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语境下高校学术期刊使命探析

软实力语境下高校学术期刊使命探析

摘要:王季愚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忠于人民的红色教育家,文章审视和梳理了王季愚的办学办刊思想,探讨其对今天高校学术期刊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提出在当前软实力建设的语境下,高校学术期刊应从承担政治使命、支持学科建设、促进人才成长、讲好中国故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软实力;学术期刊;责任与使命;王季愚;办学办刊

一、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历经百年,一直以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为其主要功能,随着现代大学的成长和学科体系建构的不断发展,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彰显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但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不应止步于“展示”和“窗口”,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使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更为明确,《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着眼国家发展战略,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大局出发,致力于提升高校软实力和国家软实力是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使命。王季愚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忠于人民的红色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至今恩泽着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乃至全国的外语教学。在王季愚的办学治校生涯中,伴随着其“学术建校”思想提出,指导创办了《俄语教学与研究》等一系列学术期刊,这是新中国教育战线的一次突破和壮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的俄语界中坚力量。王季愚在办学办刊实践中不仅较好处理了学术期刊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更强调政治导向作用在办学办刊中的重要性,她的经验做法和超前理念对当今高校学术期刊建设仍具有常用常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校学术期刊要聚焦国家软实力和高校软实力建设

高校学术期刊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和高校软实力上有所作为。“软实力”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软实力”是包括一个国家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和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在内的国家的文化力量。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软实力即高校的生态竞争力,包括大学精神、办学特色、管理水平、学术能力、校园文化等多种因素,是高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高校是文化创造、传承和引领的关键阵地,高校软实力建设不仅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文献载体,高校学术期刊在提高高校和国家软实力方面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在展示传播学术成果的同时,注意宣传推广我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我们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提升我们国家对国际社会各项规则的主导力和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

三、软实力语境下高校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使命

(一)把好舆论导向,承担政治使命。高校学术期刊和报纸一样,都是党和政府的舆论重地,是社会公器,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承载者和弘扬者,它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政治使命是高校学术期刊的天然使命,服务于国家战略是它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必须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围绕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直接、间接或潜移默化地回答一些理论问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澄清一些认识问题;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提出做好科学论证,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做好理论的阐释和宣传,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做好理论上的准备,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最终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王季愚办学生涯经历了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等历史阶段,先后在延安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学校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教育工作。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她贯穿始终的工作原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她喻为“把好青年学生的‘方向盘’”:1949年她在给学生做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培养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她经常对学生讲,“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既要懂俄语,又要有共产主义理想”[2]……王季愚的超前认知,正是今天“立德树人”思想的前导,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人民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不能不让人敬重和钦佩。

(二)支持学科建设,推动知识创新。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繁荣,学校特色或优势学科能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在当前软实力语境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高质量学术期刊可以引领和推动学科的理论创新,帮助学科赢得学术声誉,提升学科乃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谋取未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季愚就提出“学术建校”的办学思想。她认为,对高等学校来说,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提高,要把学校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为当时外语院校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王季愚特别注重科研阵地的搭建,很早就认识到学术期刊的价值:“校刊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全校教师深入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积累我校教学经验,以便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在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哈外专”)时期,就倡导出版了内部刊物《教学工作通讯》,之后转变为正式公开发行的《外专校刊》《俄语教学与研究》,后演变为现在的《外语学刊》;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上外”)工作期间,她根据上外科研比较薄弱的情况,先后恢复学报《外国语》、创办《外语电化教学》和《阿拉伯世界》等学术刊物[3]。学术期刊建设对学科发展意义重大,这些学术刊物后来都成为国内外外语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刊物,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声誉和学术影响力,推动了外语学科的理论创新,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涵育科学精神,促进人才成长。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培养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是高校软实力的核心,也是高校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术期刊的学术成果依托于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学术成果展示、交流、传播的同时,为作者科学精神的养成和学术能力的成长发展和脱颖而出提供平台支持。王季愚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的根本目标是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优秀的军政干部、为国家培养政治过硬专业精湛的合格人才。她不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青年教师发展与建设方面,她倡导“教学工作与科研理论相结合”,提倡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侧重研究一门学问。在哈外专时期,召开了首届全国俄语教学研讨会[4],开创俄语教学研讨之先河;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活跃学术研究空气;培育青年教师科学精神,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此时,她主持出版了《俄语教学与研究》,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平台支持,将青年教师俄语教学的科研成果广泛传播和推广,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她以外语、语言为工具,在党的教育和文化战线工作了整整51年。自1946年创办哈外专至1981年病逝的35年间,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外交外事工作急需的外语人才[2,5],在我国的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三)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党的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学术期刊因其精神和文化属性,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高校学术期刊要努力构建能充分容纳和有效解释中国经验和道路的学术体系,为世界理解中国好故事提供学理支撑。这就要求学术期刊提高站位,加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总结和提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从而引领和把握世界学术话语权,创造中国学术的世界影响。早在1980年,王季愚就极富前瞻性地提出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问题”,认为应该将其列入外语教育的发展规划里[6]。40年过去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举措。截止2019年12月,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在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孔子学院的成立和发展是王季愚她这一卓越远见的最好诠释。今年正值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王季愚校长逝世四十周年,回顾王季愚老校长的办学办刊思想,重新审视和总结老一辈人民教育家留下的宝贵经验,对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秉承王季愚先生的教育及办刊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应坚决践行学术期刊出版强国战略,助力高校软实力建设,进而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这是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