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新媒体平台组织化育人探讨

新时代高校新媒体平台组织化育人探讨

【摘要】高校的思政教育问题及学生的组织育人方式,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三全育人的提出,如何将网络育人与组织育人相结合,建立一套有效的高校育人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青年”微信公众号为例,总结新媒体平台网络育人与组织育人的融合经验。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组织育人;网络育人;传媒青年

一、研究背景

(一)新媒体平台组织化育人路径构建的时代诉求

1.互联网: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21年2月《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1]。这表明互联网以一个极其强势的姿态进入了青年人的学习生活并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生群体主要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新媒体对于他们的影响最大。

2.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近年来中央不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微信公众平台顺应时展需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传媒青年”正是时代大浪潮的产物,于2015年4月11日正式上线运营。“传媒青年”是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后因学校2020年院系调整,平台于2021年7月更名为“NBT传媒与法学院”,本文主要聚焦该平台在创始老师于2015—2019年指导期间的实践经验展开分析。“传媒青年”指导老师曾于2016和2018年两度受邀作为宁波市唯一代表参加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新媒体工作会议并进行交流发言。在顶峰时期,平台以一个二级学院团委公众号成为全校阅读量最高的公众号之一,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3.组织形式:新媒体时代的迫切需求。大学生群体大规模涌入互联网产生了许多挑战。手机成瘾的背后,是采取了“私人生活公共化”模式的大学生在“找组织,求温暖”[2],以应对大流动社会带来的高流动性与低组织化难题[3]。同时,互联网的两面性导致许多灰色地带进入大学生视野,极易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发生扭曲。此时推动建立一个有效动员教育学生的组织形式成为迫切需求,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传媒青年”以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和内容生产,不忘初心,展现了一个有效动员教育学生的组织范例。

(二)网络育人和组织育人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组织育人和网络育人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网络育人模式的研究,一类是对组织育人模式的研究。对于网络育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何通过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组织育人的研究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高校组织育人的政治属性研究;第二,关于高校组织育人工作路径的研究;第三,关于认同研究。综合来看,多数研究仍处于理论层面,存在实践路径上不成熟、创新形式不够等问题,研究方向较为单一,几乎没有研究者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探求规律,寻找一种可推广借鉴的混合模式。

(三)网络组织育人混合研究:有利于教育优化整合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网络育人与组织育人联合起来,发展出一套混合模式,有利于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把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使得高校可以开展更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平台组织化育人实践的实现机制

(一)整合人才和技术,建构有力组织

1.组织队伍建设。学生组织在调和高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矛盾关系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4]。学生组织队伍建设十分重要,新媒体平台组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组织队伍建设。要建设一个优质的高校新媒体平台,就需要对新媒体工作队伍进行组织建设。首先是明确组织架构。“传媒青年”以新媒体中心为中枢,统筹协调团委宣传部等七个部门,各个部门轮流排班进行推送创作推广。其次是确定工作职责。“传媒青年”以指导老师(团委书记)为最终负责人,下有分管主席、正副部长和干事,共四级,各级职责不同。正副部长指导干事进行推送制作,主席二审,指导老师终审。最后是充实工作队伍。“传媒青年”建立之初就集合宣传口优质人才,建立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规模最大的百人新媒体宣传团队,为组织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主席团统领宣传部门,新媒体中心主任由副主席兼任,一般由大三同学负责,以便于协调指挥大二的部长。还有正副部长对接干事,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在保障产量的同时保证质量。

2.组织运作管理。在拥有一支优良有力的媒体队伍后,必不可少的是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运作,这样才能进行优秀作品产出,推进新媒体平台组织化育人。“传媒青年”主要依靠会议制、轮班制、分级转发制等进行组织管理。(1)会议制。“传媒青年”通过三种会议进行运作。第一是每月一次副部长级以上的大会,对新媒体工作进行汇报部署。第二是每两周或一周新媒体中心联合其他宣传部干部的例会,对周期性工作进行分部门汇报总结,讨论推送效果、阅读量与下一步工作安排。第三是每周一次的部门例会。部长对一周工作进行总结,并进行干事培训。(2)轮班制。新媒体工作的高度量化性,使得运营者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数量把控。“传媒青年”的运作由七个部门共同完成,采取轮班制,使得各部门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并保证每天都有推送更新,维系热度。(3)分级转发制。“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强联系的社会关系,言论必须经受圈内群体压力的影响,取代“大V”,以新的形态成为微信时代的意见领袖[5]。“传媒青年”由此形成了从上到下以身示范的分级转发制度,营造了“人人都是传媒青年”的氛围。2018—2019年,平均阅读量800~1000,粉丝转化率可达10%左右,这在新媒体平台中已经属于罕见的高位,一般转化率在2%左右的平台就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传媒青年”以“坚持社会主义信念,融合古今中西文化,关注劳动人民疾苦,突出学院专业特色”为宗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传媒青年”长期坚持以新媒体引领青年,让青年跟随主流价值观走。这种价值观选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彰显了积极作用。平台积极传播介绍国家治理体系,以“强胜快”[6]的特点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7],对于引导大学生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通过平台大量宣介大学生的暑期实践等活动,让同学们能够感知到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成绩[8-9],增强“四个自信”。

(三)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打造三结合

1.与当下青年文化需求相结合。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要想得到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就需要以大家喜欢的方式呈现。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自拍、摄影、看电影等娱乐消遣方式,“传媒青年”在表达形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设计,采取了手绘、视频、配音和街拍等形式。今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深入交流是非常困难的,这源于交流其实是需要特定情境的。比如乡村旅游之所以日益兴旺,并非人们都是到近郊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家庭建设的情境设置,“以离家实现回家”[10]。用受欢迎的方式讲述青年故事,让大学生在消遣时潜移默化接受知识。

2.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传媒青年”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在选题策划上将新媒体平台建设与日常生活高度结合。如军训中的风采、暖心故事、温馨提示,梅雨季晒被子和冬季雾霾等生活上的问题,以及期末注意事项、复习方法、时事感想,在推送上都有所呈现,从而产生了“运动会系列”“读书会系列”“迎新系列”等爆款系列。

3.与实现青年诉求相结合。当下青年学生有激情有才情有热情,但很多时候没有机会也没有平台展示,迫切需要认同。“传媒青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供展示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各展所长进行内容生产、技术运用,也可以借此平台展示自我。如“传媒青年”极其成功的“优秀学子”系列推送,一篇推送展示一个优秀学子,以一两个闪光点鼓舞打动人,既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又提高了青年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这个系列推送成功的背后,源于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仍然是以读大学实现自己的城镇化[11],希望能够在校园和城市中谋求美好生活。

(四)整合育人方式,推进新媒体平台组织化育人

新媒体平台组织化,即将网络育人与组织育人相结合,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工具的同时作为组织工具。“传媒青年”提倡正能量,在现今流量为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以优秀的推送内容正面引导青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依托组织管理(新媒体中心主任—部长—干事),整合人才和力量,依托全校最大的新媒体宣传团队。在制作转发推送过程中促进了组织建设,组织建设也促进了新媒体平台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媒青年”作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新媒体平台组织化建设,将网络育人和组织育人有机结合,建立了有效的高校育人路径。而且,考虑到所在学校并非顶级名校,各方面资源不算特别密集,故其成功经验包含的普遍性意义更值得重视。从其显现的优势和功能上来看,这种路径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有显著效用,高校应当善用新媒体技术,辅以组织建设,在互联网时代,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寓教于乐,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大学生心中,打造新时代的“理想共同体”[12]。

作者:曹靓媛 张佳婷 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