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族地区师德教育新媒体的运用

提升民族地区师德教育新媒体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师德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师德建设已步入制度化、法治化和常态化发展轨道。本文通过阐述民族地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师德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新媒体提升民族地区师德教育实效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地区师德教育社

会在不断发展,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舆论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新媒体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责任意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理解师德建设的文化价值以及内涵,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改进策略,是目前整个教育界需要思考的话题。

一、民族地区提升师德教育实效的必要性

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的师德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师德建设已步入制度化、法治化和常态化发展轨道。民族地区师德建设尤为迫切与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民族地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化背景差异非常明显,要想保证每个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2.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等因素影响下,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如今,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更多地体现在人才上,要想拉近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就必须提升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师德建设也是民族地区的生存根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当今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文化共存。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民族地区必须做好民族文化的弘扬与融合工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以及发展民族文化的核心使命,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民族地区需要思考的话题。

二、民族地区师德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教师的师德现状。(1)教师职业认同意识普遍强烈。民族地区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对于自身的职业大都有较强的认同感,也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正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热爱民族教育事业,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理念,在工作方面能做到严守师德、爱岗敬业。(2)极少数青年教师缺乏教育情怀。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有极少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不强,他们自认为有着足够的文凭及才学,如果条件允许会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3)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意识明显。教育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由于长年受到社会环境、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职业热诚逐渐消退,对工作抱持负面态度。有些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用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漠不关心,缺少耐心,这样师生关系将陷入紧张的局面,也为学生成长与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4)教育主体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教育主体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缺陷,加之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有不少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主动与老师直面交流学习的少了,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民族地区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1)教育工作者对师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会认为师德建设与自身、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但也有部分教师会认为师德建设不够重要,自己也不需要去关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内容,更不会去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个别教师的行为甚至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抹黑了教育的形象。长此以往,会对自身的职业操守以及职业素养带来较大影响。(2)部分教师事业心与教改意识不强。受到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诱惑因素较多,他们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意志不坚定、思想动摇等情况。特别是在自身事业刚起步阶段,很可能遇到难题就会退缩,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自身对教师职业没有真诚而持续的情感。随着民族地区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也在大胆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可能最后获得的效果却不够理想。有不少中老年教师也在努力了解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但在工作实践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学校所能给予的评价机制和回报可能较少,其教改意识也会受到一定影响。(3)新媒体下师生关系有所淡化。目前很多学生都是00后,他们更愿意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少有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面对面、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另外,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们也有担心和顾忌,生怕因其教育行为“不当”而受到众责,影响到自身发展和学校声誉,其育人观念及责任意识有所淡化,甚至抱着得过且过、能不管就不管的态度。

三、利用新媒体提升民族地区师德教育实效的相关策略

1.应用新媒体,严格落实师德规范。目前,民族地区的学校都建立了师德建设相关制度规范,但有些学校的师德制度还不够完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没有把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建立的师德规范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内容不够完整,造成很多学生理解有误,认为教师批评时声音过大都是一种语言暴力。第二,在制定师德建设制度时,师生参与的少,导致他们对制度认同感也相对较低。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组织与领导工作,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师德教育长效机制,还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以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师德建设内容,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师德制度规范,也让师生群体对存在有争议的地方展开积极讨论,共同制定具有认同感且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的师德操作细则。

2.开发微课程,满足师德培训需求。新媒体发展至今,微课程是其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具备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有利于人们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且选取的内容有着清晰的指向和完整的结构。对此,为了解决师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积极联合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开发接地气、高质量的师德教育微课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共享平台,以满足教师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师德教育学习需求。

3.注重互动性,全面宣传师德榜样。学校可在官方网站上对师德榜样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报道,用图片、音频等形式将师德榜样内容整合起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感知,在听觉与视觉上也获得新的感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榜样教师的优势,聆听教育故事,学习其长处。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学习教育宣传活动,以提高师生双方的法治意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在师德相关评选中,尽量让学生参与互动,使师德相关评选更加客观、公正、公平。如评选备课最认真的教师、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等等。

4.利用新媒体,加强师德工作监督。从目前民族地区师德建设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工作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媒体背景下,构建社会与学校联合的监督模式,能有效对师德建设工作进行监督。首先,学校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总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相关的师德建设具体安排,让社会大众了解学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开设监督渠道以及交流渠道,让大众可以利用该渠道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查看、监督,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孙智宏.新媒体时代师德建设重构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02).

[2]周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

[3]王楠.新媒体环境下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44).

[4]胡馨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现代交际,2018(19).

作者:房辉安 马玉萍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教师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