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国产悬疑电影创作路径思考

优质国产悬疑电影创作路径思考

摘要:近几年,我国悬疑电影无论在市场表现还是在观众口碑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悬念设置上,其情节表现与人物形象在逻辑紧密的同时转折巧妙,且都与现实问题接轨,极易引发观众共情;其次在氛围营造上,无论是视觉表现、听觉表现还是符号的隐喻,都与影片叙事紧密相连,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深化着影片主旨;最后在悬疑电影品牌的创建上,类型的融合与电影宇宙的探索都为悬疑电影的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关键词:国产悬疑电影;悬念;氛围;品牌类型

电影强调的是影片制作的规范化与程式化。悬疑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是以“悬念”贯穿影片始终,并利用“悬念”造成观众精神紧张,最终引发观众观影愉悦的一类影片。自悬疑电影出现,尤其是希区柯克时代以来,悬疑电影受到了全球大批观众的追捧。而在国内,近几年的悬疑电影也有迅猛发展之势:《唐人街探案3》以9.68亿元的预售票房打破了中国影史单片预售的总票房纪录,《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烈日灼心》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节百花奖,《无双》获得第38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这些成就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着国产悬疑电影质量的稳步提升。然而,国产悬疑电影也因各类因素的干扰或不足,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创作短板,面临发展的桎梏。本文通过对近期优质国产悬疑电影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其优秀创作路径,为此后国产悬疑电影的发展进步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一、悬疑电影的悬念设置

“悬念可以被理解为情节上的发现与突转”①,它是悬疑电影的核心,更是获得观众口碑的关键。对于悬念的设置,一方面要做到情理之中,即反转要有合理的铺垫,让观众感到理应如此,不显突兀;另一方面要做到意料之外,即让观众在反转过后有着明晰真相的惊讶心理,产生原来如此的满足感。而这两点的实现,则需要情节的铺设、人物的转变和现实的呼应这三方面的共同推动。

(一)情节排布:“炸弹”先行,回返往复

情节的排布铺设对于一部电影的气质呈现起着巨大作用,悬疑电影的情节排布需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将伏笔与反转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让观众在起伏的剧情中梳理线索,拼合碎片,从而使观众能在与影片主人公一起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获得主体参与感。正如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所言,悬疑电影中的情节设计第一步是设疑,即悬念的设置。只有清楚“炸弹”隐藏在危险地带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一旦主人公进入埋有“炸弹”的危险地带时,观众便在担忧是否爆炸的同时希望主人公尽快拆除“炸弹”。当这颗“炸弹”最后爆炸时,影片的高潮会随之而来,观众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纾解。而“炸弹”的设置也就是悬念的设计。在情节的铺设过程中,导演常把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误导信息反复多次设置成悬念机关,从而将影片释疑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将高潮分散并多次贯穿在影片始终,而观众在这些高潮中被激起的破案期待也是其持续观影的主要动力。电影《无双》以主人公李问的回忆建构情节,通过李问主观化的表述使影片先后出现了三次反转,且每一次反转都是对之前剧情的颠覆,同时也是对观众前期情节认知的否定。影片的第一次反转是警察掉进了李问的骗局中,“周润发”根本不是“画家”;第二次反转是从警局带走李问的不是阮文,而是整容后的秀清;第三次反转是阮文只是李问曾经的邻居,李问与阮文的爱情故事是李问自己编造的。三次的反转颠覆使影片《无双》的情节回返往复,让观众既虐又恋,深陷影片不能自拔。

