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和服饰艺术的审美共性创新实践

谈音乐和服饰艺术的审美共性创新实践

何谓审美?顾名思义便是关于“美”的评价,这就要求艺术需要具备“美”的特性。音乐艺术与服饰艺术因为演唱的表演形式而存在审美上的共性,一场优秀的音乐艺术表演离不开服饰艺术的助力,音乐表演按照演唱内容、演唱风格选择相应的服饰来进行表演,服饰的审美设计能够提升整场音乐表演的水平,这就是音乐艺术与服饰艺术之间的审美共性表现。

《舞台服装设计与实践》详尽介绍了戏剧舞台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主要包括舞台服装效果图平面展示技法;舞台服装款式、色彩、面料设计;不同剧种的服装设计、舞台服装设计师的素养等内容,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服饰与音乐艺术的关系,认为舞台音乐与服饰艺术是相辅相成,有着审美共性,二者的结合才能展现更完美的舞台。

音乐艺术与服饰艺术的审美共性并非只局限在现代音乐表演,在古代文艺集合体中,音乐与服饰艺术的审美共性更为明显。封建时代社会娱乐方式有限,听歌赏舞便成了当时主要的娱乐活动。相比于现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在美感上略胜一筹,这是因为封建时期音乐表演不是单独的表演,台下的观众所关注的也并非只是音乐表演,而是审美服饰装饰下诗、乐、舞的集合艺术表演。

尽管传统诗乐表演对诗词艺术极为讲究,但这并不表明音乐与服饰在表演中不具重要性,在娱乐方式局限的时代,古人尤其喜欢观看舞乐表演,朝廷特意设立“乐坊”,专门培养乐人,经过诗词曲赋全方面的训练,培养出优秀的乐人。在表演过程中,所选的乐曲或者舞蹈需要根据特定的服装配合表演,古代音乐表演对服装十分讲究,乐人的服装经过宫廷绣坊缝制而成,从色彩、图案、款式、材质皆有严格的要求,以此达到表演的完美。现代音乐表演将这种完美性的表演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现代音乐艺术的表演是一种影视文化,音乐表演对所有演唱设备要求极高,对服装的要求也极为重视,许多知名音乐人拥有独立的服装造型师,为的就是追求音乐与服饰的审美统一。审美是现代音乐表演追求的目的,在听觉艺术上的审美需要内心感受,而视觉艺术上的审美则需要通过表演的服饰来完成,唯有将音乐听觉魅力与服饰视觉魅力融合,音乐表演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古代音乐艺术是一种集合性的艺术,即同其他艺术共同组成,在传统音乐中,音乐表演的编排是诗词、曲调、舞蹈三者的结合统一,诗词即唱词,在诗词文化尤为发达的古代,唱词的搜集十分容易,但凡读过少许书的人都会创作唱词,许多诗人的文学作品也被当作唱词。当然,光有唱词不足以成为音乐作品,音乐的主要内容是曲调,古代音乐家一般先将曲调创作出来,通过乐器的演奏来进行编曲,完成曲子创作之后,会根据曲子的内容进行编舞,从而完成诗、乐、舞的审美统一。诗、乐、舞文化在转变为表演艺术时,会筛选合适的服饰完成同一性的审美表演,在传统艺术的交融中,将诗、乐、舞文化与服饰文化的审美共性表现出来。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服饰的审美共性

音乐艺术与服饰艺术审美共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别的音乐艺术服饰要求中,如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古典音乐乐曲讲究恢弘的气势,音乐创作讲究规范性、有序性,宛如贵族之盛宴一般,故而古典音乐表演之时,服饰讲究正式性,一般以西服、宫廷礼服为主,以此增强古典音乐表演的恢弘审美感。中国现代音乐艺术服饰艺术审美交集在民族音乐和民族服饰中尤其明显,通过表演,民族音乐与民族服饰的文化特性和音乐艺术风格能够产生统一性的民族审美特性。

(一)民族音乐的特性

自音乐艺术产生以来,民族音乐在我国就有了很重要的地位,从先秦祭祀颂歌、民间歌谣到现代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文化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元素、传统民俗文化以及各民族习俗的综合性表现。其次,民族声乐具有浓厚的歌颂性,以民族划分来说,地区性的文化差异性使得音乐创作风格不同,故而其内容也重在歌颂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爱情等。在集体性概念的民族音乐中,中国民族音乐的歌颂更强,一般对祖国、党进行热烈的歌颂,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就民族音乐演唱特征来说,民族音乐在演唱上具有高亢性,体现为清丽的高音唱腔特色,这同民族音乐的歌颂性具有内在的联系,民族音乐的高音演唱能够增强作品中的歌颂思想,提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热爱之情。

