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播

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播

【内容摘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技术空前发达、文化呈现更加多元的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如何在百花齐放的电视剧中彰显特色、如何在刻画多姿多彩民族风光的同时参与到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构建中?本文尝试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分析民族题材电视剧自身的艺术风格及价值表达,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题材电视剧;艺术价值;传播

作为一种文艺载体,电视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情感,在情节推进过程中贯穿着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进、不同群体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在当前媒介技术带来的空前便捷性、前所未有的文化多元性等诸多优势的当代语境下,电视剧“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交融,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也愈加凸显”,①同时也为传播民族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机遇。

一、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表达

(一)文化符号的象征性

媒体效果理论认为:“电视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一致并且几乎囊括一切的符号环境,从而构成了指导各种实际生活情景的行为和信息之规范。”②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浓缩的价值、观念的传播载体,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给予观众最直观的视听感知。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地域地貌、风俗礼仪、服饰建筑等文化符号为故事推进、情节设定、主题升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元素。《格达活佛》(2005)讲述了为和平解放西藏献出宝贵生命的五世格达活佛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剧中,青稞、酥油、藏酒、寺院、袈裟、转经筒、佛珠等极具特色的藏文化符号多次出现,在拓宽作品维度的同时,增加了观众对藏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西藏秘密》(2013)中当镜头定格于湛蓝的天空和肉眼可见、行走着的白云时,当转经筒、玛尼堆雕筑着时间和空间的痕迹时,当高原强烈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后沉淀在老人脸庞上的沟壑时,这些鲜活的符号让这块固守着藏文化的净土古老而又神秘;《歌海情天》(2014)中镜头里多次出现的藏族牦牛肉、蒙古族马头琴、回族盖碗茶等不同民族文化符号,刻画出了西北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特征。与此同时,由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使得民族题材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部带有宗教性质的民族影视作品对于本民族群体来说或许很容易被“解码”,而对于从未了解过其文化的其他民族,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后,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将注意力投向了我国民族影视作品,这类作品呈现出的宗教文化色彩就很难被理解和接受,甚至可能因为某种理解偏差而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如不少藏族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送河鬼、天葬等奇观化的镜头,让一些观众在感受艺术冲击的同时,很难对其理解认同和产生共鸣,这方面是创作者应当多多注意的。总之,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为各民族间交流互鉴、融汇互通搭建起了民族的想象共同体,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留存了记忆。

(二)叙事风格的多元性

一是叙事主题流向贴近时代的现实题材。这其中,以“脱贫攻坚”为叙事母题的民族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代主流叙事建构的新范式。《索玛花开》(2017)讲述了“第一书记”带领四川凉山彝族群众脱贫的经历,接地气地反映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有电影研究者讲道:“贫困人民只有在影片中看到属于他们现实认知范畴内认同的主人公、生活情景、文化习俗和矛盾冲突,才能确定影片是他们能够进入并获得安全感、确定性以及身份认同的共同体。”③同样,正因为这类题材电视剧不是歪曲的、虚构的历史,它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灵魂搬上了荧屏,对当今民族发展变迁真实地还原及再诠释,才能激发起民族情感的共享与维系。二是中国电视剧市场迎来了年轻收视群体的回归。民族题材电视剧也不再单纯围绕“共同抵抗侵略”“共同走向解放”等老生常谈的选题,而是融入更多青春与活力的青春化视角与表达,用略带诙谐的镜头、轻快活泼的叙事风格吸引更多潜在的年轻群体。如《木府风云》(2012)、《舞乐传奇》(2013)、《解忧公主》(2014)等,都用了年轻演员,并且叙事风格也更具有娱乐性和可视性。三是不再浓墨重彩地去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奇观化地渲染民族生活习惯及风俗风土,而是更加突出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层面的叙事。《胡杨女人》(2010)刻画出蒙古族女性诚信为大、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民族题材电视剧或多或少都会选用本民族的演员,其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和略带口音的台词对话,通过镜头的抓取,在视听表达上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塑造和精神的凝聚增添了不少代入感和真实性。

二、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价值传递

(一)搞好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和合意识

民族题材电视剧因其视听语言的民族化特点及人物形象的民族气质,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的文化表达中,总是给人们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起源多元的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④一直以来,民族团结意识在电视剧中一直有所涉及。《文成公主》(2000)、《孝庄秘史》(2003)、《昭君出塞》(2006)等历史剧都是通过“和亲”来构建民族和合意识;抗战剧《血色湘西》(2007)通过描述苗族与土家族对歌、哭嫁、绣荷包、划龙舟等一系列民俗风情,构建民族大团结的主旋律色彩;《歌海情天》(2014)以一群藏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90后”青年踏访西北五省,探索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与西北神奇土地的故事绘制出一幅“一体多元”的民族团结的画卷;现代都市剧《都是一家人》(2019)用更加贴近社会现状的当代叙事讲述了各民族同胞在走出山寨、融入沿海城市,为城市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并在此过程中凸显出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共同繁荣的新时代主题。这些民族题材电视剧展现出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折扣”,增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理解和交流,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铸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贡献。

