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衍生出新媒体文学探究

影视作品中衍生出新媒体文学探究

摘要:新媒体文学和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共同组成了整个文学世界。文学作品凭借新媒体本身互动性强、门槛低、形式多样等优势,迸发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微博、知乎等平台吸引了大量民间和读者受众。受众在追求文字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有意地反映出自身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而影响市场走向。另外,新媒体文学的平民化既是优势又是弊端,快感和需求背后的审美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新媒体文学;微博;知乎;快感;需求

在网络与手机几乎成为生活必需品的今天,任何领域和新媒体联姻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孕育出时代的新宠,文学亦是如此。从传统的笔墨纸砚到机械化的打印装订,再到今天的电脑、手机键盘,甚至语音智能输入,撰写文字的工具和承载文字的载体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读写习惯而发生改变。于是,在人们习惯碎片化阅读、热衷于读图、离不开社交的新媒体时代,在仿佛被上帝多转了两圈时间轴的快节奏生活中,新媒体文学应运而生。

一、独立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外的新媒体文学

新媒体文学的概念并不复杂,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学者郝学华在《论新媒介文学的界定及其内涵》一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新媒体文学概念的提出及相关学者对其做出的界定。可以认为,新媒体文学就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创作和传播文学,即文学作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扩散。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微博和知乎平台上产生的新媒体文学。另外,在新媒体平台上怎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文学”,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标准。文学的范围之广,几乎没有界限,就连歌词也能算作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原创文字,且有读者群体,能体现作者的个人思想,有情节发展,能解读内涵,都可以算作新媒体文学。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网络文学集中爆发,无论是纸质文学作品经过扫描生成的电子图书,还是有大量签约作者、内容分类明确、商业运营有序的文学网站,又或者是独立存在的阅读APP,都给传统文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文学也从属于网络文学,但它更像是一个从网络文学这个大家庭里出走并自立门户的年轻人。不同于网络文学兴起之时引起的轩然大波,新媒体文学的自立门户并没有导致文学格局的重新洗牌。笔者认为,新媒体文学是独立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而存在的。首先,新媒体文学的独特性尤为明显,它的独特不仅仅在于载体的革新,更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传统文学的载体主要是纸质书籍,读者通过来信、调查问卷和线下交流反馈意见;网站和APP上的网络文学虽然能够提供评论功能,但读者们大多只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慨,不一定能得到作者的即时回复,作者和读者之间尚存距离。而在微博和知乎等新媒体上的文字,凭借新媒体本身互动性强的优势,能够把作者和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或是自己撰写文字时的心情,以此让读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而产生共鸣。另外,读者还能在评论区与作者及其他读者实时互动,共同探讨作品中的细节,甚至自行接龙续写后续情节,读者与作者的界线较为模糊。其次,新媒体文学和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并不冲突。无论是可以订阅的纸质书籍,还是连载数千章都不完结的网络文学,都有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他们自有培养用户黏性的方法手段。新媒体文学并没有挖二者的墙脚,其读者群体可以分为固定受众和流动受众。从影视作品中衍生出的新媒体文学的固定受众通常本身就是新媒体用户和影视作品的忠实观众,对后续衍生出的文学作品有需求;流动受众通常是无意间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觉了新媒体文学的存在,拥有短暂的阅读体验。最后,新媒体文学和网络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产出链。近几年,业界掀起了一阵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作品的热潮,《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懿传》等热门影视剧都是根据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网络文学似乎格外喜欢这种产出方式,并且擅长以此获得商业价值;而新媒体文学恰恰相反,它往往从影视作品中衍生出来,进而再影响影视作品。二者和影视作品的关系分别是“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网络文学”“影视作品—新媒体文学—影视作品”。相比于传统文学在意的图书销量和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新媒体文学的商业企图不甚明显。草根们想要通过阅读量和互动量来获得认同,读者们甚至亲自上阵撰写文字以反映自己的需求,流动的受众也能在短暂的阅读体验中获得快感。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从影视作品中衍生出来的,隐藏在微博和知乎边缘角落里的,能够让受众获得快感,进而反映受众需求的新媒体文学作品。

