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新媒体人才困境和突围对策

地市级新媒体人才困境和突围对策

[摘要]本文立足地市级新媒体人才发展现状 ,通过走访调研 ,发现新媒体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缺乏 、业务功底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应用薄弱等突出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就如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才;发展;新媒体;创新;培训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 ,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对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组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 “要提高业 务 能 力 ,勤 学 习 、多 锻 炼 ,努 力 成 为 全 媒 型 、专 家 型 人才。 ”这些重要讲话无不是对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近年来,地市级传统媒体在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加大改革力度、做大做强新媒体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建立全市新媒体矩阵,引进新媒体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新媒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围绕中心工作、坚持正确导向、讲好本地故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笔者所在的黄冈市两家市级媒体———黄冈广播电视台和黄冈日报社,均大刀阔斧进行了媒体融合发展改革,确立了先端后屏、先网后报、新媒体优先的传播格局。 改革后,大家心齐了、气顺了、干劲更足了,新媒体宣传报道也出现了可喜变化,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做深做实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传媒生态的整体变动和媒体融合改革的深化,对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也让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困境逐渐凸显,人才短缺、机制不完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新媒体发展,影响了媒体核心竞争力和平台传播力。 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成为新媒体发展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市级新媒体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知识缺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媒体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由单一向全产业急剧转变,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媒体从业人员,更要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目前地市级新媒体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传统新闻宣传报道转型而来,新媒体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从而导致能力严重不足。 缺乏数据分析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分类、平台运营、用户黏度等方面的分析;缺乏平台推广能力 ,传播 效果 不 佳,互 动性 不强,阅读量上不来,流量提升不了;缺乏产品设计能力,没有总体架构,没有鲜活的创意元素,产品老套没有冲击力。

2.业务功底不强

媒体的报道质量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而媒体报道质量最终取决于有没有新闻报道人才。 现在新媒体从业人员里年轻人居多,思维活跃,主动性强,做事有冲劲,但同时缺乏较为过硬的新闻业务功底。 一是对报道所需的图、文、视频素材把关不严,求新、求快,对信 息加 工 处理 不够 认真,容易出现片面、引起歧义的报道;二是新闻报道业务技能有待提高,自主策划能力不强,采访不全面,文稿写作经常出现结构混乱、逻辑不清、错别字句等;三是在行业宣传报道中,由于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导致采写、编辑的稿件晦涩难懂,甚至还出现专业用词、用语错误。

3. 创新能力不足

因长期受传统媒体宣传模式影响,目前新媒体从业人员还普遍存在因循守旧现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宣传报道自说自话,没有由独白式向对话式、由抽象式向形象式、由单一式向融合式的传播模式转化,用户黏性不强;叙事手段较为单一,传播途径较为狭窄,导致宣传报道不能很好地引起用户共鸣,阅读量、浏览量长期偏低;受人手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过于依赖传统媒体生产内容,在内容创新上意识不够、方法不多,原创作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4. 技术应用薄弱

新媒体从诞生伊始就被打上了技术应用的标签,其产品无不与技术应用息息相关。 H5 等新技术在宣传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而 5G、VR 等技术飞速的迭代,不仅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当好记者,熟悉新平台、新业态、新技术,还要求新媒体部门配备有工程师、程序员、美术编辑、架构师等专业人员,完善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力,解决新媒体生产传播中的技术屏障,增强新媒体宣传报道的感染力。 而这,恰恰是当前地市级新媒体发展的短板。“新的媒体格局深刻变化 ,舆论生态日趋复杂 …… 传媒业迫切需要能够沉下心、俯下身写出深度报道的新闻人才,迫切需要具有移动互联网思维方式、懂数字开发、懂产品设计、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互的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人才,迫切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内容创意、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的复合创意人才。 ”[1]为破解人才困境,各地竞相出台一系列政策,想方设法解决燃眉之急。

二、破解人才瓶颈的策略

1. 引进人才补短板

“智能传播环境下 ,移动新闻业的新闻生产方式将更数据化。 未来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将以智能化、移动化、数据化为基础。 ”[2]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媒体原有的人才结构,很多人才是新媒体缺乏的,如技术型、跨界型和创新型人才。 新媒体应该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引进适合平台发展的人才,补齐专业人才缺乏的短板。 在引进过程中,既要注重程序设计、技术应用、创意交互,也要注重数据分析、市场运营和资本运作,形成设计、研发、生产、推广闭环,从而树立产品意识、强化内容生产、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实现“人才结构从以采编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 ”[3]

2. 现有人才进行转岗

受制于体制机制、经济发展、人才需求量大等诸多因素,新媒体人才引进工作普遍进展缓慢,一方面人才吸纳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率较高,造成年龄结构断层和专业结构不对称。 盘活存量,将现有人才进行转岗,不失为现阶段可行之路。 黄冈广播电视台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该台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从传统媒体领域挑选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年轻记者编辑,充实到新媒体部门,不到一年时间,微信公众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简单的图文到微视频、海报、SVG、原创 H5……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越来越丰富,阅读量和粉丝数量成倍增长,平台的变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学习培训提升技能

“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 ,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 ”[4]如何善于创新? 如何常做常新? 在引进人才还有难度的情况下,更多的要对内挖潜,有针对性、分层次加强内部培训学习。 可以请业内专家、网络大咖等到单位来授课;可 以购 买 网课 ,集中 学习;有条件的也可以把现有人员分期分批送出去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通过新媒体思维意识、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技术应用、 新闻表现手法及手段等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培训、学习和实战,加速人员技能培养,激发创造性,不断助推他们能力转型升级,同时做好内部转岗和轮岗工作,打造“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

4.善用高校教育资源

在新媒体人才发展上, 还有一种形式值得探讨和尝试,那就是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黄冈地处武汉城市圈内,既可联合本地高校,还可利用武汉高校强大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设立产学研基地,培养亟需人才。 一是聘请高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可以送现有人员到高校学习, 也可请高校教师前来授课;二是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既能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实践,也可以开阔思维、拓宽视野起到“鲇鱼效应”,更可以提前进行人才储备考察;三是可以将部分新媒体产品外包给学校,既锻炼学生实操能力,又丰富新媒体产品线。

5.创新激励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日渐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无论是引进还是内部培养,我们“不能再仅凭情怀打动人,更应给与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或晋升渠道空间,通过切实的回报稳定人才。 ”[5]应该根据业态变化,强化市场意识,探索新媒体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 创新招聘、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机制,吸引新人才,留住老骨干,组建一支稳定高效的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合理设立技术职称、管理职级相互畅通转换的职业通道,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尝试不同的岗位;二是打破传统的薪酬制度,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薪资、福利待遇向新媒体从业人员倾斜,向头部人才倾斜;三是想方设法解决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身份”问题,让人才留得住、留得安心;四是建立合理完善的新媒体绩效考核办法,强化人员新媒体意识,激发人员活力促进融合发展。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谁能快速地培养、引进适合信息时代需求的高端人才, 谁就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的主流舆论引导者、优质内容提供者、媒体变革领军者。 ”[6]作为地市级新媒体,更是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7],打造人才洼地,实现质的飞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宣传动能。

作者:潘阳 单位:黄冈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