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

谈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

摘要:蒙古族非遗文献有效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因此,如何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已经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简要阐述在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中人才素养、内容特色、受众群体、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蒙古族民族特色内容、整合多重渠道手段、运用恰当翻译策略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以期加快“文化走出去”的前进步伐。

关键词: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英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蒙古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极具弘扬与传承价值。通过跨语言翻译进行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二者相互契合能够完美地实现这一目标。所以目前翻译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已经成为翻译者们一项巨大而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有效完成将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高更远。实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必定成为加快“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

一、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的关键要素

(一)人才素养

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步伐不断加快的当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能够了解许多极具蒙古族特色的内容。然而,想要真正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和英译,离不开对人才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而且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达到传承与发扬的目的。但是,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译者对于该方面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即如果不能对蒙古族非遗内容有着充足的了解,就难以做到准确翻译文献,也无法让其他国家的人正确理解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文化意义。所以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在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意义重大。蒙古族非遗文献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第二文化接触、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著名翻译理论家格特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明确阐明:推理在语言互译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码还需要动态语境进行动态推理,动态推理需要依靠关联理论指导实现。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翻译就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原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交际过程,译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译者既要探求原文中的各种信息,还要将其实事求是地传递给译入语受众。所以译者是这一交际活动的桥梁和重要载体,她不仅承担着语言转换,还进行着跨文化转换,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异域文化素养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此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二)内容特色

蒙古族非遗文献中记载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内容,然而,针对这些文献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想要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就必须面临不同文化的冲击。期间极易出现为了迎合目标语的受众群体需求而将文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导致文献中记录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失去了应有的特色,甚至会引起其他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对我国开展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过程中,保持内容特色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面。内容特色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独特之处,保持内容特色是译者的责任之一。

(三)受众群体

受众群体在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文献跨文化传播对各类人群产生影响,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当然,通过对蒙古族非遗文献的翻译,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蒙古族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实际上,尽管“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影响正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导致蒙古族非遗文献的受众群体非常有限,多为海外留学生、华侨以及其他国家文化领域的研究学者等,至于在社会大众这类受众群体间的影响力仍然较低,主要原因为文化差异,内容翻译的形式、深度各不相同,导致社会大众的兴趣不高,自然难以将蒙古族非遗文献的文化传播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翻译策略

想要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翻译是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然而,跨文化传播的最大阻碍便是文化差异,也就是不同国家在对待他国文化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相同的内容其表达形式自然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其他国家能够深入了解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就必须要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进行翻译时不仅要体现蒙古族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也要将其他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若采取不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会严重影响到跨文化传播与英译的效果。由此可知,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的传播与英译,对翻译策略有着很高的要求。

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蒙古族非遗文献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英雄史诗《江格尔》等。这些文献既涵盖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又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应当弘扬与传承的方面。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内容是比较有限的,想要实现跨文化传播与英译,就必须对文献中包含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了解,储存足够丰富的知识量,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正确且恰当的策略,更好地保证英译的效果。因此,应当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对蒙古族非遗文献翻译人员培养力度的同时,开展对蒙古族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研究,不仅要结合各类相关资料,还要积极地与各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掌握更多、更深入的蒙古族文化,确保翻译水平和英译质量,为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将培养范围扩大到海外留学生、华侨等群体中,让他们也参与到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中,与他们语言环境的便利性进行效结合,能够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英译的质量与准确性的进一步提升,既能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更好地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二)坚持民族特色内容,融合多元文化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导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其中除了日益强盛的国家实力外,也与我国的“特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能够让其他国家的人感受到蒙古族的“特别之处”,从而产生认知领域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必须以坚持民族特色内容为核心,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英译内容,给其他国家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能够受到蒙古族民族特色与文化的感染,从而产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欲望。当然,英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在充分保留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也要融入其他国家的内容和特色,更好地减少文化差异产生的消极影响。毕竟跨文化传播不仅是将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弘扬,也是与其他国家文化互相影响的重要过程,跨文化传播有利于不同国家间的相互沟通,能够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在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蒙古族民族特色内容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在国际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有效地提升英译的深度。比如在翻译蒙古族的故事《巴拉根仓的故事》时,直接翻译内容只会让外国读者无法理解,可以在保留原有的情感、氛围的基础上转化为国际通用的英语词汇和元素,便于读者理解并且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整合多重渠道手段,增加受众群体

跨文化传播离不开各种渠道与手段的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蒙古族非遗文献的内容,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想要扩大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应当从人类文化的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两个层面入手。在人类文化交往层面,应当通过不同的文化交往来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的传播。比如可以在海外的不同国家开展蒙古族非遗文献专题讲座、文化周等,帮助海外留学生、海外侨胞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特色内容的同时,实现与当地文化领域学者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异国的发展与融合,推动不同文化的有效互动,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在日常生活层面,从对社会成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提升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比如将蒙古族非遗文献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把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植入互联网端,使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途径浏览网站、APP软件时能够了解蒙古族文化,扩大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宏观层面的影响力。尽管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但是多集中于在微观层面的理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效性难以得到长期维持,还可以将蒙古族非遗文献整合到各阶段的英语教材中,也就是翻译为英语课文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教材中英译的相关内容,不仅接受了教育,还能在认知方面不断得到改善,形成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运用恰当翻译策略,推动文化传播

实际上,对蒙古族非遗文献的内容进行英译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在英译时,由于英语文化与我国文化在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想要做到完整且准确地用英语翻译出来,必须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否则不仅会产生很多的错误内容,也会让其他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英译蒙古族非遗文献的策略主要是以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为出发点,其中从整体角度来看,非遗文献不仅记录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也表现了文化内涵,所以,应当在英译时以文化为核心展现本族人民的主要思想以及形成文化的主要历程,更好地彰显蒙古族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同时,英译的内容要保持良好的完整性,比如将民歌《嘎达梅林》翻译为英语后,内容中必须保留原有短调民歌的段落结构、宽广豪迈的表现手法等,在保证读者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民歌所表达的民族特色以及思想感情,更好地彰显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从局部的角度来看,是对英译过程的细化,为针对蒙古非遗文献的翻译提供全面的保障。首先,在蒙古非遗文献中对蒙古族文化的描述中包含有许多文化专有词汇,比如地名、技艺、民俗等,将这些词汇翻译成英语时,必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予以有效的保留,让内容能够展现蒙古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否则对于并不了解该方面的人而言,难以理解,甚至是产生错误的理解。其次,由于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所以,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或者涵盖领域较广的内容,要考虑英语表达形式与汉语的差异,在保留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调整翻译后的英语内容,便于读者进行阅读。例如翻译英雄史诗《江格尔》时,因为当中会运用到许多蒙古族特色用语,无法通过英语直接翻译,只能运用意译,调整句子,确保原有含义不变即可。

最后,对于非遗文献中与文化内涵相关联的且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予以删减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采取直译来实现。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和英译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和英译将有助于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大舞台。所以,必须重视蒙古族非遗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中人才素养、内容特色、受众群体、翻译策略方面的关键要素,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民族特色内容、整合多重渠道手段、运用恰当翻译策略实现蒙古族非遗文献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从而为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蒙古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软实力最强有力的支撑,传承好蒙古族文化将有利于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最终构建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王亚娟 李宗伟 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