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汉语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摘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文化功能作为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将公共空间中各类语言标牌赋予了文化内涵,其文化属性对于汉语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以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为切入点,分析了语言景观的概念及其文化功能,重点探讨了基于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汉语文化传播路径,旨在为汉语文化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化功能;常见主题;汉语文化传播;路径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基于文化而生,文化在语言组织下推而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可以促进汉语文化传播,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景观作为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语言景观设计中融入汉语文化内容,将汉语文化用“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汉语言景观化,汉语文化传播形式得到延伸和拓展。现阶段,对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研究较少,有些研究局限于语言景观设计方面,缺乏对汉语文化内容的研究。汉语文化传播中的语言景观,如何发挥其文化功能,已成为汉语文化传播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基于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汉语文化传播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景观的概念及其文化功能

(一)语言景观的概念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着重考察公共空间中各类语言标牌的象征意义。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景观通过语言与空间的互动反映并塑造族群的权势和地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语言景观较为多见,起到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作用,体现了城市的文明。我国在语言景观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有待深入。

(二)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

1.文化教育功能。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功能方面。所谓文化教育功能,指的是通过教育影响文化的发展。不同类型的语言景观可以传播不同的文化,而文化教育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文化的发展。其中,“教育”二字之于文化,更多地指向思维认知层面。具体说来,语言景观的呈现,以汉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而其想要表达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皆体现在文化之中,语言景观的文化教育功能因此凸显。在语言景观的设置上,不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说明介绍,还应融入中华民族的物质、制度、心理等方面的文化,使之具有文化韵味和致趣,才能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如文化标牌“百善孝为先”,作为语言景观标牌,在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孝”文化的孝道精神,使得人们在看到语言景观的时候,增加了孝文化的认知度,潜移默化地将文化教育功能传达了出来。

2.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指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特点。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景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把文化的相续性和延续性传递出来,让语言文化流传下来,让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髓得以传递和承接。在汉语文化传播方面,以语言景观为载体将汉语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在标牌、标志物、展示物的设计上语言景观应体现文化传承的功能,如通过艺术字、变形汉字、字画,形象生动地用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载体,传承书法的精髓,展现中国的书法艺术特色。学习者虽不能完全认识、体会中国文化,但是可以获取一些文化的信息,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文化传承的目的。不仅如此,开展文化活动时,可以通过宣传标语、海报、甚至涂鸦这些静态语言景观的设计,融入武术、茶道等一些中国元素的东西,让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语言景观中得以传承发展。

3.文化交流功能。语言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景观也是如此。语言景观对文化的设计和呈现,将原本抽象的文化内容,通过语言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的熟识度及文化的被接纳程度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其附着的文化要素,给人以提示、指示、引导甚至告诫、警示,还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审美甚至净化作用。语言景观的文化传播及文化辐射功能,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凸显其文化交流功能,常见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剪纸、相声、音乐、书法、古诗词等,在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宣扬及传播。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在汉语文化语言景观中的运用,AR节庆卡片、嫦娥、门神等3D卡通形象,将原本二位平面的语言景观变得三维立体,更加形象和生动,文化交流形式更为多样化。

