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育人实现路径探究

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育人实现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由此也催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态。互联网具有传播载体、受众群体广泛、双向影响作用等特点,目前我国高校重视网络育人的理念持续加强、实施网络育人的模式逐渐完善,但也存在着网络育人的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过硬人员不充足、网络安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问题所提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构建网络育人阵地、建立网络育人保障机制和建设网络育人工作队伍四个解决途径。

关键词:网络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就是要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来凝聚更多的青年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宽广的网络红色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网络育人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作为其他各项育人方式的有效载体,对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有效回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网络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网络作为21世纪高校教学的新型媒介,能够担任学校及老师思想的传播者,也能够成为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既能够充当文化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载体,向师生传播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知识,也能够弥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有限性,做到课上课下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网络平台的受众群体广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也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网络育人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边界,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认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台式终端和手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微博等平台也逐渐成为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并且,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是95后甚至00后,这一部分大学生被称作“网络原住民”,他们成长和生活在网络时代,对互联网的认可度和依赖度往往远超于80后以及90后,这就使得做好网络育人在目前这个时期极为重要。

(三)网络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并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性。当今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但众所周知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良信息容易误导这些刚成年,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甚至将他们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让它良好为高校育人服务是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网络育人的理念持续加强。党的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各大高校深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文化育人的相关文件,准确把握文化育人的发展方向。目前,许多高校都努力让多个主体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育人方针政策,并且印发《“网络育人”实施方案》,切实做好网络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和普及网络育人活动,将网络育人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切实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网络育人的模式逐渐完善。传统的“教书育人”单线的教育模式只需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而互联网的存在将这种单线模式拓展为网状,若想做好网络育人,就需要每个学校主管机构建立权威的更大更便捷的信息汇总平台,做到统筹兼顾,使有价值信息得以顺畅沟通和反馈。

三、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由此也催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态。大学生的“足迹”已遍布网络,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的“脚步”落后于网络,就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将落后于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

(一)网络育人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已近两年,各高校都陆续开始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尚有很多学校的网络育人方式较为单一,依然以课堂教学和校园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等传统网络平台为主要途径,忽略了新媒体时代中95后、00后大学生的主要上网方式——微信、QQ、微博、贴吧等交互性社交平台。目前仍有极少的学校没有开通“双微”平台,也无法将台式终端与移动终端的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资源整合起来,在校学生无法随时随地的获取校园资讯,进而有效的网络育人模式就无法形成。而已开通“双微”平台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对自媒体的使用方式仍处于校园新闻、通知决定等初级阶段,并没有将这些平台的互动性功能、优势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二)技术不过硬、人员不充足。“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面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需求日益迫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自媒体平台建设使用、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培育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高校网站、“双微”平台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这种兼职模式就无法避免其专业技术不成熟、能力不过硬的情况。兼职工作人员对网络育人的基本目标、工作重点、内容生产把握不到位,软件应用能力、移动终端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也较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够强。许多网络育人的工作人员没有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当代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语言有一种摒弃心理,无法完全接受网络新兴事物,这就导致他们对一些网络表达方式的理解产生偏差,话语体系以及用词就难以被校园网民所接受。

(三)网络安全机制不完善。当前,网络传播的舆情环境极为复杂,各个终端的自由传播行为若不受到监管控制,就必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全情况。各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一年有余,部分高校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安全预防监管机制,尤其是体现在高校相关网络部门忽视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他们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反馈,错失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期;对网络舆论的筛选、热点问题的分析和难点问题的解读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及配套的预案,使得负面网络舆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由于技术不成熟,校园网站尤其是一些二级院系网站或实验室网站的网络架构和设置存在着一些漏洞,容易被“勒索病毒、木马”等网络黑客攻击,使整个网络处于瘫痪状态。

四、网络育人实现路径分析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将网络育人与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相结合。网络是新时代催生的知识传播载体,作为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承载着学校向在校学生传输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文化、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一系列重任。95后学生是校园网络的主体,这一代人具有着相似的网络观念、特有的思维特征和方式。通过开展多维度的校园网络、文化、心理等活动,更好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校园精神。

(二)构建网络育人阵地。构筑网络育人矩阵。通过构筑网络育人工作矩阵,打造网络育人共同体,构建起“学校、学院、学生组织、班级、个人”五级工作纵横矩阵。推进校内各单位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积极营造校园新媒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联盟,加强校院两级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可以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有效实现校院两级网络文化建设单位,平台共建、活动共推、资源共享、声音共鸣,促进网络文化阵地互联互通。启动实施院级思想政治工作坊建设支持计划,形成内容共建、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实现对全体师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覆盖。

(三)建立网络育人保障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造网络文化清朗空间。积极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有效抓手与举措,构建定期网络舆情会商体制,健全舆情研判标准,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部门联动工作制度,实行校内部门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加强对校内网站、广播台、新媒体联盟等校园媒体的管理,使高校新型网络育人体系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保证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晓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现实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118-123.

作者:任园媛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