(二)人物转变:善恶兼具,复杂多面

悬念的突转不仅指剧情的跌宕起伏,也包含着人物形象的丰富变化。人物是影视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②。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理论中曾谈到人格不是单面的,而是复杂多面的,包括象征着欲望的“本我”、象征着理性的“自我”和象征着道德的“超我”,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人格结构。但从市场表现来看,部分导演在进行悬疑电影创作的时候,往往因为过于强调情节的反转而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影片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悬疑电影要想做到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多元塑造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剧中角色过于刻板单面,其情节上的反转也会因为过于突兀而失效。“恶人越是得逞,影片就越会成功”,希区柯克常谈的这句话表明了悬念的力度通常取决于邪恶一方的强度。简而言之,邪恶一方越让人意想不到,破坏力度越会显得惨不忍睹,整部影片也就越有悬疑效果。因此,在悬疑电影中,常有受害者与施暴者角色互换的情节,在打破类型人物固有形象的同时,也模糊了观众对角色善恶的既有认知。或正或邪的人物角色使影片悬疑加倍的同时,也让观众在左右摇摆的情感认同中备受煎熬。关于人物形象的多元塑造,《白日焰火》是最为典型的一部影片。该片不仅叙事紧凑,而且人物形象善恶兼备、高度生活化。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存在,就连最终侦破杀人分尸案的刑警也会利用自己的线索向凶手妻子索贿。当然,片中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凶手之所以杀人分尸,不是因为自己嗜血成性或见财起意,而是因为所谓的“受害者”对自己妻子的伤害。在《催眠大师》中,观众到了最后一刻才发现“催眠大师”徐瑞宁才是真正被催眠的对象,而病人任小妍竟是来对他进行治疗的催眠医生。该片通过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转换,引导观众得到了错误的结论,并在高潮处实现了反转,这是影片最为观众所称道之处。

(三)现实呼应:扎根群体,直视人性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编码,其基本气质大都由具体的社会语境决定。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悬疑电影看似与我们常说的“现实主义”关系不大,但纵观近几年的优质国产悬疑电影,绝大部分都在影像表层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隐疾的抨击或复杂人性的深思。如果影片和现实相割裂,那么再多的叙事技巧和再多的悬念设置也只能流于炫技,不能使观众产生代入感。“希区柯克最好的那些作品都很希区柯克”③。希区柯克被称为悬疑大师的背后,除了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意想不到的悬念转折外,也必定蕴藏着其影片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因此,任何电影创作者都不应简单地将社会现实视为悬疑叙事的背景板,而是要真正地萃取现实中最具典型性的主题元素,引发观众的共鸣。相比直接将现实暴露在人们眼前的现实主义电影,悬疑电影通过观众主动的逻辑推理去发展现实主题,此举更能引起观众对于影片主题的深思。因此,国产悬疑电影的导演应善于把握当前国内社会的主要热点,寻找当代国人内心的关切之处,继而以个性化的方式将某一群体重点表现出来,使其影视作品既反映社会症候又蕴含人性题旨,并能将凝练主题寓于悬念叙事中,在观众破解悬念的同时找寻相应深度的主旨思考,实现我国悬疑电影由本格推理向社会派推理影片的转变。《记忆大师》中,沈警官幼时目睹了父亲的家暴行为,导致其内心深处滋生出恶魔的种子,最终走上了无法回头的犯罪道路。影片在层层迷雾的案情之中,深刻表现出原生家庭所造成的情感缺失对于个体的极大伤害。《全民目击》围绕情感与法律之间的纠缠,紧凑地表现出林泰并不像大家猜测的那样是个阴险狡诈的富豪,他其实是一个愿意牺牲自我而保护女儿的父亲,他并没有花钱让别人顶罪,他的女儿林萌萌就是杀人真凶。

二、悬疑电影的氛围营造

(一)视觉表现:反行其道,黑色主调

电影传递给观众的第一感受往往是通过画面来进行的。一般而言,画面的稳定有利于观众读取影片信息。而当悬疑电影需要进行情绪化的表达时,拍摄方式则多变为肩扛,摄像师的运动体现到画面中,镜头也会有较大程度的“推拉”。主观化的镜头无疑加强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同频共振,增加了影片的情绪张力。《烈日灼心》中,当伊谷春和辛小丰碰到携枪匪徒时,观众可以看到画面频繁地使用了“推”“拉”手法。这里的镜头运动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叙事,还有表现传达作用,表现出时间的紧迫、事态的紧急,也增加了观众观影的紧张感。一般而言,电影的布光方式多为再现现实的自然光线,但悬疑电影通常为达到一定的悬念效果,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即用黑色主调来构建主光。在色彩学中,电影的色彩不仅是外在事物的直接呈现,同时也是内在情感的含蓄表现;不仅有着烘托情感的直接作用,更具有一种间接隐喻的象征作用。黑色大都表示神秘与不安,因此,悬疑电影中的昏暗光影极大程度地引发了观众内心的猜忌与恐惧。而点光源作为制造明暗反差的常用光源,也常在悬疑电影中被用来表现人物或事件的多面性。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室多以暖色为主,给人以视觉层面的心理抚慰。而《催眠大师》中的心理咨询室则以冷色为主,桌椅颜色也多为深褐色,辅之较为昏暗的点光源设计,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沉重与压抑。这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反常色调,极大程度地表现出影片的悬疑特质。在徐瑞宁淋雨的场景中,画面被处理成暗调,室内所有的暖色光源消失,蓝色冷光充斥着画面,表现了当时人物内心的苦楚抑郁之情。而在主人公徐瑞宁出现的时候,电影采用了点光源的明暗对比方式,凸显出其医生与病人的双面特性。