二、强烈的感官刺激:从爽文和段子里获得快感

(一)让虚无的想象搭上文字的载体。人类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拥有包括色彩分化和深度意识的光感和视觉,相比繁杂多义、排列有序的文字,形象生动、颜色鲜艳的照片和动感十足、配有音乐的视频似乎更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进而形成多重感官刺激。进入读图时代,文字难道只能给图片作配?不,文字自有它的魅力,并极大程度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一些影视作品中初显端倪又不能深入的、引人遐想的片段,勾起了受众的欲望,却无法进一步满足,于是便衍生出大量的新媒体文学。在201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主人公哪吒和敖丙分别通过魔丸和灵珠投胎降世,二人亦正亦邪,在孤独的成长过程和对身世的挣扎中擦出友谊的火花,最终共同抵抗天劫,魂魄归于莲花之中。电影上映火热之时,有网友把哪吒和敖丙的友谊上升到耽美情节,并在微博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系列耽美文学。微博的“超话社区”成了耽美文学的聚集地,网友用“藕饼”和“饼渣”给这片文学天地命名。不管是续写电影情节,还是重新设定人物身份、性格,微博们编造出的故事都可谓是脑洞大开,内容情节尺度之大,是传统文学和部分网络文学无法企及的。事实上,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并未出现与同性恋有关的人物设定,也没有明显的耽美情节,但部分观影者却从中意会到类似的情结。在快节奏的高压生活中,人们表面上谈性色变,内心却蠢蠢欲动。且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大部分人仍然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一少数群体。然而,越是被压制,就越是急切地想找到宣泄口。从影视剧中产生的无从纾解的欲望像一个气球,而微博超话中大批量的爽文,情节简单直白,三句不离“性”话题,让本来虚无的想象有了文字这一载体,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快感,让充满气的气球被放飞到空中。

(二)简短的段子使生活平添乐趣。不管是主打15秒短视频的抖音,还是新浪微博140字的内容限制,又或者是微博超话中大量无头无尾的文字,都迎合着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因此,相比于大段说理、煽情性、贩卖焦虑的文章,简短的段子有时更能带给受众身心的愉悦和瞬时的快感。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议题设定,然后征集广大新媒体用户的思路想法,集中表达形成文学天地,这也是新媒体文学的一种存在方式。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期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这三部电影占据着国内电影市场。网友们在感受主旋律之余,也不忘用自己的方式给电影热度助力。2019年10月8日,“如果吴京演中国机长”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最热门的微博下面,网友进行了脑洞大开的文学想象(部分内容如图1和图2),戏剧性地把《中国机长》和吴京主演的《攀登者》《战狼2》三部电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带有夸张和戏谑的意味,令人捧腹,从而产生一种“恶作剧”得逞的快感。文学自身本没有魅力,文字配上人类的认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才擦出了美妙的火花。存在于微博边缘的大尺度文字和各个角落里的趣味段子,让受众在无味的生活里体会到快感。新媒体文学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精准地迎合了受众的阅读兴趣,把媚俗化和通俗化发挥到极致,新媒体平台时刻上演着世俗狂欢的盛宴。

