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艺术和当代绘画语言中的叙事性

谈电影艺术和当代绘画语言中的叙事性

当代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都不再追求简单描述与传达,而是着重于非常规性的叙事方式,这样的艺术作品会更加吸引观众,使观者有其丰富的视觉与情感的体验。叙事性,是人类所表达手段的共性,只要是能被人类感知的符号,就一定拥有叙事属性。让作者与观众产生共鸣,是当代电影艺术与绘画艺术新的叙事方式有所指的意义。现代电影导演与当代绘画语境下的艺术家们所重视的不再是艺术语言的形态价值和现实逻辑相互一致,是强调超脱客观事物本身,追求主观情感的深刻描绘,以当代文化语境的视觉形式传达导演、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阻碍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艺术家的态度和质疑,组织画面的叙事性,利用非逻辑、抽象等方式表达和暗喻作者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

一、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的关系

图像是人类最直接感受事物的载体,是视觉的语言,是认识世界的精神和灵魂的投射。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图像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图时代让图像语言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之一,所以,在电影与当代绘画的创作当中,所有渴望制作图像的创作者都应不留余力地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宝库。人类的人文艺术发展,一切的文明创造皆是个体回归心灵本位后唤醒自我创造力的突破前行。在绘画领域中,古典主义是对自然的客观表现,现代绘画致力于形式的探索,当代绘画发展为更重视态度、重视观念、表明艺术家自我观点与责任的绘画艺术。当代绘画题材与内容众多,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表现出一种非客观、非现实、非逻辑性的精神秩序,强调人对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的观点,让作品本身不再是单纯强调形式的表达和技巧的体现,而是内心精神的引申。拉康学说认为,电影荧幕类似于镜子,观众在电影的观看期间,会自行产生一种感知,完成自我确立,侧面反映了在观看电影时,就是再次认识自我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所产生的空间就像是现实世界的精神投射。国内外的电影大师们在电影创作中,让电影拥有跨媒体融合不同艺术学科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表现的色彩意象、光学、空间等等并进行夸张,非正常的视觉表现,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境域以及所感知的图像之外的深层意义,使电影不再仅仅是对人或事物的生活表层逻辑的一般性再现。安德烈•巴赞在讨论电影时说,“电影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完整无缺再现现实的理想。”这和当代绘画发展的观念是一致的,一开始只是模仿,后来变成了思想情感的反射。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虽然有着动态、静态的差异,受众也有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像要求不断提高,两种艺术门类都追求更为深刻、多元的图像艺术,观众需要复杂的视觉、全身心的感知,使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相同,所以,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殊途同归。20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当代艺术家在电影中吸取养分,截取电影画面作为创作的素材,他们的视觉经验和创作灵感均取自这些影像。和过去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特色,适当调整了图像的使用方法及目的,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们在当下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生命体验。因此,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之间的关系相比以往的艺术作品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本文着重研究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中的叙事性,旨在进一步推动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二、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语言中叙事性的作用

叙事,是“模仿”,重现客观事物,也是“超越”探索事物以外的创作者的意图。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艺术不仅叙述确已发生的事实,也叙述根据可然律和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当代绘画语言中的叙事性注重表达内心精神世界的主观真实,而并非眼睛所能观察得客观真实,把创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融入作品之中,呈现多样性、多义性等特征,展现画作本身的可能性,而不是诠释已经存在的某个事件。钟飚的作品有明显的当代绘画叙事性特征,如作品《出神入画》(见图1),当代绘画的叙事性表现方式尤为突出,画面的显示出无序的结构,连续性被完全的剥离,这种“无序”“复杂”的艺术形式,极具叙事性语言。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完全没有逻辑性的关联,充满了符号,夸张比例的人物,巨大的建筑物,成为视觉的亮点,像电影镜头语言中近景远景的切换,画面中的符号忽大忽小、天马行空,抽象的暗喻了作者复杂的精神意义,作者编织出超越叙事性表象的连续涌动的视觉画卷。钟飚的作品用创造性的叙事语言,探寻现实深处的普遍联系,把自身的人生观结合作品试图在绘画作品背后建立一种视觉化的语言逻辑,这种逻辑给观者带来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情感,作者在作品之中并没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让观众自己在画作中寻找答案。当代绘画的叙事特点给观者一种全新体会,让画面变成了变动的、复杂的、矛盾的、甚至是不可知的叙事视角。从绘画对象的形状、质感和画面造成的心理感受上反映作者要表达的观念和思想情感。初期的电影叙事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下的自然叙事,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前,电影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固定的电影体系,用这种电影语言讲述整个故事,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从单一叙事发展到双叙事甚至是多叙事的复杂叙事手法。从二十世纪初叶开始,电影艺术家们对叙事的形式开始探索,把电影以外的艺术结合到电影这门新兴艺术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电影更富表现力与实验性。经过不断的实验,电影新的叙事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时间性叙事,更注重解释人物的意识和心理。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他的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都是以几乎毫无关联的片段组成,没有连续的线性叙事,打乱了人物和时间线索,像一场拼图游戏,几乎每个镜头都使用长镜头固定的机位,每一位演员脸上都涂着白色的油漆,模糊了人物的表情,产生一种模糊感和陌生感,形体也十分的僵硬,以一种反表演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的木讷感,作品中传达出的暧昧不明的情绪,整体氛围都给人一种漂浮在现实之上的荒谬感。观众在观看电影作品时,会将现实生活带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在他的作品中,传递出一种暧昧不明的情绪,无逻辑性的时间线索、毫无关联的场景、非完整性的故事线与人物对话,运用碎片式的情节、符号的意象、夸张的人物造型等手段,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他史诗般的电影作品中想象与思考。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以往单一叙事的规则,故事不再完整,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未知的可能,缺失的部分也正是创作者想要引起观众共鸣与思考的部分。从观者角度而言,抽离了客观的具象事物的空间,图像依然能够直接触动个人的经历与记忆。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知与储存的形象有很大差异,使得所看到的图像营造的氛围在不同观者中形成不同的景象,有不同的体验。随着不同的观者的增加,个人体验经历形成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这时就不再是表现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群体的整体体验。从作者角度而言,抽离具象的空间,因没有具体形象的限定,从而有更广泛的指向,主体物的存在赋予的特定意义,画面成为主体物所能存在的一切空间的总和。

