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文化传播探究

阳明心学的文化传播探究

【提要】近年来,国家为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开展“国学复兴”运动,得到了国民的积极响应,举国上下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潮。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是理”等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全国乃至世界广泛传播。本文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析阳明心学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建构。

【关键词】阳明心学;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价值;建构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绍兴人,是明朝闻名遐迩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明代心学运动的核心人物。因曾谪居于贵州贵阳的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称阳明先生。在王阳明的推动及影响下,儒家文化在明朝发展达到了顶峰。王阳明经历了坎坷的一生,明正德三年,因触怒宦官而被谪居贵州贵阳,开始长达3年的兴学化民、传道受业、讲学授徒之路,曾三天三夜不进食,在修文阳明洞打坐,只为寻求“格物致知”的真正涵义。期间,他亲自到龙岗书院传道授徒、传播儒家思想,在促进当地人民的思想启蒙以及教育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传播的思想对当地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为贵州的教育、思想的传播、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地方官员提供治理策略,在维持地方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阳明心学内涵

贵州贵阳作为阳明心学的发源地,承载了丰富的阳明文化学说,如今被国人乃至世人所普遍认同和尊重的便有“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喜闻乐见的精华思想。经过时代的洗礼和诠释后,这些思想转化成当今“求真”“务实”“创新”的价值取向,成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优秀文化资源。

(一)“格物致知”与“求真”。许多人以为“格物致知”是由王阳明提出来的,其实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原意是指:如果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质,就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行观察,后来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精髓就是对儒家传统文化“格物致知”说的新诠释。格物作为儒家弟子信奉的内圣外王的途径,自是吸引了历代学者的传承与精心解读,其中宋朝的朱熹便通过对“大学”的补充阅读,把“格物”作为“即物求理”,认为只有探究到各种事物的发展中才能探索出事物本身的定理。据此,王阳明曾做过“格竹”尝试,但是失败了,后面便另辟蹊径,尝试新的方法。当代出现的“求真”一词,是指为了追求事物发展的真谛,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始终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两者在观点与价值取向上不谋而合,侧面反映了阳明心学影响之深、传播之广。

(二)“知行合一”与“务实”。“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其中“知”代表的是良知,“行”则是指人们的实践,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强调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的自觉性,二是道德的实践性,认为人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务实”是现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其含义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它是强调实用性和倡导勤奋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知道知识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行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知行合一”与“务实”都提倡想法与实践的一致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建设。

二、阳明心学文化传播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时代的进步,阳明心学的一系列思想文化同目前的价值取向相接轨,打造了一批国学高地和心学圣城,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助推了阳明心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一)阳明心学在国内的文化传播。谈到阳明心学的萌芽,不得不提到浙江绍兴与贵州贵阳两个地方。王阳明是浙江绍兴人,绍兴既是王阳明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阳明心学思想萌芽和成熟的地方,对于阳明心学的文化传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如果说阳明心学思想的出生地是浙江绍兴,那么贵州贵阳便是其茁壮成长之地,贵州在阳明心学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早在1999年,在阳明心学的发源地贵阳修文县,便举办了第一届“阳明文化节”,通过搭建阳明心学文化传播的平台,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论道阳明心学,探讨阳明心学的思想理论,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的核心内涵,提升阳明文化的精神境界。修文县依托王阳明悟道打坐的阳明洞遗迹,大力投入资金完善中国阳明文化园的修建,将阳明心学思想的优势发扬光大,以此来增强人们对阳明心学思想文化的体验。浙江余姚为更好地传播阳明心学,启动了“阳明古镇”景区项目,通过对古镇景区资源的整合优化,共同打造“阳明故里心学圣地”的阳明心学氛围,是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除此以外,绍兴还创作编排了“阳明戏”,在省内外多次展演,将阳明心学从书本上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入到大、中、小学的校园中,并在学校里逐步生根发展。随着多场大型王阳明心学研讨会的举办,众多王阳明研究学术著作的出版,进一步促进了阳明心学的发展,阳明心学在省内外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阳明心学在国外的文化传播。阳明心学在国外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初,当时传播到了东亚地区,并对东亚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韩国是“东亚儒学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阳明心学作为儒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韩国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进程,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儒学的一些特征。从历史上看,在阳明心学进入朝鲜之前,其国内便有以退溪为首的朝鲜大儒,这便能预料到阳明心学进入朝鲜异常艰辛。日本的学者在掌握朱子学的基础上,运用其中“理”的思想来构建和丰富阳明心学,在日本落根的阳明心学与朱子学齐头并进发展,还为朱子学在日本化变革中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北美阳明心学研究的兴起,西方学者认为自阳明心学传入欧美以来,对人们的思想、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相对于阳明心学在东亚的广泛传播,进入欧洲的时间则晚于东亚国家(朝鲜、韩国、日本等),俄罗斯在20世纪初才开始接触阳明心学,由于受到政治条件的影响,阳明心学在苏联的传播也是十分地艰难。到目前为止,虽然知道阳明心学的西方人是极少数,但并不能忽视的是阳明心学已经进入西方精神世界的核心,而且在不断侵蚀西方国家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文化观和世界观,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未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阳明心学会得到世界的认识、了解和容纳,并发展成为其国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阳明心学价值建构

(一)阳明心学的道德理性价值。阳明心学是道德理性主义的精神境界,它强调思想上的良知和自信,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树立了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境界,这种对精神世界、道德理性的追求,展示了个人生命价值的永恒。阳明心学对“谨独”和“立志”的追求是阳明心学道德理性价值的集中体现,阳明心学曾对“善”与“恶”做出辨别,认为人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良知”就是知道善也知道恶,“格物”就是留善去恶。这种对道德理性的追求以及对个人严格的要求,正是彰显了阳明心学的道德理性价值。在现如今浮躁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以阳明心学中的道德理性价值观来约束自己,那么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将会传播得更为久远。

(二)阳明心学的民心相通价值。“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主旨,被认作是人性信仰的出发点,强调“致良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主张“彻底根除不好的念想,永远不能让这种不好的念想在心中隐藏”。只有以善良的心去结交朋友,才能得到别人的善待,从而获得真正的友谊。王阳明曾强调“诚意之说,是传经授道、进入圣门的第一要义”,他认为诚意是最重要的,所谓诚意,就是在思想的各个层面,都要坦然地面对自己,不自欺欺人。在当今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人们都能做到阳明心学中的“至善”理念,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呈现出一个和谐共享、人人友爱的局面。对阳明心学中民心相通价值的充分挖掘,大力弘扬“致良知”的精神,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阳明心学的情感交流价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学说,阳明心学在不同国家的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巨大的情感联系潜力。“经世致用”被视为切入点,“格物致知”看作是一个逻辑系统,以“诚意正直”为内在要求,怀揣着与人为善的内心,是阳明心学情感交流价值的精髓。其情感交流价值体现在与国际友人交流中,做到以理、以爱、以德服人,提高国内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束语

阳明心学是一门专注个人内心的研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阳明心学的认识,首先要谈的便是核心精髓,其精髓认为人们内心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认知哲学,还是一门实践哲学。在认知层面上,阳明心学强调“万物皆有心”,主张平等和客观地去看待一切事物;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等观点,并倡导“以天地为中心”;在实践的层面上,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讲究想法与行动的一致性。阳明心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在当今世界,文化是世界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动力。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着眼于当前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创造文化发展升级版本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纪昀等2003《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卢富清、卓光平2020《新世纪以来阳明文化在绍兴的影响与传播》,《名作欣赏》第2期。

作者:刘前梅 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