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特色

浅谈从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特色

摘要:东北语言朴实生动、直爽形象、诙谐幽默,极富感染力、亲和力。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民间艺人以东北方言为媒介,将东北民间艺术和反映东北农村生活的影视作品推向全国,传播了东北文化,丰富了语言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方言;普通话;语言资源;民间艺术;文化意义

1956年2月,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汉语统一的基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给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规定了十分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分别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作了科学的说明。由于东北语言最接近普通话,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以东北方言为媒介的东北民间艺术易于为大众接受,因此它在全国范围热播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相比之下,其他地方艺术形式,如昆曲,秦腔等,虽属优秀文化遗产,但受制于语言的局限,难以在全国范围传播。

一、东北方言的特征

(一)后缀。东北方言词汇中还有大量的后缀式合成词,这些词是在单音节词后附加上丰富多彩的后缀形式,从而极大增强了词语的口语化色彩。比如在单音节词后缀上“巴”“乎”“子”“头”“挺”等单音节后缀词。比如抽巴(因缩水出现褶皱)、干巴(失去水分)、糊巴(加工食物水分蒸发过多)、蔫巴(青翠植物失去水分的状态,也用于指人精神萎靡)、皱巴(平展物品出现褶皱)、紧巴(特指经济拮据)、窄巴(空间狭小)、倔巴(人性格倔强)、支巴(两人双臂相交准备打架)、挣巴(挣扎);热乎、贴乎、虚乎、软乎、粘乎;熊瞎子、狗崽子、毛驴子、二五子,菜板子,《红高粱模特队》中,赵本山:“不就是头上包个绸子,露个肩膀头子,一身玻璃球子,走道还直晃胯骨轴子。”年头(时代或年景)、天头(天气)、挑头(可挑挑拣拣的)、看头(好看的)、闹挺(叫人心烦)。单音节后面缀上两个或者三个音节的后缀形式则是东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富于韵律美的一类词汇。比如“酸不溜丢”“穷不楼嗖”“傻拉巴叽”“光不出溜”“稀了咣当”“湿不拉几”“软拉巴叉”“困的提溜当啷”“软拉古囊”“圆拉古鲁”“毛的愣的”“牛的哄的”“愣的呵的”“毛了光叽““湿了光叽””皮了嘎叽”,他们往往缀于形容词后面只是强化语气,没有实际意义。儿化音也可以看作是后缀,赵本山成名作《相亲》中徐老蔫开场就有一段独白:“你说我儿子净整这格路事儿,让我这当爹的替他相媳妇儿。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我这当老人的跟着掺和啥劲儿?我说不来吧,他就跟我怄气儿。俺那孩子哪点儿都好,就是有点儿驴脾气儿。这也不怪他,我也这味儿。等一会姑娘来了,我把信一交就算完事儿。”坊间还流传一个段子,说是一个东北人第一次到北京,想去前门看一看,向人问路:“师傅,去前门儿怎么走?”路人幽默回答:“干嘛走前门儿,走后门儿好不好。”

(二)叠词。叠词的运用也是东北方言的一个特色,说起来朗朗上口,富于感染力。比如舞舞扎扎(说话做事不稳重、虚张声势),假假咕咕(装作不实惠),皮皮咂咂(不细腻、粗糙),渍渍扭扭(不爽快),污漾污漾(脏东西在水中飘动),咋巴咋巴(刚学会走路的样子),闷哧闷哧(言语迟,但心中有数),磨磨唧唧(做事不爽快),姆泱姆泱(肌肉蠕动的样子),戗毛戗刺(形容毛类的东西不整齐,人不修边幅),脚前脚后(形容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小来小去(范围小、规模小),露骨露相(形容人瘦得厉害),挤咕眨咕(使眼色),随弯就弯(顺着潮流或大趋势)。

(三)地标词。另外东北方言中有一些极具特色的词,是东北方言中独有的。如“贼”“整”“造”“客(qiě)”“埋汰”“磕碜”等。“贼”是程度副词,比如,贼好,贼甜,贼疼,贼溜,胆儿贼大;“整”是个泛意动词,在东北几乎可以表示所有动作;“造”也是泛意动词,多用于吃、喝等场合,表示东道主豁达、开朗的性格,劝人多吃多喝时,往往说“可劲造”。有时也用于表示不满,责怪人不爱惜环境或器物。“看你造的!”“客(qiě)”东北话指客人,这种用法在普通话里是找不到的,是东北特有的说法,小品《策划》中,宋丹丹:“儿媳妇,整俩硬菜!家里来客(qiě)了啊!”显得既亲近又热乎儿。“埋汰”“磕碜”不需多说,会使用这两个词的一定是东北人,它已经成为东北人的标签,东北方言的地标性词汇。