(二)听觉表现:张弛有度,增强悬念

悬疑电影的声音节奏跟随着叙事节奏在快慢之间不断变化,一般会通过音乐和音响两个层次增强影片的“悬念”,或表示主人公即将遇到的某种危险,或增强当前事件的情绪氛围。未知的事物总能引发人类的恐惧,悬疑电影中那些脱离了观众日常认知的声音突然出现,势必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压迫感和恐惧感,从而产生心惊肉跳的紧张感,电影由此形成了叙事的戏剧张力。总之,声音既能对影片的表层叙事进行诠释,又能对影片的深层内涵进行表达,是电影表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是证人》《暴雪将至》《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影片中,叙事大多是在雷雨之中完成的,断断续续传来的闷雷声在烘托悬疑氛围的同时,也为片中人物的后续埋下伏笔。在电影《幕后玩家》中,导演在片头便通过声音的响度和长短的变化来制造影片压抑悬疑的氛围。影片叙事开始时,钟小年听到的电话录音的速度由慢变快,响度由强到弱,并且不断循环重复。正当钟小年被激怒准备砸碎电视机销毁声源的时候,所有的声音又都戛然而止,周围寂静无声。这种声音节奏的变化充分营造了主人公的焦虑情绪,也为主人公即将面临的危险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提示。以内蒙古贫瘠山野为拍摄地点的影片《暴裂无声》,在开场就通过音色单一的呼啸风声给影片奠定出萧瑟凄凉的基调。在影片叙事推进的过程中不时传来的采矿爆炸声,与父亲的失语无声形成鲜明对比,其中蕴含着黑恶势力的嚣张与普通民众的无助,使观众在紧张害怕的情绪中领悟影片的主题表达。

(三)符号隐喻:注重悬念,保持逻辑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创立,从《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文的发表开始。他把电影看作是由若干符号组成的意义系统,而电影的符号隐喻是电影符号参与象征界完成表意的一种“修辞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如今的隐喻性符号早已成为一种替代性的“电影语言”。比起明喻,隐喻在悬疑电影中更加形象灵活,是一种充分发挥观众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电影中的每一个符号隐喻都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好的符号隐喻不是作为背景容器而存在,而是与电影本身各个部分密不可分。隐喻的符号既是剧中人物心理的呈现载体,又是社会性的具体表征。希区柯克常让隐喻性的符号参与到剧情的构筑中,使之成为渲染情节的有力道具,并成为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推进因素。电影《误杀》情节跌宕起伏,叙事层层铺垫,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贯穿于影片中的“羊”。“羊”在电影中出现了多次,但其不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变成了一种精神象征。随着每一次出现的场景不同,羊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传递着不同的意义。当李维杰去寺院祈福时,此时的羊暗指人性的本真与善良;当目睹了李维杰将车沉入水中时,羊变成了见证者;当警察与李维杰发生冲突,羊被警察一枪打死时,其表示着替罪和牺牲;当羊被替换成素察的尸体埋入地下时,它成为一名合格的“帮凶”;最后,当羊出现在李维杰认罪后的寺庙时,其代表着救赎。羊的隐喻性符号在增强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升华了电影的主题意旨。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好的悬疑电影一定会有巧妙的符号隐喻,但这种隐喻绝不是导演的生搬硬套,不能为了悬疑而悬疑、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隐喻而隐喻。“如今想要成为剧作家的人,根本没有学好本行的手艺便已蜂拥到打字机前。”④当前,部分国内悬疑电影导演错误地将符号隐喻单一化或者牵强化,这在损害影片主题表达的同时,也使影片整体质量大打折扣。

