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论文范例

文化传播论文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1

(一)天时

1999年,我国首个十一长假“黄金周”诞生了,许多人选择在“黄金周”七天假期中游览国内名山大川,这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消费市场的繁荣。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单纯的景观旅游已经不再受人们的青睐。国内的风景旅游很多,但是将风景游与文化结合的旅游项目还没有出现。经过多年的实践,桂林市政府意识到仅仅靠着自然风光来吸引各地游客是不够的,必须要不断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文化旅游产品。他们想到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做一个将广西的民族文化同旅游结合起来的项目。在此环境下,开发了《印象•刘三姐》这个项目。《印象•刘三姐》的诞生,大大满足了观众对现代旅游的新追求,既打破了一些传统演出带给人们的单一乏味之感,又顺应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潮流。

(二)地利

阳朔风光的美世界公认,“桂林山水甲天下”,使得桂林拥有别处无法媲美的景象《。印象•刘三姐》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实景舞台,为《印象•刘三姐》演出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地域优势。桂林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游客,刘三姐的故事更是历史悠久。特别是1961年,电影《刘三姐》诞生后,影片中梦幻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动听的山歌迅速风靡了全国。《印象•刘三姐》正是抓住了这一广为流传的“刘三姐”品牌,进行再度创造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印象•刘三姐》把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艺术特色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本项目独特的资源优势。

(三)人和

《印象•刘三姐》的人和因素在于拥有集专业与敬业于一体的制作、演出、营销、创作、管理团队,使得《印象•刘三姐》实力雄厚、印象深远。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和资金运营,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公司作为主办单位,演出团队既集合了国内一流的专业人员,又有本土农民演员,而且还有众多明星的加盟,这样的一个团队不仅汇聚了“名人效应”,造成巨大的声势,也使演出的质量得到了极大地保证。正是因为有了制作、演出、运作等多方的人力整合才使得《印象•刘三姐》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二、项目分析

(一)制作分析——演出特色和创新之处

无论如何,《印象•刘三姐》毕竟是一场演出。那么,《印象•刘三姐》凭借什么独特的品质,能够在文艺演出行业中立足,保持其自2004年创始以来的长盛不衰呢?这当然要归功于《印象•刘三姐》制作组的创意。

1.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嫁接。

演出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大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嫁接和有机融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出立足于广西,与广西的文化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我们看演出的同时,也在看漓江人的生活。经典山歌,融入广西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漓江美妙的自然风光,不仅为刘三姐的歌声找到了更多的欣赏者,也为桂林的旅游平添了一处人文名胜景观,可谓让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成了对方的最好助益。

2.艺术表现与环境保护的探索结合。

刘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广维文华公司与当地政府从歌圩建设一开始便达成了默契,既强调艺术的表现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使整个工程建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现在,歌圩几乎全部被绿水覆盖,里面种植有茶树、凤尾竹等,加上所植草皮,绿化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搭建,不演出时可以全部拆散、隐蔽,对漓江水体及河床不造成影响。观众席依地势而建,由绿色梯田造型构成,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梯田造型,与环境协调,同时也考虑到了行洪的安全。就连所设的两座厕所也引进韩国技术,建成目前全国最先进的生态环保厕所,厕所的污水并不直接排入漓江而是循环使用。另外,100多亩建设用地上,鼓楼、风雨桥以及贵宾观众席等建筑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据建设单位介绍,整个工程不用一颗铁钉,令人叹为观止。

3.名人效应。

《印象•刘三姐》的导演是张艺谋。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请张艺谋做总导演,不仅保证了整个作品的质量,同时为《印象•刘三姐》做了名人的宣传。

(二)运作分析

1.项目采用了产业化盈利模式。

《印象•刘三姐》不单单只靠票房来获取收入,同时还对其衍生产品进行销售,如《印象•刘三姐》的视频、音乐、服装、道具等。此外,《印象•刘三姐》的产生还带动了周边的餐饮、住宿、房地产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形成票房——衍生产品——餐饮住宿——房地产——投资的一条产业链。

2.项目的专业化营销战略。

用名人战略、品牌战略及与旅游公司捆绑销售的策略。例如,《印象•刘三姐》是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担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利用刘三姐文化品牌,由广维文华旅游公司进行投资。3.团队管理的市场化。对参演人员实行按劳取酬,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雇佣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三、市场分析——SWOT分析

(一)优势

1.产品优势。

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坐落在桂林市阳朔县城附近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具有特色和实景优势;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担任导演具有名人优势;又有刘三姐这个文化品牌优势。

2.价格优势。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演出普通票价均在200元以上,稍好一些的座位或者VIP就要上千元。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由张艺谋导演加盟,还有多位大牌明星现场演出,平均票价只有188元,这在旅游市场中属于低票价,相对于《印象•刘三姐》的整个制作来说,性价比非常高。

(二)弱势

1.对环境的破坏。

《印象•刘三姐》是一部实景演出,所以在客观上它不可避免地对实景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以及环保设计,但还是不能忽视在客观上人为的破坏。旅游景区大量的观光游客,每天高频率的参观次数,电器的高温都不可避免地对桂林山水造成破坏。

2.从《印象•刘三姐》这部实景演出

目前我国的旅游发展还是以短期盈利为主,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不能形成专业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她的产业链以及衍生产品做的都不够,只是一些粗糙的低质量的产品,并且还只停留在单一的演出票房收益的盈利模式。

(三)机遇

目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很多的保护政策以及优惠政策,《印象•刘三姐》可以借助这一有利的大环境对自身产品进行规模扩大,主要是扩大产业链的规模,丰富自身的衍生产品,形成多种盈利模式。

(四)挑战

1.《印象•刘三姐》。

自2004年公演以来,已演出了近10年,但是在这10年当中,产品本身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样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2.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十分欠缺的,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同一种热销产品很容易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山寨模仿,这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侮辱,同时也对产品的收益以及产品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营销战略及策略

(一)营销战略

1.名人营销战略。

在观众没有看到演出之前,名人、大碗是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名人的加入,在为演出做出宣传的同时,在质量上也得到了保证。《印象•刘三姐》邀请了我国最著名的导演张艺谋,他的每部作品都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以他作为宣传的噱头,是吸引普通观众最好的说服力。

2.品牌营销战略。

刘三姐是广西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现象已经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她是一个时期广西文化繁荣的象征。《印象•刘三姐》利用刘三姐文化增加了演出的知名度,这也成为了这场演出最为重要的噱头。

3.特色营销战略。

《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具有唯一性,利用方圆两公里的阳朔书童山段漓江水域,12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独一无二的山水剧场,是其最有特色的营销战略。

4.概念营销战略。

《印象•刘三姐》把“原生态”作为核心卖点,巧妙地抓住游客早已厌倦城市生活,追求自然享受的心态,将旅游模式不仅仅定位在单一的景观游上面,而更多地是让游客有心灵上的放松、享受。这种“原生态”的卖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营销策略

1.政府支持。

《印象•刘三姐》在启动之初,就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20万元启动资金的支持,并且文化厅希望利用广西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刘三姐”,打造一个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项目。在其公演阶段,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大使等均观看了演出。政府的支持,无疑加大了《印象•刘三姐》的宣传力度。