(四)固定词组。东北方言里有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固定词组,歪瓜劣枣(指长得不好的水果,也暗指人相貌极其不堪),撇齿拉嘴(人不以为然的样子),七拧八挣、七扭八歪(不整齐的样子),鸦默雀动(没有声息),四方大脸(长相端庄大方),乒乓山响(响声非常大),随帮唱影(随大流儿),顺毛抹嗤(符合别人的喜好而说话或做事),佯死不活(半死不活),亲戚里道(有亲戚关系),吓人道怪(行为或语言使人害怕),牲口八道(特指不尊敬老人),秃噜反帐(做事不果断,反复无常)

(五)富于人情味的称谓。东北人对人的称呼颇有家族情结,体现了东北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哪怕是第一次见面,就以亲属关系相称,大叔、大爷、哥们、兄弟、大姐、大妹子等等。小品《拜年》中高秀敏见到乡长的第一句话:“我是你老姑”。小品《钟点工》赵本山和宋丹丹以大哥和大妹子相称。间接介绍时也更喜欢融入亲情元素,比如跟别人提起自己爱人时常说:“你嫂子(弟妹)或你大哥(兄弟)”

(六)顺口溜歇后语。东北方言中常见一些弥漫着黑土地芬芳的顺口溜、歇后语,这些在口语中运用更能体现东北方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小品《相亲》,赵本山一段顺口溜:当爹又当妈,挣钱不敢花,白天下地干活累一身臭汗,晚上回到家还得做菜做饭,缝缝补补洗洗刷刷,喂猪打狗,赶鸡上圈,把孩子拉扯大了,我也成老豆角子——干弦(闲)着了。小品《小九老乐》赵本山:狗长犄角——羊式。《老拜年》中,阎淑萍:“你瞅你这个样儿!你小家雀儿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高压锅煮鸭子——你是肉烂嘴不烂;老母猪戴口罩——还挺重视这张老脸的。(七)语音语调富于韵律美。东北方言语音语调也是独具特色。平、翘舌音的混用在东北方言里是很常见的,把平舌音读作翘舌音,或把翘舌音读作平舌音时有发生。有时喜剧演员故意把正确的读音错读,以丑为美,以达到增强喜剧效果的目的。比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我年轻那时候,那绝对不是吹(cuī):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cǒu),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cǒu)我一眼就浑身(sēn)发抖。”宋丹丹把翘舌音全部读作平舌音,喜剧效果很好。还有东北方言在语调上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多有强弱变化,轻重变化,富于逻辑性和韵律美。

二、东北民间艺术与东北方言

(一)赵本山的小品艺术。自1990年赵本山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小品《相亲》起,媒体上刮起了东北风,赵本山主创团队编排了大量的民间艺术作品,和反映东北农村生活的影视作品,都是以东北方言为载体。小品《捐款》的一句台词“现场直憋”成了网络流行语。他们充满东北方言的民间艺术,大方,爽快,在客观上起到传播东北乡土文化的作用。同时作为农民艺术家,能用东北方言在作品中宣传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弘扬了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出正能量,难能可贵。

