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意义

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意义

摘要: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大多数民间艺术文化逐渐无人问津,即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些民间艺术承载了一段历史的辉煌,需要我们深刻铭记。若想更好地保护、弘扬民间艺术文化,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应付公事地进行形式主义,而是要从后辈子孙的幼儿时期开始抓起,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宣扬和学习民间艺术文化的意识,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的长久传承。同时也能为幼儿营造健康、生动的学习生活环境,助力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对此,本文从传承、教育两个角度浅谈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为新时期的幼教工作与文化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幼儿园教学;意义

五千年以来,华夏土地历经沧海桑田、历史变迁,遗留下无数令人受益终身的精神内涵与物质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民间艺术不像君子六艺一般侧重于全方位的教育,也不如儒教文化一般占据正统地位,但其却是各个时期数以亿计的劳动人民一代代传承、记录下的生活经验,往大处看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行为习俗,往小处看能展现某个小人物狡黠的生活技巧。回顾近几十年的教育历程,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素质教育的兴起虽然推动了教育界的蓬勃发展,但也在无形之中让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出现空白。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需要从现在做起,将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渗透到幼儿园教育当中,为幼儿构建快乐、多元的艺术环境,助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与个人品质的塑造。

一、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意义

(一)预防冷门艺术的失传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百卉千葩,有许多艺术因为形式独特、吸人眼球,具有很高的人气。因此有很多人争相学习,在传承方面暂时不用忧虑。但也有一部分民间艺术,限于工序繁多,或风格冷门,逐渐趋于失传的状态。而幼儿园教育选择的民间艺术文化,就可以从这些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类型中进行选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冷门艺术的失传。比如鬃人艺术,是用棉花、彩衣、猪鬃、胶泥等道具制作而成。鬃人与国粹京剧中的角色形象十分契合,虽然制作步骤比较复杂,但却能充分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因此,比较适合幼儿园时期的艺术教育。再比如木版年画,也是古时候辞旧迎新的必备艺术。如今春节的三要素春联、爆竹、年画,只有春联和爆竹相对比较活跃。人们逐渐对年画这个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熟视无睹,对此,也可以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以加大传承的力度。

(二)拓展文化继承的群体

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无形之中能拓展两个继承文化的群体。其一为幼儿,其二为幼师。幼儿学习民间艺术,是为了让这种文化形式在幼儿的内心扎根,从意识层面焕发学习的热情,这在实质上属于主动性的启发。幼师如果想要教好课程,必须要在备课环节对教学的艺术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或者提前进行动手实践,做到炉火纯青、融会贯通。虽然有些幼师在潜意识里对这些民间艺术不一定会产生兴趣,但限于教师本职工作的基本素养,也会认真地学习这些艺术的内涵。因此,这在实质上属于一种被动的传承。通过幼儿园教育,两种继承途径能得到有效的维持,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益处良多。

(三)端正华夏文化的地位

随着国内外文化的深入交流,大部分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对我国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幼儿在小的时候就经常接触西方的游戏、绘画等艺术,比如魔方、油画,对国内的民间艺术反而一知半解。这也让幼儿内心产生先入为主的感觉,认为国外的艺术比较优秀,国内的艺术多有不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大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旨在纠正幼儿内心的错误观念。让幼儿了解到我国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并非他们想象中的枯燥乏味、落后愚昧。从思想根源处加以肃正,这样才能有效端正华夏文化的地位,反转艺术传承沉痼不前的不良形势。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一)渗透品德教育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这些艺术在展示时不仅能为人们带来眼花缭乱的视觉享受,也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十分适合幼儿成长过程的学习需求。尤其能传承至今的民间艺术,自有其深刻的教育价值。比方说在幼儿园广泛普及的剪纸文化,在寓意上体现了吉祥如意的特点,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祝愿。许多成型的剪纸作品的德育内涵比较深刻,例如以“公鸡”风格为主的剪纸呈现了文、武、信、仁、勇五种宝贵的品德。以“莲花和鱼”为主题的剪纸表达了“年年有余”的期望。通过剪纸文化能帮助幼儿养成一丝不苟的品德素养,敢于积极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再比如戏曲和舞蹈一类的民族艺术文化,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多民族形象,能让学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民族创造力,从而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深化情感体悟