2.媒体营销。

《印象•刘三姐》在创作初期就利用媒体对她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例如大量播放《印象•刘三姐》的宣传视频、海报,不停地强调名人的加入。从演出的排演到正式公演的每一个阶段,大众媒体都对演出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在听觉和视觉上不停刺激和影响观众,加强观众的观看欲望。

3.网络营销。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2

第四代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在全球化语境下,网络文化有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对自我有正确的理解,了解传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网络文化;跨文化传播;全球化语境

一、引言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它以网络语言作为交流和传播手段,通过一个个网络终端连通社会,并迅速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由于它拥有海量信息,消除传播过程的延时,模糊传播者与受众界限等特点,使文化的交织碰撞变得更加凸显和频繁。

二、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

就像麦克卢汉所说,地球正在变为一个“地球村”,[1]我们不应该单纯的把网络文化传播看作是大众传播,它是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一体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网络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非均衡性。

网络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网络文化传播的不平衡。互联网以电子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发展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网络的使用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然而对于信息技术相关行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更是予以大力支持。所以我们得出:发达国家的新型网络传播比传统传播方式更加活跃。

(二)不确定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往往是以一对多。而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接收者和传播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传播者不再是官方、权威,任何人都可以传播信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接收新信息。因此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

(三)高度参与性。

深度互动的优势和高度的参与感是传统媒体中所不具有的,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网民可以通过BBS论坛,微博,朋友圈等一些网络平台实时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

三、网络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意识转向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不仅让文化传播途径变得界限模糊,也让受众的意识从原来机械复制转向逻辑思考。公众视野一下放宽,但也逐渐失去了核心。[2]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传统艺术作品就是强调图像或艺术符号背后的所指。例如《最后的晚餐》精美的构图和绚丽的色彩蕴含着无数宗教伦理意味;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但却被一些“艺术家”恶搞为:割耳后收到了礼物———耳机。如今部分网络文化将内容导向型的艺术作品,变成形式导向型,因此也导致了在当下无数电视电影中呈现出的所谓“大众娱乐”的意识形态。

(二)受众转向

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所面对的尽管是大众,但一定程度上,有机会并大量接触媒体宣传的主要是精英人群,而平民关心的只是自身利益和温饱。但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国民需求已从过去的温饱转向为更高层次。网络的出现将媒体宣传从“精英”转向“平民”。现如今我们最先获悉新闻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先前的报纸、电视,而是通过网络信息分享平台和手机APP等路径获得的。例如,6月12日在奥兰多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这条新闻最先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被大众获知的,而后第二天的《新闻联播》才该新闻。可见网络媒体传播速度远高于主流媒体。

(三)技术转向

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图片,除了内容上给予观察者强烈感受外,观察者感觉到图像始终与其保持着某种距离。而在网络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下,网络文化传播将事物与观者的距离拉的更近,更接近大众心理,并带来强烈的情感。简单的说,技术将“.jpg”图片变成“.gif”,如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说:“像一颗子弹一样射向观看者,它碰巧碰上了他,因此获得了一种可以触摸的质地”。[3]尽管这样的转变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和吸引眼球的能力,但也不乏暴力、血腥和情色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海报、广告与电影电视中。

四、问题与对策

美国学者丹•希勒指出:“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化、更民主的另类天地。”[4]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迷失自我

由于群体情绪具有传染性和非理性等特征,即使一个不显著的事件都可以引起一连串社会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更是致命打击。网络舆论环境虽然在慢慢好转,但恶意传播还是大量存在。2015年5月3日,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一段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一名成都男子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导致女司机右肩骨折,脑震荡。当时,舆论一片愤怒,“丧心病狂”、“变态”等不堪入耳的评论黑压压一片。然而当打人男子公开道歉并公布行车记录仪录像后,舆论发生反转。女司机多次违章变道,对后车司机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到了其他行人的安全。于是,网上舆论又变为该名女子“该打”“打得好”,甚至对女司机进行人肉。在大量的类似事件中可以看到,媒体对文化传播具有巨大的影响。想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必须对各类媒体的报道加强审核和管理,尤其是国外媒体的报道,其报道中或多或少,都含有刻意修饰的成分夹杂在其中。现代文化加之异国文化的冲击将礼俗转向法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和文化归属消失,导致异端化。而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也将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纵观中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太多民族的文化已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异国文化的冲击所遗忘,因此我们必须要回归对本族文化的重视。

(二)文化外化

上文中提到,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冲击和融合。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中国打开国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一过程也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和国际地位的重新定位。与经济和政治一样,文化层面也步入全球化的行列,一是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二是国民教育的全球化。两方面共同传播着异国文化,同时也将我国的文化逐步外化。[5]文化外化尽管会带来弊端,但并不是要一并摒弃外来文化,抵制其传播,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很好的反例,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招商引资政策在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同样我国传统中医在国外也如日方升,日本的汉方、韩国的汉医、美国的中医针灸推拿等,正是我国跨文化传播最好的例子。西方国家将我国文化中的精华吸取,很好的为之所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像任何民族国家文化一样,都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但我们要反思留给传统文化的空间,加深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塑造带有民族个性的传统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异国他乡的文化传播中大放异彩。

(三)民意失真

从“华南虎”到各类事件,面对权利与民意的较量,民意表达成为网络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借助互联网,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民众有了表达自己政治想法和参与的机会,以“主人翁”的身份发表着对焦点话题的看法和所谓的民意、民声。作为新兴媒体,网络覆盖的群体,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上文中也说了传统媒体面对的是主流,是“精英”,而网络的门槛极低。凭借这一优势,吸引了更多“平民”化的民意表达。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网络上存在着人云亦云“乌合之众”的现象,[6]加之一批所谓“公民记者”的、的出现,不加审查的随意信息,使真正的民意被这些“我”所淹没,没有表达广大民众的声音,而真正的网络民意失真。[7]2014年12月21日,“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在网上的迅速发酵,一位网友了医生在手术台上玩自拍的组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一时间,广大网友就“医患关系”、“职业道德”等对当事人进行抨击。当涉事病人出面澄清:“医生们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随后,网络舆论又发生了转变。互联网这种群体极化对现实社会具有极大的离心作用,影响各社会成员的认同与文化的凝聚。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在认同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的同时,也存在非标准性和非理性。而解决民意失真的根本办法就是网络的实名制。韩国是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之一,但为了维护网络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个人隐私,韩国政府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退出后,韩国成为现对互联网运营最规范、最安全的国家。与此同时也起到了增强国民的法律意识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民意调查等,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和互动也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完善,网民成为了真正的网民。我国自2015年来也逐步推进网络实名制化,但受到了种种阻碍和现实问题。尤其是用户对实名制注册的矛盾心情并不是技术上就能解决的。我们要积极倡导宣传实名并不等于没有隐私,两者之间是一种平衡。我国的实名制化一定要结合国情,完善配套制度和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网站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级分层次的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真正发挥实名制的优势。

