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机遇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机遇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科技期刊造成极大挑战。分析了当今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现状,从科技期刊特性出发,分析了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具备的优势与不足,从创办期刊网络版、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朋友圈等形式扩大影响力等方面阐述了应对策略,以期对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期刊发展;多媒体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广、速度快,纸媒面临巨大挑战,很多报刊因不能与时俱进而夭折。面对网络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只有紧跟互联网发展大潮,才能勇做弄潮儿,和时代一起共进退。传统的科技期刊以纸版为主,固定时间、固定周期发行。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组织报告[1],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网民8.54亿,人们看新闻、购物、交流等都通过网络进行,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网络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信息包罗万象,人们学习知识、搜集信息的途径已从传统媒介转向互联网,纸媒受到网络的巨大冲击,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作为传统的科技期刊,如果不能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将在网络时代被淘汰。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科技期刊带来了冲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对于期刊发展机遇多多,很多期刊做大做强成为可能。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利用好网络,传统期刊不但能获得新生,还能和新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的八大特性得到充分展现,能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一、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现状

科技期刊又称科学技术杂志。《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2条对科技期刊作如下定义:科技期刊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这一定义从科技期刊的刊载内容、外观和出版方式等方面反映了科技期刊的本质属性。基于此定义可知科技期刊有以下主要特征:(1)连续性。定期出版,具有连续性,出版内容能历史地、系统地反映某一学科、某一研究成果发展历程;(2)选择性。篇幅固定,版式允许有各自风格,编辑出版内容、表现形式有较大选择性;(3)时效性。比图书出版有更快的时效性,文章内容求新、求快,能及时反映本学科新成果;(4)稳定性。通常有特定的读者和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登载的文章专业范畴相对稳定;(5)创新性。科技期刊主要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新进展、新理论、报道最新信息、最新科研成果,内容有创新性。(6)深透性。科技期刊文章对研究的问题能揭示本质,研究深透文章有长期保存价值;(7)复杂性。文章插图、公式、外文符号较多,排版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8)商品性。科技期刊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经济效益寓于社会效益之中。[2]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052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599种,英文科技期刊330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23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英国。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出数量也相当可观,每年高校硕士博士论文,有关专业行业学术会议论文数量也很大。然而,与成就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我国期刊发展经历了从行业办刊到市场化办刊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前,期刊一般为行业所办,行业协会、学会基本上均有刊物,稿件来源也是从行业相关人员自由投稿产生。那时基本上没有期刊指标考核,期刊属于(行业)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单位职工,刊登稿件有稿费,处于维持现状。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重视期刊生存与发展,早期搞了期刊“双百方阵”,即100家社科类期刊、100家自然科学期刊,重点扶持,重点发展,这也是后来核心期刊的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期刊市场化提上日程,涌现了一批走市场的期刊,主要经济来源是发行及广告收入,产生了很多质量高、发行量大的期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深入到家家户户,上网的人员越来越多,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取的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一些纸媒由于不敏感未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而很快被淘汰,科技期刊也面临极大挑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迅速发展,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已不局限于从纸媒得到信息。科技期刊发展面临极大挑战。面对需求的重大变化,科技期刊大部分还是采取传统的纸媒形式出版,这与我国科技体制有很大关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期刊的主要客户,作者读者均有。以前的需求大多来自于以及学习了解相关的科技动态以及技术研究现状,很多高校要求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在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上,造成科技期刊行业需求旺盛。评聘职称也是一大需求。人事部门对于评聘职称有基本的论文数要求,其中高中低级职称刊物是普刊还是核心也有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对于媒体融合无主动力,基本上是根据需要采用网络技术,没有很大动力投入长远发展规划。

二、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发展机遇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心,银行系统和网络连接,物流、支付更加便捷,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科技期刊能否顺应历史潮流,抓住电子商务机遇,关系着科技期刊未来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数字出版应运而生,电子书等业务日臻成熟,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在手机上完成读书、办理相关业务的习惯。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科技期刊数字化带来了无限可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数字化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传统的出版行业向数字化转型,达到普及数字化出版要求。科技期刊改革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数字化出版成为科技期刊必须的工作,并在众多期刊中得到普及。网络时代给科技期刊带来冲击,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科技的快速传播。网络时代,信息以光的速度迅速传播,科技成果的时效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四通八达的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只需坐在电脑前就可马上知道天下事,过去的烽火传千里在此处甘拜下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播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无线网络无孔不入,智能终端容量越来越大,存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满足科技工作者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

2.传播面更广。网络时代市场巨大,通过一条光纤链接世界各地,期刊的受众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单位、某地区,而是数以亿计的网民。科技需求千变万化,网络时代各种先进技术层出不穷,满足各方对科技的各种需求。世界科技正向着交叉科学发展,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科技工作者能在这个平台进行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想,这是过去任何时候都难以做到的。科技期刊能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更多的机会,组织科学家更畅快地交流,推动科技进步。

3.形式更加丰富。网络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即时通信、微信、微博、公众服务平台等,创造了科技期刊多种传播形式,满足人们多种需求[3,4]。纸媒不再是期刊的唯一载体,更多的人会通过网络获取期刊内容。表现形式只是一个方式,内容为王时代做好文章才是根本,但各种表现形式会丰富科技期刊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众多数字图表的论文,在能提供彩页的数字出版物上效果比简单的黑白纸质期刊要好得多。有些是传承的科技,能有链接视频观看,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述文中细节,受众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4.降低运营成本。网络时代,交流方式与纸媒时代有巨大差别。联系工作、修改稿件、上传下载稿件、编辑校对等等都在网上进行,免除了舟车劳顿之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对策

大浪淘沙,只有顺应时代的弄潮儿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虽然网络对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也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才能顺势而为得到更大发展。根据科技期刊特点以及网络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相应对策。

1.期刊网络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科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为快速传播研究成果,抢占先机,可以开办期刊网络出版[5,6]。可以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公之于众,也可将在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和同行进行交流,使研究更加完善。对于比较好的稿件优先网络出版,可以提高刊物的影响力,提升影响因子,对刊物声誉产生积极作用。

2.充分利用好网络投稿系统。21世纪,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期刊界出现了网络投稿系统,比较著名的有玛格泰克系统。该系统集网站及投审稿系统于一体,是国内较早功能齐全的系统之一。投审稿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过去邮箱投稿的方式,使投稿审稿更加高效,稿件质量提升,对降低人情稿起了很大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与作者交流。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众多成熟的即时通信软件,如微信、QQ等,这些可以和网站结合,较快与作者沟通交流,解答问题,减少成本。修改意见可以很快反馈给作者,作者改稿也可很快回传。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发展机遇,高效处理各种问题,方便了期刊与作者。

4.为读者作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受众面,刊登的科技成果传播的更加广泛,反馈更加快捷,无形中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期刊的科技传播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前的鸿雁传书被光纤通讯代替,信息量及速度无可比拟。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建立读者作者微信群、QQ群、期刊社群、期刊公众号、期刊官网等,多渠道、多种方式与读者作者建立密切联系,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四、结语

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期刊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网络时代对科技期刊造成的冲击,阐述了网络发展对期刊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提出了应对网络冲击的策略。网络对于纸媒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网络优势,发挥科技期刊特长,实际上可以相辅相成,在网络时代把科技期刊做大做强。与时俱进对于期刊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只有顺应潮流,因势利导,融合各自优势才能强者恒强。落后于时代的思维必被时代所淘汰。网络时展机遇大于危险,科技期刊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