理科研协作培训班、护理期刊联盟会议、主编社长沙龙等,增加期刊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护士会有关会议、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及中华护理学会重要学术会议,拓展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宣传期刊。

(三)其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涉及的其他指标,如论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等,虽不计入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但本刊作为护理学科中的顶尖期刊,在202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应兼顾各项指标,为更多的作者和读者服务,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扩大,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文化宣传论文范文8

1加强期刊自身建设

1.1提升期刊学术水平

期刊内容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影响力的大小,如果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水平,不论传播手段有多先进、传播范围有多广、受众有多庞大,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术影响力更是无从谈起。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根本还是提升刊物学术水平,内容为王;因此,要做好期刊的内容策划、选题与组稿工作,尽量抓到相应层次最好的稿件,摒弃“等米下锅”的做法,力争把期刊办成学术、技术水平和编辑、出版水平均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皆好,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高”“双效”“双爱”期刊。针对期刊报道领域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应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可以专栏或专刊的形式进行重点报道,聚合当前某一热点话题的优秀成果,能够显著提升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例如本刊2016年3月邀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王继业副院长为特约主编出版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专刊,截至2017年6月21日,在中国知网搜索“全球能源互联网”,综合排名前20篇文章中有8篇出自本期,该期的影响力远超往期平均水平。

1.2增强期刊的服务意识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期刊来说,其泉源即为作者群体。从本质上讲,期刊属于服务行业,要想获得优质论文,首先要做好作者服务,增强期刊为作者服务的意识。1)利用新媒体宣传作者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作者的后,可综合利用新媒体手段(微信、微博、社交App等)进行宣传,在促进作者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可增加论文的关注度和被引用量,从而实现期刊和作者的“双赢”。2)利用优先数字出版,快速锁定作者研究成果。时滞过长可能会影响作者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认可的速度,不利于作者抢占科学发现首发权和竞争主动权,优先数字出版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3)以技术服务为契机,提升期刊品牌。在做好日常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加强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群体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与以上3类群体人员分布比较集中的单位合作,探讨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的可行性,包括出版专刊、专栏、论文集,以及提供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等,从而实现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目的。4)缩短论文处理时间,与作者保持良性互动。作者往往比较关注稿件的处理进度,因此要尽可能地加快稿件处理流程,在每个环节及时与作者保持良好沟通。高水平的期刊编辑不仅能够在论文写作方面为作者提供帮助,而且能在专业和学术方面为作者提供建议,从而显著增加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

1.3善用新技术、新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工具层出不穷,也为出版单位提升办刊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1)加强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以及移动出版提供了契机。在传统纸媒日益式微的今天,探索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与移动出版势在必行,数字出版平台与移动出版平台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与移动出版的基础支撑平台,且目前的模式已相对比较成熟,有先例可循[6-10];因此科技期刊应尽快建立这些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助力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2)善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期刊数据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技术手段的革新,利用数据挖掘手段对期刊进行深度分析十分必要。通过深度挖掘期刊数据、数字出版平台相关数据以及专业领域内所有期刊的数据,可发现一些对办刊很有帮助的数据,如作者群体分布、当前期刊报道的热点、零被引论文数量及其分布情况、不同期刊间的引用情况等,从而可有针对性地制订期刊提升策略,提高办刊质量。

2打造期刊品牌

2.1拓展传播渠道,争取被尽可能多的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

论文被有效引用的前提是可被检索到并能够获取全文,在出版业日趋成熟的今天,仅仅依靠期刊自身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是很有限的,且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已习惯利用网络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或各类数据库检索文献;因此,期刊有必要被尽可能多的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这样才能提高被检索到的概率,尤其要避免类似“独家出版”的做法,以免固步自封。

2.2探索OA出版,促进期刊学术成果传播

虽然期刊被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可提升被检索到的概率,但下载这些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大多是需要付费的,这为期刊传播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而OA获取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科技期刊应探索并实现自己的OA出版,以促进自己报导的研究成果的传播。

2.3参与学术会议,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期刊参与或开展学术活动是增加期刊曝光度,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术会议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学术会议能够提供学科内最前沿、最热点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为介绍和宣传期刊提供了绝佳机会。举办或协办学术会议有助于打造期刊品牌,显著提升期刊的知名度,但举办或协办学术会议的投入较高,如不具备条件,则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宣传、推广期刊。在学术会议上进行期刊宣传宜提前制订宣传策略,明确宣传形式和目的,并及时做好会后的后续跟进工作。

2.4善用社交媒体,拓展宣传手段

社交媒体已成为国际学者交流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重要渠道,如国内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国外的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在后,可及时通过社交媒体论文信息,以便与相关领域学者和媒体分享研究成果。其中中文期刊可将重点放在微信、微博等国内社交平台上,而英文期刊则可将重点放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有针对性地拓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5倡导学术争鸣,正视学术批评

近年来的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出现了种种弊端,学术腐败屡见不鲜,尤其是近期频发的国外期刊针对国内学者的大量撤稿事件,学术争鸣与学术批评的弱化可以说是主要原因。学者们写文章温良恭俭让,你好我好大家好;刊物发文章自说自话多,质疑批评少。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一是学术评价庸俗化,不让争鸣;二是学者关系人情化,不敢争鸣;三是学术研究工具化,无意争鸣;四是研究能力初级化,不能争鸣。而学术批评则应有理、有据又不失风度,即是学问之争,不是感想之争、意气之争、感情之争。科技期刊应倡导学术争鸣与学术批评,允许并鼓励合理的不同声音,学术争鸣与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

3培养学术新人

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因素,但这也导致目前不少期刊热衷于发表领导、专家、大牌教授的文章,以身份取文、唯名择稿、以人定文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学术歧视。其实一种成功的期刊,不在于其发表了多少名家的稿件,而在于发现和培养了多少青年才俊。从学术人才的成长过程来看,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人才、专家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即其在所在学术领域的科研水平逐渐系统、深化的过程。科技期刊若能借助自身资源参与并指导青年学者的课题论证、立项等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使青年学者的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尽早凸显,并以论文的形式出来,可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术新人的发展与成长。这同样要求编辑有能力发现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前沿、热点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学术新人及其突破性的论文,及时刊载出来,并对学术新人加以扶持和培养,使之逐渐成长为本领域的真正学术人才,同时为期刊储备了学术人才资源,实现共赢;因此,科技期刊应坚持学术民主,不搞论资排辈,不以名气、权威压人,培养学术新人,从而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

4争取政策支持

4.1调整科研评价管理政策,鼓励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SCI收录论文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大学的学科评估排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科研项目审批结题等,无一不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和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级科研项目最终验收也均要对SCI的论文数量进行考核。此外,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年终奖励、优秀人才选拔、人才引进等,SCI论文的数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在这种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唯SCI论大行其道,国内的高水平论文大量外流。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运作模式比较成熟,在收取了作者的大量版面费后,又将论文高价卖给我国,极具垄断性。这不但直接扶持了国外期刊,而且威胁了我国的科技安全;因此,在政策层面应尽快改变现有的一些歧视国内科技期刊的现状,建立客观、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改变高质量论文外流的状况,鼓励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4.2鼓励双语办刊,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很多国内的中文期刊学术水平并不比国外差,有些甚至远高于国外同类期刊,但受制于语言,无法吸引国外的优质稿源。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国际交流语言,要想更好地、有效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的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就必须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开放办刊,采取双语出版的新模式,扫清政策层面的障碍,改变期刊发展定位,更好地吸引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可使中国的学术期刊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