(四)网络道德

网络跨文化传播对我国影响最深刻的就是道德观念的转变。网络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利益,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开始出现,甚至现在已经演变成网络道德暴力。例如人肉搜索,搜索行为的初衷是让人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现在演变成无数血肉之躯的网民,利用冰冷的软件和数据库为提问者提供答案。在这过程中道德、良知和正义确在其中,但消极因素已导致正面文化的传播受到相当大的阻碍。2013年12月16日,《新闻1+1》播出了一起“人肉搜索导致女孩自杀”的案例。12月2日,一名高三女生前往陆丰市的一家服装店购物,当她离开服装店没多久,店主蔡某就在微博发出了监控视频截图,并宣称高三女生是小偷。随后网友发起人肉搜索,迅速将女生的姓名,所在学校,家庭住址等全部曝光。次日,高三女生跳河身亡。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宽容、和蔼、与人为善,而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却用这些传统美德对一个人进行“裁决”。不分青红皂白,排山倒海般的道德暴力,带给人的不是归宿感、温馨感,而是恐惧。造成这种现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业化的运作和网络推手的恶意传播,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个人和企业参与了这些“小刺激”到“大反应”,“小过错”到“大惩罚”的过程。[8]对待这样的现状,除了我们必须重新捍卫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和对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和优良美德的重新树立。还有就是加强对某些不法企业的监管,其中的灰色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依靠互联网企业的自律已经很难保证网络文化传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法规政策,严格审查制度才能将网络文化的传播恢复绿色健康。

五、结语

全球各种文化的网络传播途径已经形成,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还处在初级阶段。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面对、理解并逐步解决,否则将像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国际伦理与信息技术协会主席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的一样:“网络文化传播的社会道德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如果不能密切关注各项风险,那将会为技术的进步付出社会代价。”[9]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行为准则,加强网络管理和自身约束,才能在未来文化传播过程中稳步前行。

作者:张弛 李燕临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论文系2015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新闻网站建设与对外传播研究》(YB031)的研究成果。

注释:

[1]车美萍.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5-60.

[2]艾瑞克•克莱默.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18-130.

[3]苏国勋,张旅平.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2-113.

[4]李斌著.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9.

[5]罗云锋.人类学理论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60-78.

[6]惠海龙.网络文化的价值解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7]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7]张燕.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表达[J].新闻界,2009(4).48-50.

[8]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4.

[9]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8-70.

参考文献: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3

一般性地谈及文艺活动时,人们常常将之二分为文艺创作(文艺生产)与文艺阅读(文艺消费)两个阶段。事实上,忽视和脱离对中介环节的分析,对文艺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考察则显得极不完整。任何完整的文艺活动,在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之间,往往横亘着一个中介:文艺传播。文艺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意义上的文艺传播形式包括文艺作品的出版、发行、吟诵、表演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介在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它作为文艺传播方式之一种,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卡拉OK到电子读物再到网络文艺,以数字为媒介的新型文艺形式和传播方式正不断占据人们文艺消费的营地。毋庸讳言,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受效果的差异。不仅读者对以何种方式接受文艺有着心理选择,即便是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对以何种方式传播其作品也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读者的预期同作者的预期一起,影响着作者的艺术创造,促使作者对创作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我们研究文艺传播的作用、形式及其对创作和接受的影响,会大大加深我们对完整的文艺活动的认识,从而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动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生产和消费的可能性。

一、传播学与文化传播

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一门学科。虽然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在《修辞学》中对口头传播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却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西方逐步形成的。传播学的诞生地在美国,一般认为,其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Schramm,1907-1987)。20世纪60年代,台湾留学生将传播学从西方带入台湾,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传播学日益受到中国大陆新闻、学术、教育界的重视。1982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传播学讨论会。近20年来,传播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译介了大量西方的传播理论著作,而且推出了不少中国学者的传播学新论。更为可喜的是,传播学的理论观念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实际工作中,传播正成为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事。作为研究传播现象、总结传播规律的一个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学科,传播学的体系正日趋完善。从国际传播协会年会的分组,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学科的诸多分支,如信息系统、政治传播、组织交流、人际交流、教学交流、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学、医疗卫生传播等。这些分支,有些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如医疗卫生交流、教学交流。更多的则是自成一体的研究方向,有些已发展为某种新型的分支学科,如大众传播学、跨文化交流等,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的共同重视。

有人将“传播”与“交流”相提并论,认为在英语中,“交流”与“传播”是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因此二者的内涵、所指当无相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在日常交流中,交流的双方是面对面(facetoface)的,两个主体是平等的,信息流动一般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对话性特征;而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地位并不对等,信息的流动不是双向而是单向的(one-wayflow),信息或文化产品是为那些基本上不在生产与传播现场的人们生产的,接受者参与或介入传播过程的能力极其有限,从而也就很难影响传播的内容。当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着交流,但这种交流是滞后的,并不像日常交流那样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比如,读者对一部小说的评价,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但这种交流至少发生在读者阅读欣赏了作品之后。“交流”的在场性和“传播”的不在场性,决定了二者在信息流向及传输过程上的迥然区别,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外国学者提出,在谈及大众传播时,应用“传递”或“传送”(diffuse,transmit)取代“交流”(communication)意义上的传播。这种提议是不无道理的。[1]

人类的传播行为,就其广义而言,可以涵盖人类现有的一切行为方式,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现实中生存发展,总存在着与他者的交流、对话,可以说,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文化传播,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传播行为,它又可具体分为物质文化传播和精神文化传播两种类型。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人类的情感、希望,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本质,是人类精神文化进步的标志物,因此近年来,文艺传播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改变了过去文艺研究单一的、静态的思维习惯,将文艺生产和消费当作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和考察。文艺传播作为文化传播之一种,同样受制于一般传播行为的规律。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指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传播者)→说了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接受者)→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2](P16)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将信息传送给接受者,并在接受者那里产生一定的效果,即完成了一次传播行为。对于文艺传播而言,艺术家把蕴含在艺术作品中的信息通过形形色色的中介(书刊、广播、影视、表演),输送到读者和观众那里,对他们形成情感上、知识上和审美上的影响,也就实现了自身的传播过程。文化传播活动具有明显的流向性。一般来说,总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传播,新兴文化向传统文化传播。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一定文化的积累和运演而形成的文化“高峰”态、“凸起”状或超前性,容易打破原有文化整体相对的稳定与均衡,其“高峰”、“凸起”与超前部分或因素就必然要向其业已超出的四围地带扩散与流布。这种扩散流动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那些可称之为“信源”的“高峰”、“凸起”与超前部分,有时可显现为某一社会区域的超常发展,有时也可仅仅显现为某些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创造力的非凡。正是由于文化的这种不断的高峰突现与平衡传播,才有了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3]从这一点上讲,文化传播渠道的畅通,将促进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传播,进而促进后者的发展,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文艺传播:观念变革与内容演化

上文我们初步分析了文化传播之于完整的文艺生产与消费过程的意义。的确,正如人类的生产活动要经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诸环节一样,人类的文艺活动也要经历文艺生产、文艺传播和文艺消费等环节,文艺传播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文艺价值的实现只有经过一定的文艺传播渠道传递与散布才能达到。传播是中介,直接沟通着文艺信息与文艺接受者之间的联系,最终促成二者的双向互动。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借助于文艺传播实现文艺的审美价值及社会效用,并逐步从最初的不自觉传播走向自觉传播,进而形成一系列关于文艺传播的有效观念,促使传播行为的规范化。这里,我们将试图考察我国自古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传播行为及观念,以发现人类传播的演变轨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定行为的目的。颂诗言志,赋诗抒情,以诗唱和对答,成为当时贵族阶层彼此交往及对外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诗言志”、“兴观群怨”等诗歌传播概念也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有学者认为,“诗言志”以乐的方式来实现,涉及到传播交流的双方即“志”的发出者(传者)与接受者(受传者)。综合当时的文献及汉代学者的论述,诗歌在君王、诸侯、士大夫之间传播的具体方式,可以归结为采诗观志、献诗陈志、称诗喻志和教诗导志四种[4]。对先秦诗歌传播性质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考察当时文艺存在方式及价值的又一新视角。只有从传播的角度进入,我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孔子关于诗歌传播效果“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指向,也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诗学观念为何在后世被高度重视和深化,因为它指涉了文艺价值实现的传播中介,把文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以效果论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p#分页标题#e#