(二)展现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1世纪以来,民族题材电视剧在构建民族融合主旋律的同时,也突出表现尊重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调,在唤醒民族文化记忆的同时,呈现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延续。《大理公主》(2009)中白族的精美头饰、《奢香夫人》(2011)中彝族的婚嫁场景、《长白山下我的家》(2012)中朝鲜族动人的歌舞艺术及饮食文化、《阿娜尔罕》(2013)中维吾尔族歌舞等,都将其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真实而艺术的还原,无一不是对民族文化独特风情的展现。除表层的民俗文化外,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也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在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逐步展现。《雪域情》(2006)中藏族小伙桑布在保护同伴卓玛的时候展现出直爽、耿直的民族性格;《嘎达梅林》(2011)刻画出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与牧民,英勇、果断的民族个性;《热巴情》(2012)在展现精湛舞技的同时,塑造出藏族姑娘达娃在学舞过程中聪慧、倔强的民族性格。这些作品,通过情感的温度和艺术的震撼力,使民族文化在更广阔的地域传播,增加了对外交流的机会,也使本民族在交流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文化传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三、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传播民族文化的思考

(一)讲好民族团结新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民族题材电视剧要超越传统讲述方式,聚焦民族团结新故事。以“内部”视角切入创作,用纪录的镜头还原少数民族原生态真实生活情境,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题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实体验过民族的生活,深扎民族的现实图景,才能鲜活地创作和呈现出真实的民族特色的作品,而非“模仿”生产出的夸张化、猎奇式的民族奇观。如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满族人民教师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滇西民族深贫山区,献身民族教育事业,帮助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改变命运的主题,就是很好的民族题材电视剧选题素材。其次,要通过讲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民族题材电视剧要牢牢把握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主题,主创人员本身要充满对国家和人民的浓烈感情,并且拥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让观众在剧中感受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如将“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和事件融入剧情创作中,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故事情节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唤起观众的集体认同。

(二)打造多元宣传渠道,培养民族形象“代言人”

近期,四川藏族小伙儿丁真为家乡拍摄的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迅速红遍全网。视频中,丁真所携带的地域特色、民族性格向观众很好地展示了藏族风土人情,成为封闭的高原山区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因此,应鼓励和培养本民族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并赋予其“民族团结”“脱贫攻坚”“弘扬中华文化”等符号意义,借助其自身携带的民族特性建立起被公众凝视、想象的空间。同时,当下的受众作为文化生产的主动参与者,可依托其庞大力量获取更高的关注度,让流量转化为助力民族影视行业的正能量,为民族影视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丰富观众多元化参与形式

面对当代语境下传播的新要求、新常态,技术的不断演进给观众带来了更广泛、更深维度的视听体验。但由于涉及问题较复杂,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直没有做出大胆的尝试。当代语境下,传统媒体“单向化视觉阶段”已日渐衰退,跨屏时代的观众已不满足扁平化的视听感受。VR、AR、全息影像等一系列科技手段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运用动作捕捉、三维特效等技术,使观众体验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人机全景互动式的视听盛宴实现了以创作者为主导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演变,交互性的新玩法使观众产生了全新的情感传递。在多屏共存、跨屏传播的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可以此为借鉴,以不同民族的符号特征为依据,如身着民族服饰,在充满真实感的剧情中将观众融入饱蘸民族地域元素的场景中,参与民族生活,感受旖旎风光,完成沉浸式、参与式身份的转变。此外,自媒体的发展突破了影视剧播放场域和拍摄场景的限制,打破了民族地区的封闭性,是民族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场域。丰富多彩的民族题材电视剧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超时空的传播特性及精练短小的叙事技巧,鼓励人们充分利用屏媒时代文化消费门槛降低的机遇,发挥好诸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媒介易得易用的优势,记录本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华文化建设中来,创造更多媒介环境和话语表达的机会,在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的同时,为更多影视剧创作提供可启发借鉴的素材源泉。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长期技术水平和文化传播主体的差异导致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发展和保护民族影视文化,离不开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励:不断注资民族题材电视剧,在播映发行环节给予大力扶持,尤其要鼓励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习利用好新媒介新技术,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广度及深度,也离不开培养熟悉民族影视艺术又精通互联网模式的“互通性”人才,只有技术创新与民族文化素养兼具的优秀人才,才能不断为大众带来优秀的民族题材电视剧力作。作为一种影视门类,电视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发展的动力之一。但由于收视群体有限、投资风险较大、播出渠道有限,目前,民族题材电视剧仍处在市场边缘地带。经典民族题材电视剧都只在“部级”播放平台播出后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出于收视率的考虑,其在地方播出平台中几乎难寻踪影。因此,民族影视作品应适当地学习和借鉴商业化、大众化的手段,加入更多轻松娱乐的元素。如创新叙事技巧、丰富宣传手段,加大孵化民族题材IP的力度,进行全产业链运营,从而吸引更多具有消费潜力的新一代年轻群体。

作者:马黛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