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人才培养探索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分析表明,现代学徒制由传统的学徒制演化而来,它有效地克服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突破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借鉴湖北部分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经验,进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以推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本专业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也为同类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网络技术,现代学徒,教学试点,1+X认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0引言

学徒制是古代工匠技艺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艺和技能的一种方式。现代学徒制由传统的学徒制演化而来,通过在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应用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有效地克服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突破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1-4]。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启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和企业已经覆盖了全国范围。我校于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在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共同关心和指导下,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系统谋划,大胆创新,强化组织保障,携手湖北省乐享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校企协同育人、招生就业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建导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得到教育部专家的一致肯定,并于2019年顺利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验收工作。在我校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带动下,我校具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且符合现代学徒制办学条件的部分专业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改革,并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解决传统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不断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和水平,扩大专业对口就业率。这里我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介绍本专业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方面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做法。

1强化互动与合作

强化“政”“行”“企”“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文件提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职教二十条的出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并从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由政府统筹管理、行业指导和引领、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教二十条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也必然离不开“政”“行”“企”“校”的互动与紧密合作。因此,在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学校一方要主动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利用好现有的政策,把握好改革的机遇,争取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丰富资源,改善实训条件,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主体责任

明确校、企、生三方的关系和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和体现。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吸取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同时也考虑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已经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一直强调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缺乏政策引导,因此学校和企业很难找到合作的共赢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足够的动力,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距离拉大,校企沟通渠道不畅,学校的人才培养针对性也不强,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不高。开展现代学徒教育离不开政府的统筹管理和行业的指导,也离不开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等三方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和企业作为双育人主体,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对于学校而言,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在选择企业时,要把握一定的原则,一切从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匹配。合作企业必须与专业领域紧密相关,且是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最好是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者或参与者。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在众多的合作企业中,思科、华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国际主流技术,也是行业中相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锐捷、神州数码、深信服、易霖博、西安开元等都是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它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资源有着相当大的需求,而且部分企业也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者或参与者,已经与其他兄弟院校建立起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合作关系,有一定的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基础,这些企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3目标与定位

现代学徒制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职教二十条”文件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政府部门的统筹管理下,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先后出台的标准得到了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高度认同。在现代学徒制下,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且技能达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职责,这有效地避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之间的脱节,造成人才供过于求的“假象”和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的尴尬。依据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体现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办学宗旨。结合“职教二十条”精神,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创新举措,它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瓶颈,克服办学过程中的种种不利因素。

4构建课程体系

参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建网”“管网”和“用网”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涉及网络工程组建、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应用开发等不同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与前面所提到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岗位基本对应,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详细说明了高职层次的学生应与“标准”中的中级岗位相对应,并详细列出了相关岗位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我们应将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设置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满足学生“1+X”认证的需求。

5创建仿真工作坊

仿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创建工作坊。在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需要在政府部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尽可能克服办学过程中的短板。比如,实训条件不足、项目来源有限等问题。根据部分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有必要仿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创建工作坊。例如,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而言,可以创建网络工程的工作坊、网络安全的工作坊、网站开发的工作坊等。工作坊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职老师共同担任导师,通过面试的方式挑选表现优秀且有较强学习欲望的学生作为工作坊的学习对象。工作坊引入一些企业真实的项目,按项目计划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由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工程师派驻到学校的工作坊中,甚至可以直接把某个设计部门或服务部门搬到了学校的工作坊。学生在工作坊内进行学习和实践,积累项目实践经验,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最佳场所。工作坊在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项目内容可以是生产和服务内容的一部分,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项目不在大小,但求过程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将信息收集、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系统加固、简单脚本代码的编写等作为项目来引进。

61+X证书制度

引入“1+X”证书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5-13]。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要尽量满足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初衷,满足用人企业对相应人力资源的需求。“职教二十条”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组织相关行业、有代表性的知名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这使得“X”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和认可度都比较高。职业院校引入“1+X”证书制度有助于提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融合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新型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现代学徒制要求人才考核与评价需要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参与,学校老师主要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程参与度的考核与评价,而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按照“职教二十条”文件精神,我们鼓励学生持“1+X”证书上岗,所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参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完成。这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7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需要考虑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以及对专业的经费投入等。因此,在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对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非常有帮助,有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作者:何新洲 肖学玲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