三、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创新性结合

面对当今略显繁杂的世界,我们很难准确描述它,并且,也不能选择出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形象来代表这一整体状况。如果运用具体形象去表现,无论多少形象的叠加组合也都是选取到的形象的信息的总和,对于整体状况而言,总是显得局部和片面。法国诗人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写道,艺术的革新就要到来,这将是一场关乎于什么是美的新讨论,产生出全新的艺术理解、全新的理论和全新的历史。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观众对艺术的追求不再停留在对图像的单一叙事,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艺术可以是讲故事,但绝不是单纯的讲述故事,观众需要创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需要这种跨媒体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所以,新时代的艺术家们需要不仅要记录新的时代,更要使用新的技术和语言去表达和再现我们生活的世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并不是只有一个主人公出现情节就是单一的,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件,有些彼此联系,有些甚至都无法称之为一个事件;比如,在电影创作中,融入当代绘画语言中的叙事性表达手法,在电影作品中,打破固有的电影语言体系或叙事规则,让这种不完整性提升电影艺术在美学呈现上的真实感和张力,将时间、空间、人物关系完全的打碎重组,让观者不能直接地感受客观事物,甚至产生“错读”“误读”,这种独特的观看体验让观众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对图像有更深层的理解,需要思考才能体会导演更深刻的图像表达,这种多元的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复杂的视觉与全身心的感知。如上文提到的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他就像一个画家,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当代绘画语言特点:独特的冷灰色调、僵硬的人物肢体动作、大量的符号语言,夸张、扭曲的画面,构成镜头语言来表现荒诞的冷幽默,在画面上也刻意堆积抽象元素和戏剧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莞尔一笑的同时,心情沉重。怪诞的妄想和现实的失重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表达隐喻了创作者所构建的“世界”,让观众充满想象。电影作品融入当代绘画的语言特点,观众既可以感受创作者虚构的“世界”,又被赋予新的角色要求,扮演“追寻者”“搜集者”,寻找碎片化的故事和精神隐喻,观众必须融合自身的审美和社会境遇共同构建这个作者内心的“世界”。在互联网时代,当代绘画虽然面临着问题与挑战,绘画艺术的本身却还是拥有无限的可能。当代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借鉴电影艺术的语言。比如,吕克•图伊曼斯在绘制人物肖像作品时,运用电影的特写镜头语言将人物图像瞬间定格,用绘画的形式保留人物造型最强烈、最吸引人的瞬间。传统绘画的人物作品通常伴随相关的场景衬托,不会只集中于头部这样的大特写构图,图伊曼斯的绘画作品中常见的是特写与大特写的镜头语言运用,这些绘画作品像没有对白的电影默片,诉说着某个时间段的历史故事,让人思考人物的身份,在名字下隐藏的悲喜故事,除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外,也传达了艺术家在塑造人物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在电影作品中,把连续的动作无限拉长,会产生一种模糊的观感,这种连续性的特征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失焦,将这种失焦的视觉表现手法融合在当代绘画创作中会减少图像的局限性,减少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模糊的画面可以看作记忆的储存,利用这种手法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模糊、淡去。这种模糊、失焦的视觉图像会与现实的时空产生距离感,让观众回忆、怀念过去的时光与记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家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埋头工作,需要更看重社会性的互动与交流,不再排斥其他艺术对自身的冲击。艺术家们在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中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甚至,多次加工、融合、再创作,转化为属于自身的语言呈现在作品中。电影作品中融入当代绘画语言,使电影作品艺术感更加强烈、更深入地剖析人性及意识活动,激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绘画作品融入电影艺术语言,丰富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加大绘画作品的受众群体,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四、结论

随着艺术浪潮的不断冲击,需要观众与创作者来共同完成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观与一定物象相融合,产生出伴随美感与认知的内心图像。电影艺术与绘画艺术通过抽离,呈现不确定的表达手法,在作品中注入艺术家对于当下或历史中关于人的反思,取材于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艺术家们通过改变事物被人熟知的表面,使得观者与绘画之间产生了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我们重新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电影创作者和当代绘画作者用他们的作品低调地关注着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人生。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都力争把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带给受众,叙事性这种表现手法会使观者走出“理性逻辑”进入“感性”的思考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创作者的意图和内心描写,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思考。利用叙事性的特点,把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凝练在艺术作品之中,突出精神层面的深度思考,使这两种艺术让更多的受众所接受,推动电影艺术和当代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才会有更多的观众产生共鸣,并对当下社会的问题有所关注和思考。

作者:代峻明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