“兴观群怨”等文艺传播观念在汉代得以不断生发和演化,传播在诗歌价值实现过程中作用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认识到了唐代,直接影响了一些诗人的创作观念,并进而影响了他们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过去我们探究唐诗繁荣的原因,总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切入,去考察当时的社会状况及诗人的理想追求。事实上,诗人对作品传播的重视及实践,更为根本和直接地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一方面,由于不同时期传播媒介及途径的发展和程度有别,因此不同时期的诗人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比如李白和杜甫,被后世公认为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但在他们所生活的盛唐之世,他们的名声和影响,相对中唐白居易在中唐之世的名声和影响而言,却并不很大,远未获得白居易在世时那样高的声誉。杜甫去世时,在文坛并未引起多大的震动,直到中晚唐,其声名和影响才逐步扩大。李白和杜甫诗歌创作成就巨大,却并未成为他们所处的盛唐时期的诗坛领袖。相比之下,中唐的白居易及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却在他们所生活的当世,声名就震动海内,并成为当世的文坛宗师。究其原因,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应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盛唐时期文学作品的传播,主要是利用手工抄写的形式,诗文集主要是写本。手工抄写,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盛唐时期能读到李、杜诗的读者相对有限,李、杜本人及其诗歌也就很难在当世产生广泛的影响。到了中唐时期,虽然诗文的传播仍然主要是依靠手抄,但已流行开了另外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即题壁。白居易诗能为“时俗所重”,赢得广大市俗民众的欢迎和喜爱,除了其诗本身通俗的特点之外,与题壁这种大众传播方式的盛行密切相关,否则仅靠手抄写本流传,广大的士庶、僧徒、孀妇无法及时而普遍地读到白居易的诗篇。[5]由此可见,传播媒介及方式的变化直接制约着文艺作品的影响面,既往的文学史研究对传播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着力似还不足,因此有必要大力强化这一研究。

宋代是一个词作繁荣的时代。宋词以其或优美婉转或铿锵激昂的曲调,引得当时人们争相传唱,这一广泛传唱更加促进了宋词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关于音乐特色及传唱方式对宋词传播的影响,众多专家已有论说。更有论者指出,歌妓演唱作为当时一种专业的词曲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宋词的革新与发展[6]。当时词家每有新作,即能得到歌妓的传唱,一些歌妓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更是主动向柳永、苏轼、晏几道、辛弃疾等著名词人索要新作,努力成为其“第一传播者”。宋词的即时传播保证了它的时效性,词曲传唱的声情并茂特色则保证了作品的良好传播效果和较为广泛的传播范围。词人与唱者共同强烈的传播意识及实践行动,使得创作者、传播者始终得以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强化了传播的效果。宋词的传播和接受,堪称我国文艺传播实践的一个高峰,它将成为一个典型的个案,其意义和价值正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认识和揭示。小说作为一种晚出的文体,在我国元明清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民众接受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在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戏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元明清小说戏剧则是在以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传播的明代大行其道、空前普及而走向繁荣的。其传播方式,依李玉莲先生的归纳,可分为选辑、改编、评点、翻译四种[7]。这些方式不仅对当时的小说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乃至当今的文学传播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五四”前后,我国的文艺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对大量国外作品的译介上,而且还表现在人们文学传播观念的日益自觉上。梁启超、严复、鲁迅、胡适等一大批文化传播家的出现,促成了20世纪初我国文艺传播的星河璀璨时代。“五四”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传播观念的强化及传播媒体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正像一些学者所总结的,“传教士———维新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是新文学萌芽的背景和渊源。文化传播媒介在近代的兴起,既是域外文化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由于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文学首先从特权阶层解放了出来,从创作、传播、接受这一过程与传统文学的传播通道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文学创作者身份的普泛化、文学传播的市场化、文学接受的大众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与此同时的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萌芽,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8](P16)这一切都说明,20世纪初萌芽的新文学是文化传播的产物,这个传播既包含域外文化的引入,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承传,它的实绩、局限皆与文化传播的性质有关,是两种文化遭遇后碰撞、作用的结果。当我们站在新的世纪之交,回眸上个世纪初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时,我们必须看到,正是文学传播的发展,在根本上决定了“五四”新文学的基本趋向和内在品质。

三、传播方式:从古典走向现代

从上文对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传播情形的大体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学传播同人类总体的传播活动相一致,其方式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就总体上讲,它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这样三个阶段。其中,语言传播是人类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先秦)和一定的文学体裁(如词曲)的传播中,担任着主要角色;文字传播是一种历史悠久、迄今仍在沿用的传播途径,它所形成的人类阅读心理,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文学接受方式;电子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其速度快,范围广,将成为未来文艺传播有生命力的形式。传播方式从古典向现代的过渡,既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结果,也顺应了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和方式变化的需要。今天我们探讨文艺传播方式的变化,事实上涉及到传播者和传播媒介两个方面。在实际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由两方面来承担:一是作家本人,直接向接受者传递与散布自己的作品,如广场朗诵。古希腊文学家本人经常在半圆形斜坡式的露天剧场中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或在大街小巷里散发并朗诵作品。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经常向公众朗诵自己的诗作。至于文学沙龙,更是人们口头发表作品的场所。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即兴表演的战地文学作品,也是艺术创作者直接传播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除了作家本人,阅读者也可能成为传播者。阅读者欣赏了文艺作品,当与他人分享其体会与感受的时候,也就同时实施了一次文艺传播行为。#p#分页标题#e#

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影响和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如印刷业、出版业、广播、电视、展览场所的出现,为文艺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作为印刷传媒的文艺出版业,在历史上担当过文化创造的角色,它的职能已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播现成的信息,它会主动地获取信息,并加以过滤,承担着孕育新知识诞生的功能。德国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出版家S•费舍尔创立了S•费舍尔出版公司,它的指导思想就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学运动,连续不断地推出有发展潜力的作家。当时欧洲的一些现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霍普特曼、斯特林堡、托马斯•曼等都是在出版公司支持下将一代新文学思潮广泛传播出来的。同样,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业的密切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文学的一些大家,往往本身就是杂志的主编,或出版社的主持者。鲁迅先生借助于内山书店,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旷新年曾在论及杂志与现代文学生产、传播的关系时这样说道:“文学杂志为文人活动和文学交流提供了便利。它不仅为文人创作提供了空间,而且文学杂志所构成的现代交流空间打破了以往文人酬唱的封闭‘圈子’。这也因此改变了文学创作本身以至文学批评的性质和方法。”[9](P26)他还分析了新书出版业与现代文学生产之间隐秘而内在的联系。当前各文艺出版公司更是着力于发现作家,培养作家,为作家寻觅读者,制造新的“文学市场”已日趋成为出版传媒的传播目标。出版社日益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这为文学传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出版条件。一些出版社甚至不惜巨资,包下一些有潜力的作家,这已成为当前出版业的一个新流向。

