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网络悬疑剧叙事策略探析

新媒体下网络悬疑剧叙事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剧逐渐成为除上星剧外的又一大剧集来源。近年来,相较于上星剧,网剧在播出制作上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越来越多高质量网剧的出现,也让网剧名声在外,其中悬疑类网络剧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一定的话题度和讨论度。本文基于新媒体视角,以2020上半年“最火家庭悬疑剧”《隐秘的角落》为例,探究网络悬疑剧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网络剧;悬疑剧;叙事策略

一、研究背景

网络剧指专门为互联网用户制作,主要通过网络播放的电视剧集,肇始于网友山寨风、段子类的搞笑视频。2009年,随着受众规模的形成以及制作水平的提高,国产网络剧渐成气候。2014年,国内视频网站纷纷加大对网络自制剧的投入力度,提出“网络自制剧元年”的概念,精品自制剧的出现也提升了国产网络剧的整体质量,刷新了国产网络剧的口碑。作为国内主要的视频网站之一,爱奇艺在网络剧方面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作为爱奇艺以对标美剧的精品化内容和全新的剧场运营模式提升用户观剧体验,主打悬疑短剧的剧场“迷雾剧场”第二部上线的作品,网剧《隐秘的角落》在短短半个月内引起了相当大程度的讨论,无论是剧情设置还是人物刻画都被广大网友进行了深层剖析。基于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能够满足受众碎片化观影习惯的特点,2000年6月17日至6月27日,《隐秘的角落》在11天内斩获热搜词59个,6月25日会员大结局当天上榜热搜词达到了20个。根据微博官方数据,该剧创下热搜榜24小时内电视剧领域上榜最多纪录,热搜值突破20亿。截至2020年7月初,结局近一个星期后,《隐秘的角落》豆瓣评分高达8.9,话题“隐秘的角落热播”位居2020娱乐影响力榜第20位,微博话题#隐秘的角落#阅读量达到46.2亿,话题讨论度156.7万。在宣发几乎为零、播送周期仅两个星期的前提下,以上数据足以证明《隐秘的角落》的成功。原著自身的优秀IP、制作团队的精心打造、演员自身的精湛表演以及在网剧审查日益严苛的大环境下,剧集本身的可解读性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级网剧的产生。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剧集在叙事风格、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上的改变、突破和创新,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部成功的网络剧。

二、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

早期的网剧悬疑剧往往会通过布景打光、背景音乐和运镜方式来凸显悬疑感,但由于过度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剧集本身的悬疑点,在剧情打磨和演员训练上欠缺火候,造成一种生硬的悬疑感。近年来,随着网络剧市场的开放和资本的注入,以及观众审美的变化,悬疑剧的制作基本已经放弃了之前那种生硬的外部构成,转而从故事的内核去发展更具质感的“悬疑”,让观众对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惊叹的感觉,并对后续内容的发展产生好奇心理,从而达到让观众“又害怕又想看”的目的。《隐秘的角落》改编自悬疑小说家紫金陈原著《坏小孩》,讲述了三个小孩目睹一场谋杀案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剧集的开篇,由秦昊饰演的数学老师张东升因为想要挽救自己与妻子貌合神离的婚姻,借带岳父母出游在山顶帮岳父母拍照之机突然将两人推下山崖摔死,这一幕被另一边的三个孩子无意拍到了相机里。双方随即开启了博弈,牵连其中的两个家庭也在双方的较量中逐渐走向覆灭。由于故事的背景设定是2005年左右,因此滤镜大部分使用了比较怀旧的暖色调,少部分在凸显剧情或是人物心理变化时使用了冷色调。全剧本身并没有通过镜头的刻意摇晃来凸显紧张感,而是使用倒叙和插叙的形式,将每一集最大的伏笔放在开头,再通过倒叙的形式将过程娓娓道来,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寒而栗的感觉。此外,故事的剧情设置和背景设定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观众会发现剧中用了许多背景设定来反映社会现实。例如,三个小孩之一的朱朝阳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是一个十分听话懂事的孩子,但他却在学校里遭受同学的孤立和暴力;父母离婚后,父亲对他的忽视和对二婚女儿的偏心同样在他心里留下了伤痕。故事来源于现实,这种设定无疑会引起许多观众的共情。但戏剧与真正的现实又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巧合”的产生。故事由一次次的巧合串联起来,如果没有戏剧性的巧合出现,也就不会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就凸显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故事特点。

