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传承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

民间艺术传承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

摘要:该文基于民间艺术传承的视角,探讨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意义,以促进小学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承;美术校本课程;草木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优秀民间艺术。它们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展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民间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的融合。因此,美术教师应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以发展学校美育。教师应探索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连接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地域文化引进学校教育,做到“特色课程品牌化”,推动民间艺术传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草木染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将草木染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融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草木染的色彩应用和工艺技法,可以丰富他们的美术体验和感受,使其尽可能多地获得民间艺术的滋养。

一、草木染的艺术特点

草木染是从天然植物花叶等中提取有关成分作为染布染料的一种传统技艺。草木染以古朴的姿态呈现了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诗意的传统色彩。它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和难以被复制的肌理美,能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在被使用后,其色素能分解回归自然,体现了现代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也是草木染工艺的闪光点之一。

二、草木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在中国知网以“草木染”为关键词,检索出文献共136篇;以“草木染教学”为关键词,检索出文献共3篇;以“草木染课程”为关键词,未检索出相关文献。草木染这一项早在《诗经》中就出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在现代潮流中逐渐失去光芒,会让人感觉遗憾。因此,如今在美术教育中开展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三、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领域对草木染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相对较少,且参与者大多为高校。草木染课程和体验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反馈较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设草木染课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草木染的制作过程烦琐、技法繁杂,小学生的操作能力等有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看似已不再需要这种手工技艺,其古老的染色技法也难以满足部分现代人追求品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崇尚绿色环保,感受植物蕴藏的气息,体验草木的生命质感、大自然的色彩韵味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美术学科素养。把草木染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向学生展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可以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储备人才,也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1]。

四、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

1.“诗意•文化”——表现《诗经》里的色彩,体验中国古代草木染技艺

《诗经》为人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缤纷的古人生活画卷,它用素雅而永恒的笔墨展现了中华民族经典又富有诗意的中国色彩——草木色。在《诗经》中有许多表现颜色的诗句,如“苕之华,其叶青青”“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结合《诗经》中的植物和色彩,笔者在草木染美术校本课程的开篇,先让学生运用天然药材染出《诗经》中提到的色彩,感受草木染蕴含的中国古代色彩之美,在实践中感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朴素又充满诗意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草木染的染色技法别具一格,运用绳子、皮筋等材料,通过扎、捆、折等技法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天然纹理。放入染缸反复浸染,每浸染一次色彩更深一层,这就是古语中的“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在浸染过程中,产生的纹理自然而难以复制,凝重素雅、似梦似幻、韵味别致,充满自然的拙趣之美(图1)。结合中国传统色的优雅名称,草木染校本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扎法后进行知识和技法的迁想,培养创新思维,在感悟草木染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储备丰富的技能知识。

2.“自然•生命”——亲近传统二十四节气,感受草木染的文化内涵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含有不同的色素,板蓝绿叶可染出蓝色,黄色茜草可染出红色,有的明艳动人,有的淡雅朴素。春天草木萌芽,叶汁充盈,适合采用植物提取原料;夏秋植物枝繁叶茂,是草木染的最佳时节;冬季植物叶子凋落,适合采其根茎晒干染色。这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草木染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不仅包括美术知识,而且涉及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中,笔者将草木染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先让学生画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花卉,再提取色彩并染布,以自己染的彩布为材料,运用型糊染、布艺折纸、布贴画、立体花等技法创作二十四节气团扇花作品[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韵味,体验草木的生命质感,在形式多样的美术创作(图2)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树立民族自豪感。

3.“传承•发展”——设计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文化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尽可能开发出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民族文化、闽南民俗、学校侨胞爱国爱家事迹等为创作内容,引导学生在草木染校本课程的探究学习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1)学习汉服设计,激发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草木染艺术的魅力,笔者在草木染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喜好开发设计了汉服相关内容。学生热情洋溢、创意无限,变成草木染汉服设计师,依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服装手稿,从根据手稿挑选草木进行染色,到设计扎染肌理,最后把染好的布做成各式各样的草木染汉服作品。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美术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依托传统节日传承文化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观赏品,更是源于生活的实用品。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介绍丰富的草木染文化,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而且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制作各种草木染作品,实现学有所用,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如,开展以“染”为核心的端午主题活动,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草木染为出发点,让学生制作草木染端午香包,送给家中长辈。以亲情为针、以祝福为线,编织出温馨美好的画面,让美育滋养生命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传承精神。这有利于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人文•素养”——关注文化与学科的融合,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草木染这一传统的染布技法应用范围相对有限。教师通过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教会学生与植物交流、与大自然对话,唤醒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让学生用心灵感受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有助于“五育并举”落地生根,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基于民间艺术传承的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之美的能力,并从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科学、文学等学科学习结合,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美术学习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郭浩,李健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2]徐志强,何愔.草木染:与二十四节气对话[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李云禧 单位:厦门市海沧区霞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