电子媒介成为新的文化中介,标志着人类文化传播进入一个新阶段。电视、电影、广播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传播文化,同时又加强了同文艺的结合,文学家“触电”的现在愈来愈多。音乐TV、散文TV、相声TV,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将使文艺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大,一部作品经过电子媒介的传播很快就能家喻户晓,电视更有轰动效应。新的中介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新趋向。导演、作家与演员的联袂,将电影引入了一个新领地,同时也分别造就了不同的行业成功者。比如,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张艺谋不仅创造了巩俐,也扩大了苏童原作《妻妾成群》的影响。反之,作家也为导演和演员提供了基本的文学资源。正是看重于电子媒介的传播力,许多作家才竞相向电影、电视靠拢,出现了为电影、电视创作的倾向。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传播学;中国民俗;跨文化传播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它体现了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和特有气质。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丰富,有“十里不同俗”的说法。政府对于民俗这种体现万千百姓生活习俗的文化是非常关注的,截至2014年,旅游与文化部公布了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共有165项民俗类非遗项目入选,占部级非遗项目总量的12%,其比重之大足以体现国家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背景下,做好中国民俗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民俗跨文化传播现状

我们就中国民俗传播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选取了河北省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80项民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100名英国、美国居民对这80项民俗项目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元宵灯会外,受调查人群对于其余民俗活动基本一无所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民俗体现的是某一地区特有文化,在国外文化语境中很难找到对应或相近的文化因素。我国民俗活动中有大量的祭奠、祭祀文化、丧葬习俗等,如妈祖祭典、女娲祭典、黄帝祭奠等。而受宗教影响,在西方国家中并没有这样的风俗,这种差异增加其传播难度。第二,我国民俗活动中有大量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元素,而西方人则是海洋工商型思维,对于富含这种农耕文化元素的译文不易理解。比如,冀东南地区、沧州、衡水等地有一个民俗是在农历二月二打囤,来祈求粮仓安全及风调雨顺。而在西方国家,很难找到和“囤”这种储存粮食容器对应的实物,这直接造成了跨文化传播的困难。第三,我国民俗活动涉及大量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例如:有些民俗活动和王母娘娘、女娲、炎帝、黄帝等有关,这些在西方社会中缺失的文化信息也会带来传播困难。

二、基于传播学理论的中国民俗跨文化传播策略

1.传播主体角度

传播主体负责发起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控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渠道等。通常包括传播的发起者、策划者、源于文本编撰者和目标语文本译者四类。同一传播主体有时会身兼数职。中国民俗的传播主体应该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源文本进行理解加工,然后用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译成目的语,实现跨文化传播。因此,译者的基本素养和翻译理念对民俗活动的跨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一名优秀译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译者要博览群书,增强阅历,加强基本素养的训练。充分理解民俗活动的内涵,了解民俗活动发展传承的历史及其对当地民众的特殊意义。同时要精通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文化层面的求同存异,避免禁忌,提高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这一点,在巴斯内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和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这些理论中均有论述。即读者的反映是检验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西方铺天盖地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和分析,充满了偏见和误解。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跨文化传播者,译者肩负的任务是将我国的民俗传播出去,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文化,但一味追求读者的接受度,忽略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目的是不可取的。从语用学角度来看,翻译是文章原作者通过译者与目的语读者进行的特殊交际,最佳交际效果是实现社交层面的语用目的。译者要用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秉承“以读者为导向并达到跨文化翻译的语用目的”翻译理念,使译文在字面和表达习惯上,符合读者审美标准,同时最大限度保存民俗文化底蕴。

2.传播对象角度

传播对象即传播内容,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民俗最贴近人民的身心与生活,其内容包罗万象,节日有节日民俗,劳动有劳动民俗,生活有生活民俗。跨文化传播过程既涉及民俗活动又涉及民俗的由来、禁忌等。较之其他内容而言,如上文所述,这些民俗在目的语的文化中没有对应内容,因此,民俗事象的跨文化工作困难重重。以祭祀为例,据我们统计,和祭祀密切相关的民俗占河北民俗事象总量的43%,但其传播度较差,只有17%的受访人群听说过某一祭祀民俗,3.5%的受访人群了解民俗的意义。中国人重视祭祀主要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第一,对神的崇拜。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祈求得到神灵对自己或家人的庇护,因此愿意在特定时间将最好礼品奉献给神灵,天长日久的习惯形成了民间的对神祭祀文化。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受孔孟思想影响深远,对于血亲和人伦极为重视,讲究“百善孝为先”。形成了对长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观念。事实上,在全球众多国家中,中国是最提倡尊敬祖先、孝敬长辈的国家。因此在重要年节,生者通过祭祀显示自己的孝心,缅怀先祖就成为了中国的一项重要民俗事象。而在西方国家,祭祀有不同的意义。受基督教影响,西方认为人是带着原罪来到世上的,其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赎罪,而死亡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通道,其丧葬和祭奠的目的是告慰亡魂,送其升入天国,接近上帝。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应孤立地对民俗活动进行传播,要学会“讲故事”,讲清民俗活动的来龙去脉,讲明每项民俗活动涉及的渊源、典故等,使其更加丰富、立体。在介绍民俗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使传播客体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3.传播客体角度

传播客体指民俗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是传播效果的检验者,因而是传播学关注的重点对象。中国民俗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是外国公民,或者是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需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考虑传播客体的语言结构。传播内容是给传播客体看的,因而传播的目的是得到客体的接受和认同。由于中国语言与传播客体使用的语言在词句层面、语篇语体层面差异较大,因而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使用传播客体熟悉的语言结构。例如,我国伏羲文化源远流长,在河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伏羲的祭奠是一项非常隆重的民俗活动。检索课题组的自建语料库发现,对伏羲文化介绍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伏羲文化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公元前2436年,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上世纪末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祭祀仪式”。这种一个主语带多个动词或者是短句的现象在汉语中很常见,但是不符合传播客体的语言结构。在传播时,译文应将汉语中的并列短句转变为目的语中的状语或者定语。这样的句子符合目的语语言结构的要求,能够提高民俗活动在传播客体中的接受度。第二,顺应传播客体的认知结构。对此,我们提出两种处理方法。中西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文化有互通现象,有相似的文化因子。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客体文化中相似的文化因子,顺应传播客体的认知语境,实现传播目的。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有过Valentine’sDay(情人节)的传统,在传播中国民俗“七夕”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文化因子,激活传播客体认知语境中旧的语境信息,提高传播对象的接受度。再如:篓子会,也叫傩舞,是河北廊坊一带很有名的民俗,在正月举行。人们用芦苇编成篓子,糊上宣纸画好鬼怪的形象,里面点上蜡烛,通过耍篓子来驱鬼除疫。在传播这一民俗活动时,可以借助传播客体文化中“万圣节”的文化因子,动态顺应传播客体的文化,提高传播对象的接受度。此外,传播时还可利用传播客体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之心,在不触及目的语文化禁忌的前提下,将传播对象原汁原味介绍给传播客体,扩大传播客体的认知语境,实现民俗事象的跨文化传播。在传播史上,热词和外来词融入文化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CocaCola(可口可乐)、功夫(Kungfu)、磕头(Kowtow)等。近年来,中国民众对于圣诞节文化的接受也能够证明这一策略的可行性。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播对于我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至关重要。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号召,从传播学角度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做好民俗活动的传播工作,为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昂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现状与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1).