三、“1+N”式的叙事结构

2014年以来,网络剧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悬疑剧开始登上荧屏。由于网络传播短、平、快的特点,网络剧的制作与传播周期相对于上星剧更短,12集、24集成为绝大多数网剧的剧集规模。这种更为精简的剧集模式和方便传播的故事节奏,更符合网剧主流受众的观看习惯;也正因如此,网剧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播。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为了突出故事节奏和起承转合,大多数悬疑剧都采用了“1+N”的叙事结构,即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和N条伴随主线人物衍生出的副线。主线是剧情的脊梁,副线是剧情的肋骨。每一条副线之间看似各自独立,但实质上都与主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隐秘的角落》的主线无疑是张东升与朱朝阳、普普、严良三个小孩之间的对抗和角逐,所有的剧情都因三人无意间拍下张东升杀人展开。而副线则包括张东升杀害妻子、朱朝阳与普普目睹朱晶晶坠楼、王立对朱朝阳的不纯动机、朱朝阳妈妈周春红与朱晶晶妈妈王瑶之间的对抗、朱朝阳与父亲关系的转变、严良与老陈之间的羁绊等等。由于原著故事更加黑暗,迫于种种原因,电视剧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这些黑暗面的刻画,使得每一个角色的动机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也直接导致了故事后半部分的全新走向。剧中主线延续了小说原著的基本走向,副线的添加则让主线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摆脱了原著纸片人式的人物塑造。例如张东升这个角色,原著中的张东升为了钱而处心积虑杀害岳父母和妻子,加上后面一系列的杀人行动,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但经过改编,编剧给张东升这个人物赋予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入赘女方,远离父母,待人亲切有礼却不断遭到岳父母的白眼和妻子的冷暴力,甚至在得知妻子要离婚后还一直苦心孤诣地想要挽回这段失败的婚姻。这一切背景的展现,都让张东升的人物性格变得饱满了起来,甚至连杀人动机也带了几分“被逼无奈”的意味。同时,这种“1+N”式的叙事结构也能表现出剧情节奏的紧凑,不会给观众流水账的感觉。由于是多条副线交错进行,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都会留下悬念或提出新的线索,大幅加大了情节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张力。

四、多元的叙事视角

悬疑剧本身的分类可从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两方面进行。“本格”是从日本引进的舶来词,意为“正统”。本格派则指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的创作风格,是推理小说的主流。本格派能够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让读者随剧中调查者一同根据线索寻找真相,参与侦破和推理的过程。与本格派相对的社会派则强调推理小说不应只是推理,更应反映并描写现实社会,因此更注重社会写实的元素。《隐秘的角落》显然就是社会派的代表。一般的悬疑剧通常以警方或是侦探的角度来进行叙事,因为这样能够通过“问题解决方”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体验警方/侦探推理、解谜、破案的过程,会给观众一种切身的愉悦感,也能让观众的正义感得到满足。而《隐秘的角落》的叙事视角并没有完全落在警方的这条线,大部分的故事线都是从三个小孩和张东升身上出发,让观众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进行切换,体会到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的真实动机。从朱朝阳的视角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渴望友谊、渴望父爱的男孩形象,也能够看到由于父亲的过度偏心最终导致了这个男孩内心世界的转变。而通过张东升的视角,大部分观众似乎都能感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压力和他自身所承载的压抑的情感,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社交,被轻视、忽视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特别是在妻子提出离婚后,岳父母不但没有帮忙挽救这段婚姻,反而劝他尽早放手。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体会到角色背后的不甘和犯罪动机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相较于原著将民警破案过程刻画得过于简单随意,剧中有关警方这条线的叙事显然更为严谨缜密一些。特别是在探究朱晶晶究竟是意外坠亡还是被故意杀害时,以刑警叶军视角的叙述表现了警方在调查案件时的慎重和认真,既让整部剧看起来更为严谨,又弥补了原著在警方调查方面的逻辑问题。总的来说,任何剧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派悬疑作品所展现的不只是剧中的故事,也应该是对现实的反映。在进行故事叙述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传递正确观念的责任,也是社会派悬疑作品的意义之一。

五、结语

一直以来,网剧都被当成制作成本低、粗制滥造的代表。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变迁和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网剧的质量已脱胎换骨,许多制作精良的网剧在播出后受到了广泛好评。悬疑剧是网剧的主要类别,由于题材本身的特性吸引了相当多的目标观众,但其涉及的逻辑和细节问题都还有待解决。就叙事策略来说,也不是所有悬疑剧都能做到像《隐秘的角落》一样,逻辑链条一清二楚,人物刻画细腻丰满。总体来说,网络悬疑剧在内容深度和叙事方式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话语权被放大,观众和制作者之间可以进行更深程度的交流,追剧也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是一个单向接受的过程。实时弹幕、微博话题、官方微博等都成为观众表达意见的途径,观众对网络剧的意见和好恶能够更直接地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表达,制作方也可以更直观地通过网络大数据得到受众对作品的看法和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极具网感和受众基础的网络悬疑剧也应持续深耕,逐渐形成更符合网络原住民审美习惯的叙事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玉琴,官欣.国产网络剧的资本结构与流量表现:基于SNA的实证[J].编辑之友,2020(06):75-80.

2.李玥.新媒介语境下网络涉案剧的叙事策略研究[J].现代视听,2020(04):43-47.

3.张智华,孙聪为.变化与发展中的中国网络剧[J].艺术评论,2018(10):12-21.

作者:苏雪桐 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