三、悬疑电影的品牌创建

由于我国电影工业的薄弱,国内电影品牌的创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优质电影品牌的持续输出,尤其对于悬疑电影而言,其优质口碑积累较弱,受众圈层较少,所以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转变创作思维,借助“类型+”的范式和“电影宇宙”的打造,巩固自身的发展。

(一)类型思维:类型交汇,悬疑架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在进行类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融合其他类型的现象发生,所以现在好莱坞的大多数影片多是以一种类型为主、其他几种类型为辅。这种创新使得如今的各种电影类型交汇渗透,观众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电影观感与共鸣。每种电影类型都有自己的特定观众,因此一般来说,类型融合得越多,其电影票房通常也就越高。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早期的悬疑电影基本处于电影市场的边缘地位,投资低、质量差、观众少的恶性循环使其发展状态低迷。但如今借助“类型+”的范式,我国的悬疑电影发展迅速。2021年年初破预售票房纪录的《唐人街探案3》就是采用“悬疑+喜剧”的方式,让悬疑电影也拥有了合家欢的潜质。此外,“悬疑+惊悚”的《目击者之追凶》、“悬疑+青春”的《少年》、“悬疑+科幻”的《记忆大师》等多部“类型+”的作品让悬疑片破圈的同时收获了票房佳绩。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电影类型一般会有不同的结构与节奏,复合类型的电影在赋予多个子类型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原有类型结构的完整性。悬疑电影尤其注重影片的逻辑性与结构的完整性,如果导演处理不当,使各个类型之间缺乏充分的融合,那么影片的结构松散、情绪突兀、节奏拖沓等问题将接踵而至,所谓的戏剧感染力和悬疑效果都会荡然无存。所以,类型的复合并不是各个类型的简单拼贴,不恰当的“类型+”的使用会使电影整体趋于崩塌。《心理罪》集合了悬疑、青春、爱情等多个类型要素,讲述了人血牛奶连环杀人案的破案历程。虽然该片整体架构是在悬疑类型片的框架之下,但作为悬疑电影,其戏剧冲突缓和,人物形象单薄,剧情逻辑混乱。诸多类型元素的使用失败,使其在票房和口碑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二)悬疑宇宙:IP先行,立体扩充

“电影宇宙”的基本特征一般包括共享的世界观、延展的情节线、庞杂的人物链和无限延伸的立体世界。“电影宇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系列电影,但“电影宇宙”可以包含多个系列电影,而且这些电影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影响力的“电影宇宙”是依靠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所塑造的漫威“电影宇宙”、DC“电影宇宙”以及怪兽“电影宇宙”。对于华语片,尤其对于观众群体相对较少的悬疑电影来说,要想实现我国的电影工业化,“电影宇宙”的搭建必不可少。“电影宇宙”各个系列都会保持着观众的黏性和票房的稳定,因为“电影宇宙”中的前一部影片就是下一部影片的最佳广告,前一部影片的市场成绩便是后一部影片的市场基础,这种具有品牌黏性的票房成绩不可低估。漫威宇宙通过神盾局将超级英雄们串联起来,“唐人街探案”(以下简称“唐探”)宇宙则通过全球侦探排行榜Crimaster,把各国的精英侦探聚拢在一起。目前,唐探宇宙已经通过《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网剧和漫画初具规模地建立起来,《唐人街探案3》前期的优异预售票房是其“电影宇宙”成绩的最好例证。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电影票房基本成为产业生存的唯一支柱,这种盈利模式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尤为凸显。《唐人街探案》系列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工业坚持品牌化创作、生产和营销的成功范例。随着《唐人街探案3》中Q的现身,唐探宇宙基本的角色核心团队已经搭建完成,人物关系也有了一定的延续性。我们可以基于此预想到未来会有关于Crimaster开发的游戏、唐人街探案话剧、唐人街探案动画、唐人街探案书籍,甚至是基于唐人街探案IP开发的衍生品和线下娱乐场馆……这些都是可以延续唐人街探案IP商业价值输出的手段。这些举措也势必会促进我国电影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和悬疑电影的破圈化生存。

四、结语

近年来,国产悬疑电影叙事手法的完善、视听语言的成熟、工业道路的探索都使其自身质量稳步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绩还不足以让我们自信满满,我国的悬疑电影与国外同类影片相比仍显稚嫩。如何精益求精地打造出极具受众黏性的国产悬疑电影品牌,无疑是我们目前亟须探讨的重要议题。

作者:林凡友 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