[2]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功能与结构[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胡开宝,李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内涵、方法与意义[J].中国翻译,2018(4).

[4]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5

促进罗平生态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构建新型生态旅游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罗平有瀑布及河流数条,水能蕴藏量达105万千瓦,具备建设大型水库的条件,已相继建成鲁布革、腊庄等大中小型水电站,被誉为“电力之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是生态旅游的重要保证。自然风光之美在于水,“如丽江悠闲古朴之美在于水,大理恬静典雅之美也在于水,怒江险峻壮阔之美还在于水,罗平迂回朴素之美仍在于水。”水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另外,“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不同的资源观。资源观不同,开发利用资源方式类型也就不同,这是人类不同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罗平有中国最美的峰林———金鸡峰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独特的自然条件,其中山林资源既能给生态旅游提供优美环境和物质保障。“丛林还是从事精神文化再生产的‘天然课堂’,宗教祭祀活动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在丛林中进行。”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怀与山林形态有密切关系,山林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山林在少数民族内心中具有神圣地位,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重在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播。

二、通过广告传播民族文化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知名度

罗平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独特鲜明,有长底布依族乡、旧屋基彝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是生态旅游中最接地气的文化,人的幸福与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根本。生态旅游离不开人文情怀和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品牌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不仅已成为一些国家举足轻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日益深刻的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品牌是产业的支撑,是国家的形象,也是民族的标志。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转化。罗平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需要深入挖掘和发展。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强化民族文化元素,把民族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融入媒体,大力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罗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民族企业,塑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把高原特色农业的文化休闲融于广告促进文化互动与传播

在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发挥区位优势,把独特的农业资源发展为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培育农业产品,通过市场创造特色商品,通过广告打造知名品牌。现代新型特色农业文化需要体现生态与环保、人文与互动、健康与幸福的理念。通过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农业生态园以及民族文化体验区、农业特色采摘区等旅游休闲度假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游客为中心,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项目,发展以布依族特色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各种工艺品和纪念品,推进特色休闲旅游商品综合开发。通过乡村文化互动和展示,形成一体化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充分体现美丽乡村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态性、时代性。把罗平高原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融于广告传播,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互动的过程。互动是文化活力的体现,文化互动与体验具有重要的传播效应。旅游中游客除了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重要的是搭建平台和空间实现文化互动与文化体验。一是民族文化互动体验与休闲旅游。关键是保持民族日常生活状态,通过民族文化风情园、民族文化休闲庄、民族节日与文化论坛、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搭建互动平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民族文化实践,优化文化互动方式,提升民族文化的互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民族文化互动中增进民族情感,强化民族印象,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旅游质量。二是城乡文化互动与农业休闲旅游。实现城市有个性、乡村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罗平城乡文化互动与农业休闲旅游可以采用这些模式:农产品耕种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采摘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加工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营销参与互动传播模式、科普教育示范区传播模式、友好城市互动传播模式、节日盛会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包括旅游文化节、饮食文化节、交易会、订货会、高端论坛、书画摄影大赛、广告设计创意大赛等)等。

四、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广告传播媒体的选择与整合

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传播。游客总是通过广告获得信息,产生想象,作出判断,带着愿景,朝着旅游目标,到达旅游景点。“现代传播媒介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形态。”

(一)户外广告是罗平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力

户外广告是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通过户外广告可以提升罗平整体文化形象。户外广告主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专园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进行设计和传播。

1.注重罗平户外广告的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生活空间中户外广告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如同吃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一样,看也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罗平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户外广告需要重大改革和提升。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户外广告需要全面规划与设计,在广告设计与传播中体现罗平的传统美、现代美、自然美、和谐美。根据罗平的旅游特点,“户外广告在设计上形、色、韵融合,把视觉、景观、审美和谐统一。充分考虑户外广告的形制、大小、颜色、光线、内容、特色、动静、韵味、运用。做到有对称、对比、韵律、均衡、特技、渐变、互动之美,避免造成无序、杂乱、密集、浮躁、野蛮的城市广告空间。关注广告与车速、视距之间的安全关系。”另外,标志是形象传播的有力符号,户外广告雕塑和标志的设计运用可以提升罗平城镇形象。标志和雕塑的凝练来源于该城市和村寨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充分体现城市与村寨的文化与审美、功能与品味。“广告主要表现视觉形象和精神内涵,包括造型创意设计、灯光颜色组合、精神思想引导、文化内涵展示等。”罗平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根据多情的布依、金色的菜花、浪漫的蝶恋花、勤劳的蜜蜂、银色的瀑布、丰富的历史等元素进行雕塑与标志设计。

2.罗平户外广告需要提升层次和强化风格。

户外广告是城市的美容师和魔术师,也是城市和民族村寨形象的重要部分。城市的大气与宏阔需要有特色的户外广告作为视觉展示。罗平有天然和谐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罗平的发展需要改革现有户外广告,订制符合罗平发展特点的高质量的户外广告。户外广告需要围绕罗平旅游品牌、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农业、自然风光等设计,要求具有视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广告设计需要有吸引力和引导性,重在强化民族、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彰显地方特色,传播民族精神和生态美景。要求户外广告策划与设计有思想性、创意性、科技性、整体性、互动性,实现雕塑化、数字化、公益化、彩光化、艺术化空间拓展和延伸,充分体现罗平生态与休闲、诗意与浪漫、乡愁与回忆的个性与特色。同时在城市户外广告中“充分有效利用LED技术和媒体,实现彩光的组合与交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光的延伸展现一座城市的魅力。”这是罗平中小城市广告的发展空间选择。

(二)媒介整合运用是罗平旅游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过去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存在误区与短板,目前罗平旅游处在发展与转折时期,需要加强媒介的整合性和集约性传播。以罗平形象广告为目标,重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组合运用,提升罗平的传播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以保护和提升罗平旅游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游客对罗平旅游的信仰和印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层次,巩固和提升游客对罗平旅游的信心。使罗平旅游文化产业迈向成熟的阶段,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根据罗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多样的资源,在电视、网络等广告媒介的整合中围绕“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和“罗平印象”国际旅游文化节进行广告传播。

1.“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广告传播。

该旅游品牌的消费客源市场首先要定位在相邻的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游客,其次是其他省市游客。根据消费者的群体分布,广告传播媒介可以选择曲靖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由于“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主要按迟效性广告要求广告,采用均衡时间策略,要求时间均衡、时限从容、频度波动小。有计划地反复对目标游客进行广告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持续地加深游客对该旅游品牌的印象,保持游客的记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广告创意制作围绕主题,注重广告表现形式的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广告的频度也要疏密有致,不能产生单调感。主要采用固定频度策略,其目的在于实现有计划的持续的广告效果。

2.“罗平印象”国际旅游文化节广告传播。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6

船舶设计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设计任务书作为设计依据设计新船,设计阶段分为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以及完工阶段。基本设计是在深入研究分析设计任务书、技术规格书等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船体、电气、轮机等专业几个方面的各种可行方案,通过绘图、计算等方式确定可靠性和技术可行性;详细设计是对基本设计方案进行更深入详细的设计工作,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各个局部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进行各部分的详细设计和计算,最后经船东、船检审查同意后,方可作为生产设计和生产施工的依据;生产设计是依据详细设计图纸经过设计建模,在符合船厂的工艺、工法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生产设计图纸,生产部门依据生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完工设计是新船建成后,根据建造期间对原有图纸的改动,绘制出最终的完工图纸。