(二)李雪琴的脱口秀表演。今年刚刚热播的李雪琴、王建国脱口秀表演,再一次彰显了东北语言特色及传播优势。尤其是李雪琴,一口纯正的东北方言,语调轻重得体,强弱有致,抑扬顿挫,富于逻辑美和韵律美。通过谐音梗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同时宣传了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比如,利用“瞅”和“丑”的谐音,介绍了“瞅”这一东北方言动词。“最后以我妈和他们喝了一宿作为结束。”“失恋了,别人的母亲……我的母亲只关心我这杯干没干了”“我妈说了,东北多好啊,地大物又博,还有王建国”。这是一句以浓重的东北方言,用看似不经意的顺口溜,向公众推介了东北文化和资源方面的信息,但又引发了轻松愉快的传播与接受。“没想到吧,我还没有淘汰呢,这期一对一选人pk,赢了就能晋级,你们都没看见,那些人老想赢了,争着抢着就要选我,搞得我压力特别大,我这辈子都没有被这么多男人竞争过。”如此话语,辅以东北方言,大胆肆意,效果是哄堂大笑。“我到这来,就是我老板让我来的,他忽忽悠悠地就知道给我画饼:‘李雪琴你行,你有天赋,你能进决赛,……我以为我老板就够能忽悠了,结果到这块儿,李诞还在台上说我,李雪琴天赋异禀’,你说我有啥天赋啊,我现在就有一个饼。”东北文化东西吃的一点都不剩,每次都吃完,“哎呀,姑娘,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我这算先胖还是后胖,但是炕已经倒了。”可以说李雪琴依托北大的人文素养和教育背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脱口秀舞台,雅俗共赏地向大众传播了东北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赵本山的民间艺术和李雪琴脱口秀,用喜闻乐见的东北方言,把东北的饮食文化,民风民俗,人文地理都一一呈现给全国观众。东北的历史、文化和东北人民的智慧完全融汇在了对俗世生活的再现和表现中。应该说当前社会上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了为数众多的高学历从业人员,这对于文化传播,普及地方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素质是可喜的现象。

(三)东北方言的表现。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东北方言的幽默性、丰富性、形象性、逻辑性和功能性等特质。东北方言善于运用一些歇后语、固定词组、拟音词等,并配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说起来幽默感十足。东北方言的丰富性体现在它的表达可以覆盖整个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所有领域。东北方言的许多词汇都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东北方言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语调上,善于使用逻辑重音突出其语用学意义。功能性是指东北方言具备的一些特殊功能,比如儿化音可以改变词性、语气和思想感情。东北方言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被各种媒体传播开来,产生较大影响。

(四)东北方言的影响。东北方言在东北民间艺术中大放异彩,尤其是通过东北地方戏二人转和东北小品艺术以及近期与全国观众见面的李雪琴的脱口秀表演,东北民间艺术携手东北方言走向全国,登上热搜,形成全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东北方言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被广泛传播,并被国人接受和热议。东北人文走向全国乃至东北亚,东北地域民族独有的精神得到弘扬,也增进了外界对东北语言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东北文化的价值认同。东北地域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东北语言文化的保护及研究,既可以丰富汉语言文化资源,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又可以更好地进行地方文化建设,为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贡献。(五)东北方言雅俗共赏。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赵本山作品低俗,说东北方言落后。笔者实不敢苟同,这是大错特错的观点。从语言生态角度看,方言丰富了语言资源,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发展。任何一种方言的灭绝都是对语言多样性的打击,推广使用普通话,绝不是要消灭方言。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2]。方言是文化,东北方言是祖国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花朵,她饱含着浓浓的黑土地情结,涵育这种文化的东北大地厚重而慈祥,她是养育我们的东北大粮仓,是共和国的工业大厦。我们不必为说东北方言而感到羞愧低俗,大胆说出“埋汰”,不必羞羞地说“不卫生”。

三、东北语言特色的地域因素与历史文化成因

(一)悠久的历史。东北地区远古时期就有先民活动。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北山戎、发、息慎”[3]。息慎即肃慎,北方少数民族。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4]不咸即今之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以上列证,早已超出九州范围,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全境。从文化的角度看,远古就有人活动,这就会对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融和外族入侵丰富了东北方言。沿嫩江、大小兴安岭直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土地面积包括黑、吉、辽三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直到俄罗斯从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集合了汉满农耕文化、蒙古游牧文化和北方渔猎文化。在此聚居了包括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此期间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也都有进入。这极大丰富了东北方言的词汇,如“大列巴”(面包)、“布拉吉”(连衣裙)等都是俄语的音译。