二、基于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汉语文化传播路径

语言景观中的文化功能不言而喻,对汉语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最大化发挥语言景观文化功能,可以促进汉语文化传播。在了解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基础上,探索语言文化传播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因地制宜,了解语言景观文化最新动态。对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将语言景观文化功能发挥在汉语文化传播层面,任重道远。了解语言景观文化最新动态,关注语言景观文化前沿知识,再结合我国汉语文化传播的特点因地制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文化传播路径,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一是要挖掘语言景观文化功能。就目前而言,语言景观是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关于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研究,其研究路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在国际语言学研究方面已经有了部分成果,我国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快学习和掌握语言景观文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挖掘汉语文化传播的内容,发挥语言景观文化功能,才能创新性地发展汉语文化,促进汉语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新的发展。二是要提高汉语文化传播研究者的专业水平。语言景观文化功能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我国在汉语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者较多,但具体到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研究者较少,要想结合我国的语言社会实际和汉语文化传播现状,赋予语言景观更多的汉语文化功能,需要不懈努力,形成我国自身的汉语文化语言景观研究。汉语言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汉语言文化的研究,了解汉语言文化中汉语与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以便在语言景观中植入汉语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整合汉语文化与语言景观之间的关系,厘清汉语文化与语言景观文化的发展脉络,以便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2.精选文化,提高汉语文化传播的辐射力。语言景观文化功能承载的功能较多,精心挑选汉语文化中适宜景观文化传播的内容,助力汉语文化传播,提高汉语文化传播的辐射力,不仅可以促进语言景观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增加汉语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使汉语文化传播的更远。在具体做法上,需要对经典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筛选凝练。我国传统文化内容较多,具有明显的汉语特点和特征,在传统文化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文化的筛选,精准剖析汉语文化的要义,了解汉语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才能在语言景观设计中言简意赅地表达汉语文化,提高汉语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如洛阳的城市宣传语———“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不仅突出了该城市深厚而悠久的历史积韵,而且造就了整座城市“人面牡丹相映红”的诗意画面,这样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汉语文化语言景观传播出去,彰显了城市灵魂和独特魅力。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的语言景观建设,要以符合历史文化传统为第一要义,即在形式上侧重于文字,且字体颜色倾向于金色黑底,在书写形式上采用汉字繁体这一历史延续;在书写顺序上采用竖写左行的历史沿袭;在书写字体上倾向于篆书、隶书、楷体等形式;在用词上倾向于典雅词汇,温婉而含蓄。如武汉的“楚河汉街”,基于本土历史、人文事实来再现景观,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太极广场等,将楚汉文化融入汉字之中,突出了文化特色,丰富了汉街的文化内涵。

3.多措并举,精心设计汉语文化传播途径。汉语文化传播依托文化传播活动,增设语言景观,无疑对汉语文化传播大有裨益。汉语文化传播的活动较多,对汉语文化传播活动的精心设计,使之融入语言景观文化内容,将原本抽象的汉语文化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们真切感受汉语文化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以语言景观为途径,认识汉语文化,了解汉语文化,传播汉语文化,如此,才能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内涵和外延,使汉语文化深入人心。精心设计汉语文化传播活动,在具体做法上可多措并举。一是在语言景观的设计中,巧妙运用汉字的艺术性。以西安音乐学院的标识为例,在学院标识设计上,将汉字艺术的文化性运用到汉语文化传播之中,繁体“樂”字,与编钟的造型十分相似。设计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印章和乐器特征,将“樂”字的字体、字形等都进行夸张和变形,作为语言景观形象体现在“西安音乐学院”的标识之中,淋漓尽致地将语言景观与汉语文化融合起来,起到了汉语文化传播的效果。二是在语言景观设计中融入现代元素创造性体现汉语文化。以山东大学博物馆为例,在语言景观设计上,采用特殊定制的铜板材料对汉字结构和造型进行了处理和还原,以汉字为主线,竹简文物为文化载体,古代纹样修饰文化韵味,将汉语文化内容用多种形式表现在语言景观之中,强化汉语文化的魅力,对汉语的博大文化和伟大精神,起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弘扬的作用。博物馆用铜板拼接实现竹简造型肌理,在铜板上篆刻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文物上的原版文字,将竹简元素运用到立面设计中,强化博物馆的造型特质。不仅如此,在每个立面的幕墙设计中,同样融入竹简的理念。通过对玻璃幕墙的划分,以及不同透明度、不同颜色的玻璃材质选用来实现竹简的意向,形成具有更多文化韵味的新型现代语言景观,如此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使之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汉语文化景观。

三、结语

总之,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是文化。汉语文化传播中发挥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对于弘扬和传承汉语文化至关重要,要想在汉语文化传播中尽可能发挥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应意识到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重要性,从因地制宜,了解语言景观文化最新动态;精选文化,提高汉语文化传播的辐射力;多措并举,精心设计汉语文化传播途径等方面,积极探索基于语言景观文化功能的汉语文化传播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汉语文化传播水平,促进汉语文化传播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刘悦淼 谢林 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