2设计计划管理设计计划管理

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之一,计划是整个项目进展的导向。设计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线表计划管理、技术协议谈判计划管理、设备资料供图计划管理、详细设计图纸送审/G版图计划管理、生产设计模型平衡计划管理、生产设计图纸计划管理、MP/POR计划管理、计划考核管理等内容。通过对计划管理内容的梳理,逐步形成了设计院内的设计计划管理业务流程。

2.1产品设计线表计划

产品的设计线表计划主要针对各船型的首制船在设计院内部编制的设计线表,确定各专业室的详细设计、生产建模、生产设计出图等关键节点,通过节点来控制设计的整体进度。一般首制船的总设计周期为10个月,其中详细设计周期为6个月,生产设计周期为6个月,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并行周期为2个月。由于船舶市场竞争激烈,营销部在接船时会过多考虑船东的要求,压缩设计和生产的周期以满足船东要船的时间。计划员在编制院内计划时就会适当压缩设计周期,运用并行协同设计的方式压缩设计周期。

2.2设备技术协议谈判计划

设备技术谈判是船舶详细设计的开始,设备技术谈判对船舶设计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船舶的性能,并关系到产品的成本。根据产品设计线表主计划,计划员按照厂商表内、厂商表外设备清单编制设备谈判计划。船型首制船一般为开工前10个月开始,后续船开工前6个月开始进行设备谈判以及技术协议的签订。计划员按照项目的开工时间、设备的重要性和系统设计的顺序倒推编制设备谈判计划,而设备的POS文件的提交时间为设备谈判计划前10d。由于厂家和自身的原因,对设备技术协议的签订过程控制比较困难,一般采取看板管理,由计划人员定期更新看板中的谈判时间、技术协议签订时间和技术协议提交SEM系统时间,以保证设备技术协议按计划签订。

2.3设备资料供图计划

设备资料的供图计划主要包括设备认可图、设备工作图、设备完工图。设备资料的供图计划管理对后续设计的详细设计图纸送退审以及生产设计建模出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计划员将根据技术协议签订的具体签订时间往后推20d要求设备厂家提供认可图资料,设备工作图的供图时间为认可图意见关闭后15d,设备完工图供图计划为试航前2个月全部提供完成。由于设备资料的供图时间比较紧,国内的厂家提交设备资料不及时,对设计的影响比较大,“供图预警机制”和看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方式,经常会采取双周供图滚动机制进行每周报警。

2.4详细设计图纸送审/O版图计划

详细设计图纸送审/O版图是设计人员进行生产设计的基础,所以合理编制详细设计图纸送审计划/O版图计划是进行生产设计的关键。详细设计图纸送审计划根据设计院产品设计大日程计划、设计主节点计划标准和详细设计关键图纸的先后顺序进行计划的编制和平衡。详细设计的O版图即详细设计的清洁版,是生产设计建模出图的输入。详细设计图纸送审结束后,船东、船检进行图纸退审,设计人员对退审意见进行回复和关闭后,进行最后O版图的出图。O版图的出图计划一般按照图纸送审结束后一个月进行编制O版图的初步计划,后续根据退审情况以及意见回复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必须满足设计院的大日程计划。

2.5生产设计模型平衡计划

生产设计模型平衡是生产设计出图的基础,保证船舶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设计原因产生的返工。模型平衡的原则:根据产品设计线表主计划,按分段总段划分图、区域划分图、搭载网络图,根据搭载顺序,确定生产设计模型平衡的区域计划。首先,确定各区域平衡计划节点包括结构建模开始时间、结构背景提供时间、结构建模完成时间、舾装建模开始时间、舾装建模结束时间、区域平衡时间、开孔/加强提供时间、出图前平衡时间。结构背景提供时间一般在建模开始后15~20d内完成;舾装建模开始时间即结构背景提供时间;区域平衡时间在舾装建模结束时间2~3个工作日进行区域平衡;区域平衡后5个工作日为开孔/加强提供计划时间;区域平衡后10个工作日为出图前平衡计划时间。由于模型平衡后,经常会发现平衡的内容由于专业室的疏忽或者牵涉的专业较多等原因,导致模型修改不到位的问题。计划管理需要进行模型平衡后的检查确认工作,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2.6生产设计图纸计划

生产设计模型平衡后,将进入生产设计出图阶段。根据项目中的设计图纸目录,计划员编制生产设计图纸计划。计划员根据公司生产先行中日程计划以及各类图纸标准提前期,在公司SEM系统中生成设计图纸的发放计划。生产管理部通过与生产部门、设计院沟通协调后确定的民船首制船标准提前如下:1)船体切割、加工、组立、相应工艺图,以相应最早分段切割(A)时间提前10d;船体出库单以相应分段切割(A)时间提早12d;钢板BOM以相应分段切割(A)时间提早20d导入SEM;船体涂装图以相应分段涂装(E)、总段涂装(H)时间提前30d;2)C阶段图纸,制作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分段组立舾装(C)开始时间提前45d,安装图以及相应分段工艺以相应分段组立舾装(C)开始时间提前20d;3)B阶段图纸,制作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分段预舾装(D)开始时间提前45d,安装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分段预舾装(D)开始时间提前20d;4)P阶段图纸,制作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总段舾装(G)开始时间提前45d,安装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总段舾装(G)开始时间提前20d;5)D阶段图纸,以该区域里最后一个总段搭载(K)开始时间提前45d;6)分段U单元图纸,制作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分段预舾装(D)开始时间提前45d,安装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分段预舾装(D)开始时间提前20d;7)总段U单元图纸,制作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总段舾装(G)开始时间提前65d,安装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相应总段舾装(G)开始时间提前20d;8)区域U单元图纸,制作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该区域最后一个总段搭载(K)开始时间提前60d,安装图以及相应工艺图以该区域最后一个总段搭载(K)开始时间提前20d;以上标准可以随着公司生产节奏的变化以及设计的进度进行阶段性的调整,保证设计出图和生产的进度要求。

2.7POR/MP计划

由于以前的设备订货计划主要靠设计部门按照生产管理部的生产大节点编制设备订货,会经常出现设备订货晚和过早的问题。设备订货晚会导致生产节奏脱节,设备订货太早可能会导致仓库丢失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司利用SEM的订货系统进行控制订货的计划。SEM中的POR就是设计采购订单的需求,即设计部提供给配套部的采购号船的物资依据。MP就是物资计划,即设备或者材料的采购计划。MP的计划是通过PND(现场需求日期)和LEADTIME(采购周期)由SEM系统精确的自动计算出物资采购计划,做到采购的JIT。设计院所、配套部和生产管理部共同编制完善准确的MP计划是保证配套及时订货和设备及时到厂顺利生产的保证。

2.8动态计划

对于设备技术协议谈判计划、设备认可图退审计划、POR发放计划、详细设计送退审计划、详细设计O版图计划、生产设计建模平衡计划、施工图出图计划等各产品计划,若因船东/船级社退审、设备资料供图、设计专业自身等原因,无法满足相应计划,专业室必须提前14d进行计划延迟申请。由设计管理部计划运行室和生产管理部(海工项目部)协调同意后方可进行计划延迟,以保证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顺利完成。2.9计划考核计划考核管理就是通过对设计研究院产品设计任务计划完成情况的过程跟踪和考核,更有效地推进设计研究院产品设计任务有序、节拍化开展,提高计划执行率,确保公司经营计划的顺利实现。设计计划管理以考核为手段,通过对设计院所专业室进行周度和月度的考核,促进各专业室对项目计划的及时完成,保证公司的经营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3结语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7