(三)地理环境。东北的地理环境熔铸了东北人豁达爽朗、乐观刚毅、粗犷顽强的性格。《淮南子》记载:“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有不释之冰”“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闭也,寒水之所积也,蛰虫之所伏也”“……坚土人刚”“其地宜禾,多牛羊及六畜。”[5](P60)以黑龙江省为例,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19°C,有时可达-50℃的极寒天气;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黑龙江的冬季持续时间从10月到次年4月,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东北农民基本没有生产任务,躲在房间“猫冬”。改革开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文化娱乐形式非常单一,漫长的冬季,蔬菜只有储存的白菜土豆和腌制的酸菜,没有什么新鲜蔬菜,生活与文化的单一,使得民众聚在房间闲聊,以精神生活排遣物质生活的单调乏味,他们编故事、讲“瞎话”,逐渐演变成语言诙谐幽默的东北民间艺术。

(四)逆势增长。东北文化相对贫瘠,倒逼东北民间艺术蓬勃兴起。与东北文化贫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青水秀的江南,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有很多负有盛名的山水名胜,同时江南文化繁盛,商旅发达,历史悠久,有很多名人轶事,文物古迹,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有选择的广阔空间。在江南历史文化和各种艺术滋养下,形成他们温婉雅致、细腻含蓄、灵秀颖慧、坚韧不燥、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而东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但是东北民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对恶劣环境的接受与藐视,使得民间的勤劳善良、幽默乐观、豁达粗犷、张狂彪悍、热情火爆,仗义坚强的性格特征形成了相应的语言艺术特征,这也成为民间口耳相传的民俗,成为民间文化生活的主流。而从东北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方式形成幽默诙谐的东北语言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东北语言特征和东北文化一样具有从众性、模仿性、娱乐性、大众性、应用性。就是生活的娱乐与引起哄堂大笑效应的满足感。东北农村以吉林、辽宁为多,唱起二人转,这个在农家院落,在村头空地,在喜庆的日子和节日里都可以聚在一起表演一下。人们“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如同陕西人人都可以吼一声秦腔一样,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人,随便哼唱几段二人转也是很正常的。二人转具有普及性,群体性,传承性和民间大众性。在这些民间智慧的滋养下,融入民间生活,融入百姓日常,所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特征体现在民众中,每一个人都是诙谐的“段子手”“谐音梗王”。东北语言的特征让人在平淡乏味的生活中进入一种开心、高兴的状态,让寒冷的冬天充满暖意。

四、东北民间艺术所体现的东北语言的文化意义及其时代价值

(一)语言的社会性与多元性。社会中的语言使用问题往往会受到该社会成员的关注或干预,这就形成语言艺术的全民性,地域性和娱乐性。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文化观念多元。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在东北方言中也具有多元化的东北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东北方言在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上有其独特性,是祖国语言万花筒的一颗耀眼明珠,展现出祖国语言多元性特征。

(二)鲜明的地域特征。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东北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全民性。因此东北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东北方言凭借其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及强烈的感染力,直接体现出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很容易被大众文化所吸收。同时也表现出在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那一颗颗保有自由的心灵的人们,拥有善良、宽容的心态,进取奋发的精神,——这也就是东北民俗:多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所形成的海纳百川的性格与品行。

(三)率直、爽朗、无所顾忌——独具个性雅俗共赏的语言。东北人说话大嗓门,无所顾忌,包括东北口语表达也是这样,不用放在心里揣摩,进行过多的理性思考,也不用善辩,也不用想到礼貌,恭敬,规范:想说啥就说啥,也没有羞涩感,说深了、说浅了大家都无所谓、都不介意,大家都一哄而笑,如风行水上,转瞬就在辽阔大地上被北风呼啸着吹走了。展现出东北人敢爱敢恨,嬉笑怒骂和扎扎实实做人、做事风格,在表面的风轻云淡,无所顾忌中其实体现出东北人是非分明,侠肝义胆的文化特征。同时东北人运用语言时,不用考虑雅与俗,不必讲求周全:只要说出来,不怕俗,只要俗的快乐就行。体现出东北人民的质朴、率直、爽朗、乐观、顽强、仗义、果敢的品质和性格。这种带有东北地域特征的审美取向和文化信仰必将大大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直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旅游产业开发,我们要把东北语言的时代意义发扬光大。

结语

黑吉辽广袤的土地,养育着千百万东北人,他们世世代代上演并传承着渔猎、游牧、农耕文化,因此,彪悍粗犷、耿直开朗、单纯豪爽更是东北人精神的主色调。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淬炼了东北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形象生动的东北方言,和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东北民间艺术。

作者:刘秀慧 白庆新 单位: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