(二)民族音乐艺术与民族服饰文化的统一

由于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皆有所不同,自民族部落群体成立之始,各民族文化就已经独立形成,语言文化、生活习俗、服饰文化皆有所不同,民族音乐在语言上具有差异性,具体的演唱发音也各不相同。民族音乐表演也会根据具体的民族文化选择相应的服饰进行表演,民族性的音乐演唱和民族服饰的统一能够将音乐艺术的审美魅力和民族服饰文化连接起来。在统一的民族音乐中,不存在语言的差异性,演唱风格具有明显中华民族韵味,加上其身上所具备的歌颂性,应该选择端庄正式的服饰,如礼服、西装,此类正装能够表示对祖国的敬畏。民族音乐的审美重在“民族的审美性”,一般通过民族歌颂与民族文化来呈现,音乐艺术中民族文化以词曲来表达听觉上的审美,而服饰能够在民族音乐演唱中增添视觉上的审美,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戏曲文化中音乐与服饰的审美融合

音乐艺术与服饰艺术的审美共性表达重在“美”的审美元素中,音乐是一种审美艺术,一般在音乐作品词的审美和曲调的审美中产生,中国音乐艺术十分讲究词的意境审美,故而无数创作家的音乐词具有浓厚的传统诗词美学意境,在曲调创作中,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大多倾向于古典,重回国风音乐创作。戏曲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集唱、作、念、打为一体,融合诗词文化和音乐艺术,通过戏剧性的服饰进行表演,将各类艺术的审美集中表现。

(一)戏曲浅论

中国戏曲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唐代逐渐形成具体的戏曲文化,宋元时期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戏曲的形成与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唐五代时期,逐渐兴起一种曲子词令文化,一般通过歌姬演唱,宋代是词令创作的代表时期,这个时期的词大多是一种音乐的演唱词。元代少数民族夺取政权,诗词文化受到压制,在此困境之中,“曲”成为文化娱乐的主流,元曲真正融合诗词艺术、音乐艺术的统一,许多优秀散曲名篇诞生在元代。在宋元明戏曲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清代戏曲文化发展为一种以表演为主的艺术,清代戏曲讲究剧种分类,故而出现地方戏,各个地区的戏曲演唱语言发音皆有所不同,表演服饰也不同。

(二)戏曲音乐与戏曲服饰的审美共性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依然能够留存,现代戏曲具有明确的剧种和剧目,根据清代地方戏的分类划分剧种,并根据前代文学戏剧创作进行了戏曲剧目创作,以此产生了更为精细的戏曲服饰。以昆曲为例,昆曲融合唐诗、宋词、元曲,以昆山腔为主调,昆曲不同京剧,京剧唱腔较为高亢清丽,可适用于普遍的剧目,昆曲唱腔含蓄委婉,发音低沉,具有江南水系地区温柔婉媚的特色,剧目一般以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主,服饰较为简洁含蓄,不同京剧服饰的夸张。以昆曲名篇《牡丹亭》为例,《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全篇具有明显的诗词文化美学特征,具有婉约词的含蓄性特征,据此,表演者在演唱《牡丹亭》时,也向往昆曲唱调,极力表现其中的婉约诗意性。在服饰上,昆曲服饰行头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故而与当时社会服装没有很大的差别,此剧服饰采用书生服饰与闺中女子服饰,就其中“李梦梅”一角来说,一般会选择明代书生所穿服装,外披交领水袖长衣,服饰设计十分低调,没有夸张的花样刺绣,头戴青年冠帽,妆容以淡妆为主。剧中“杜丽娘”服饰行头虽以贵族千金形象塑造为主,然而在整体的服饰中却也无夸张的服饰行头,服饰同样选择明代女子水袖长衣,不加浓厚的色彩图案修饰,发饰以满头宝石蓝色珠翠为主,妆容亦无浓厚。据此可以看到,戏曲唱腔与其服饰行头具有一致性,京剧唱腔高昂壮丽,服装行头也极具富丽之色,昆曲含蓄委婉,故而其服饰行头也不加夸张的雕琢,力求音乐唱腔与服饰的完美统一。

音乐艺术尽管与服装艺术在审美途径上有所不同,然而在统一体的艺术领域中,音乐与服装在审美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大众的审美愉悦感觉为基本审美目的。音乐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审美共性途径是演唱,作为音乐演唱者,尽管对服装艺术没有很大的了解,但是在表演中,最起码要保持音乐与服装的审美一致性,譬如演唱民族歌曲,却身穿嘻哈休闲服装,再如古筝音乐弹奏表演中,应该选择相应的古装服饰或端庄的礼服进行演奏,而不是随意性选择审美不相符合的服装,这样随意的服饰搭配不仅是对音乐与服饰艺术审美共性的无知,更是对音乐艺术表演的不尊重。

作者:李历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