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地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优秀的地域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芦墟山歌、同里宣卷、太湖渔歌、木偶昆曲、赞神歌等吴歌形式在鲈乡大地展现了无穷魅力。一首首吴歌传唱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为人们带来了大自然赋予的声音。他们传唱的是自己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情感寄寓和生活感悟,寄托了歌手和民众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希望,展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动人魅力。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吴江电台)采制的《芦墟山歌韵味长悠悠一曲“五姑娘”》《姚五宝与木偶昆曲》《同里宣卷古韵悠悠》《千年“赞神歌”》《李记阿婆茶》《太湖渔歌传千年》等专题节目,都取材于吴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二、发挥广播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无论何时,听众都不会仅仅满足于速食文化,他们需要更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地方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向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歌、曲艺、音乐等都很适合在广播中传播,可以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表达特点,给听众留下悬念、产生神秘感。通过主持人的描述、传承人的现场演唱和交流,唤起听众丰富的想象,达到听到的比看到的更美的效果。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30分钟的《鲈乡采风》专题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为主,用优雅精炼的语言,创造美妙的意境愉悦听众;用激情澎湃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听众,吸引听众。对一些“非遗”项目,比如震泽黑豆腐干、熏豆茶、待帝茶、平望辣油和辣酱等制作技艺,铜罗黄酒酿造技艺,苏南花烛和蚕丝被等传统制作技艺,我们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的起源、制作方式、吃法等娓娓道来,同时把制作过程的照片上传到微信、微博上,让听众分享和参与互动,和网友们一起交流品尝的滋味、制作时的感受和心得。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使广播节目内容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加突出,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三、拓展传播平台,丰富节目形式

网络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广播媒体要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拓展传播平台,通过全方位参与、立体式的传播,扩大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QQ群、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互动方式传播、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网友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参与传播。这样的互动,更多元、更草根、更自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大。当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入脑、入耳、入心。因此,地方广播媒体要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生活的背景之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以时尚、鲜活的形态,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形成特有的吸引力,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每天直播节目中,采取“猜猜猜,大家一起来猜谜”“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形式,设置悬念,让听众和网友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用讲故事、广播短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和文明礼仪小故事。通过对历史典故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要精心打磨选题、内容、结构、包装等节目要素,充分运用好广播的表现手法,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吴江电台采制的“非遗”系列广播专题节目中,有的是通过体验式的采访,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听起来轻松时尚、生动鲜活;有的是用评书的方式来讲述离奇曲折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则用特殊的音响、画外音,不断设置悬念和疑问。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和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量身订制节目内容

近年来,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广播媒体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个阶层的听众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道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媒体是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发展方向深受媒体的影响。因此,广播节目要用健康的社会审美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去熏陶青少年,引导他们感受、欣赏和追求真善美。针对少年儿童特点,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江村娃经典诵读》专栏,采用小学生参与领读、对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方法,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同时每逢各大传统节日,让小学生们走进电台,专门诵读符合时节的古诗文和现代诗词,并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析,让孩子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吴江电台还在少儿栏目《七色花》中专门设置了“才艺PK台”,从越剧、黄梅戏、京剧、评弹、沪剧、昆曲,到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相声、小品;从讲故事、说笑话、诗朗诵、乐器演奏到“主持秀”“导游秀”,一个个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多才多艺和乐观、自信,体现出广播节目“品德培育、行为引导、文艺熏陶”的功能,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吴江电台还以“文明礼仪,与我同行”为主题,以“八礼四仪”为重点,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争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吴江人。针对中老年人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和爱好曲艺等特点,吴江电台专门设置了《梨园大舞台》《露一手》等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板块,每期都会精选一些名家名段供大家欣赏,并邀请中老年朋友走进电台《露一手》,哼哼唱唱喜爱的经典老歌、熟悉的戏曲唱段,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听性,拉近了与中老年听众的距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在吴江安家落户。外来人口移居吴江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文化,给吴江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吴江文化。新吴江人要“快乐地居住和生活在吴江”,必须有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针对外来务工者群体,吴江电台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每到传统节日,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走进电台直播室或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介绍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比如在2014年年初的开学报道中,吴江电台请各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说家乡过年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会舞龙舞狮,十分的热闹”,有的说“我们那边的小吃,有枕头馍、芝麻糕什么的”,还有的说“我们过年的方式就是祭拜祖先,最重要的是杀鸡杀鸭。鸡头鸭头都是动物身上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长辈吃”,等等。通过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反映了各个地方过春节不同的风俗习惯,折射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8

1.政府网站话语权

政府网站作为少数民族事务、公布新闻的网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此,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网为例,可看出少数民族政府网站的传播内容和话语权的表达。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网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委员会部门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介绍、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政策法规、调查研究、八协工作、蒙古语文”几个分栏,除此之外,该网站在首页上设置了“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民贸企业、民族团结”四个专栏和便民服务、网站满意度反馈几个部分。

在网站首页从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一年的54条政府要闻中,会议新闻占22条,政府官员调研新闻19条,慰问新闻6条,表彰新闻4条,政策新闻2条。可以看出该网站以政府公务新闻为主,不涉及民众新闻和批评性新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少数民族网站的新闻倾向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地区特色工作的开展,民生新闻较少、且新闻性不强。

2.传统媒体网站话语权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传统媒体纷纷上网,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我国大型的新闻网站有共同的特征:时效性强,页面丰富而紧凑。下面我们以内蒙古新闻网为例,浅析传统媒体网站的内容和话语权流露。内蒙古新闻网由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创立,是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自治区唯一一家重点新闻网站。互联网新闻中心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整建制划归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该网站内容包括“内蒙古新闻、政务、国际国内、民族文化、道德法制、自然地理、文体娱乐、草原社区、影像日记”等10多个分栏,现有20个行业频道、33个盟市旗县区频道。

在网站首页有各地区新闻频道的链接,并设有新闻搜索、地区联盟活动展示链接、部分广告和公司网站链接。网站表现形式除传统的文字新闻外,兼有图片和视频新闻,并独辟论坛以供网民讨论。通过以上对该网站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媒体网站新闻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关注与百姓生活切实相关的新闻,将政府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以新闻背景形式传播,并间接肯定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关注与网民的互动,有部分商业性,批评性报道较少。

3.商业网站话语权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不是他们的义务,但这些网站是否应该承担部分文化传播的任务,有待商榷和考量。在此,仅以搜狐网为例,可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在商业网站传播的内容和话语权流露。搜狐网主页包括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等20个分栏,在搜狐网首页还包括“创业商机”、“商讯动态”等小专栏,放在分栏新闻的右侧。

在首页的上千条新闻中,没有找到有关少数民族的新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由以上分析统计可以看出,商业网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意识较弱,这些网站关心的是自身在互联网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并因此关心所提供信息的市场效应,因此,此类网站与本文例举的其他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结语

综上所述,以设立者作为考量依据,这四类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站基本可以囊括现今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这四种网站传播特点各异,文化传播的效果各有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