一件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为人们的情感带来深刻的冲击。在幼儿这个年龄段,其对于情感的体验十分匮乏。以民间艺术文化作为载体,能够成为深化幼儿情感体悟的有效教育途径。幼师带领幼儿感悟艺术作品的美丽,品悟其中蕴含的人生真谛,这对于幼儿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均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泥塑艺术,以“泥人张”“惠山泥人”“敦煌彩塑”等为代表,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思想内涵。幼师可以教导幼儿塑造童话故事、古代历史、日常生活中那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知名人物,例如岳飞、孙悟空、武松等等,让幼儿在手工捏制的过程中,体会岳飞的忠贞、孙悟空的桀骜、武松的英勇,了解不同人物的事迹与形象。由此,幼儿通过动手实践与故事理解的结合,就能获得多元化的情感体验。

(三)提高文化认同感

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不仅在传承方面可以端正我国文化的地位,也能提高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幼儿只知道国外的特色文化,对我国的民间文化感到陌生。由于幼儿园时期孩子的思维正处于朦胧期,第一时间树立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影响其一生。若幼儿观念成型时再加以纠正,将会困难重重。因此,幼师需要尽快融入民间艺术文化教育,以此作为文化思想观念的“精神催化剂”,帮助幼儿对我国的各种精彩绝伦的特色文化提高认识,从而能发自内心地产生重视感,震撼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充分激发起幼儿内心深处的骄傲之情与自豪之情,以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为荣,将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深植于幼儿的内心。

(四)丰富实践经验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动手方面的实践活动一直是教学的薄弱点。落实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幼儿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从细微处讲,我国民间有刺绣艺术。刺绣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需要幼儿保持良好的耐心,一针一线地完成作品,这可以帮助幼儿锻炼出严谨、细心的动手习惯。从大范围的活动角度讲,我国亦有风筝艺术。幼儿想要让风筝放得更高更远,也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学习风筝框架设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能在放风筝的奔跑时锻炼自己的体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五)构建艺术环境

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环境的构建对幼儿艺术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在幼儿园教育中普及民间艺术文化,可以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这对于幼儿审美情趣的提升大有裨益。比方说,幼师在教学民间编织艺术时,可以将其中涉及的基本技术录制成微课视频,让幼儿能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清晰地了解到编织的流程。同时,在组织编织活动时,将幼儿制作好的作品分门归类在教室中,开展趣味性的展览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艺术的热情,并能从其他幼儿的作品中触类旁通地迸发出新颖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幼师每周都可以布置新的活动内容,让幼儿以某种动物、某个故事、某种植物作为创作的主题,尝试参与新的创作实践。展览台上的作品也能实时替换,让每名幼儿的作品都能获得展示的机会,以帮助幼儿获得实践的成就感。

(六)促进师生互动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师生很容易因年龄的差距出现代沟,导致师生互动陷入僵局状态。而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可以将艺术活动作为载体,为幼儿和幼师之间构建和谐、稳定、平等的交流途径。这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让幼儿与幼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由此,幼儿会更加认同幼师的教育行为,从而积极配合,减少教学中各种不和谐因素的产生。而师生之间的紧密配合,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民间艺术文化的教学与师生合作模式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幼师应当尝试由民间艺术文化的趣味性带动师生互动的效率提升,再借助师生的良好互动来反哺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质量。让二者互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

三、结语

观察新时期幼儿园的教育现状,民间艺术文化的教学正处于欣欣向荣的态势。但幼师也要谨记,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文化都适合幼儿的年龄段。也有一部分糟粕需要及时剔除,以避免为幼儿带来不良的思想影响。对此,幼师必须要做好查漏补缺、去芜存菁的筛选工作,选择出最符合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的民间艺术文化,用科学的授课策略加以渗透。充分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将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圆满完成幼教与文化传承这两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作者:贾永珍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