三、民间的崛起:在原创和改写中反映需求

平民化和草根化是新媒体文学的一大特色。新媒体文学的兴起离不开各大新媒体平台的用户,更离不开一大批崛起的文学新军———民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那么从人民手里直接产出的作品自然最能反映人民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大众需要“施展拳脚”的平台。知乎上有许多和影视剧相关的问题,其中一种提问方式是对影视剧的续写和改写,如“《甄?传》华妃如果没死的话剧情会怎么发展?”“如果《甄?传》中的皇后宜修重生会发生什么故事?”等。甚至在类似于“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这样的提问下面,都涌现出了一批自发撰写故事的知乎用户。不可否认,这些提问和回答源自受众对影视作品本身的喜爱,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受众强烈的创作欲望。电视剧《甄?传》改编自作家吴雪岚(笔名流潋紫)的长篇小说《后宫·甄?传》。这部小说从撰写到完结,从网上连载到出版印刷,历时两年之久。当普通大众没有能力又不愿成为一个签约作家或专职时,就需要新媒体这个平台去记录他们瞬时的想法和灵感。这是受众们对平台的需求,更是对表达的需求,新媒体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从而孕育出新媒体文学。其次体现在受众对优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迫切需求。2019年暑期热播的都市情感剧《小欢喜》讲述了几个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这一年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评论道,该剧通过70后父辈和00后子女两代人的双视角,展现了40年间时代和观念的变迁。与作品立意相比,网友们似乎更在意电视剧的结局和后续情节,自行“牵”出剧中男女小主角的“爱情线”,并在微博超话社区中写起了新的篇章———《南京爱情故事》,讲述男女小主角考上大学之后的故事。此举明确反映出市场需求,很难说《南京爱情故事》不会在几年后出现在荧屏上,成为另一部广受好评的热播剧。纵观我国电影市场,从几年前的流量横行、有热门明星就能捞金,到现在对剧情、镜头、特效、演员演技的高要求,受众似乎逐渐形成了一套判断优劣的标准,尤其是多部优秀作品同档竞争的情况,孰好孰坏,高下立断。2019年上映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由7个导演联合执导完成,每个导演负责一个独立的故事单元。电影播出后,由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受到了网友们的集体鞭挞。网友大多以故事不符合实际、逻辑存在问题为由,评判该作品不及格。在一片声讨中,知乎出现了“如何改进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剧本?”的提问,诸多用户参与到剧本的改写创作之中,优秀回答获得了超过一万的赞同。最后体现在受众需要用文字反映心声,宣泄情绪。语言自古以来都是表情达意最基础的方式,文字是冰冷却又有温度的情感载体。人们习惯用日记来记录生活,宣泄私人情绪,也渐渐开始用文学作品来记录社会事件,反映公众意见。2019年10月20日,大连一10岁女孩被13岁男孩强奸杀害。加害人因不满14周岁未被追究刑事责任,最终对其实施为期三年的收容教养。该案件的处理结果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舆论高呼“直接打死”“杀人偿命”,奈何收容三年已经是法律框架内最严的措施。案件结果公布后,知乎出现了疑似与该事件相关的回答———“如何以‘这是我死去的第十年’为开头,写一个故事?”,最高赞答案以被害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十年后父母、妹妹和同学的某个生活场景,结尾一句“风穿过我血迹早已干涸的校服裙,吹向整个波澜不惊又欣欣向荣的人间”,让知乎网友直呼“泪目”。与此同时,“这是我死去的第十年”也以热门话题的形式登上了微博热搜,引起舆论二次发酵。新媒体凭借其自身的交互性、平民性和个性化等优势,在反映受众文学需求方面一枝独秀。不管是改写、续写影视剧情节,还是有感而发原创文本,都在字里行间反映着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进而牵引文化市场走向。新媒体文学的产生过程,其实就是大众反映需求,再进一步自给自足、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四、快感与需求背后的审美问题

电影界有著名的昆汀暴力美学,摄影界有美妙的光影和构图艺术,绘画界有线条和泼墨的讲究,同样,文学也应当有独一份的审美。文学是思想的结晶,是情感的依托,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当文学走下神坛,迎接它的是被柴米油盐和一堆琐事缠身的平民大众,大众从阅读者摇身变成文学的生产者,这和新媒体崛起之时,大众从受传者变为传播者的路径极为相似,这种平民化的转变自然应该归功于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文学的魅力在于平民化,弊端同样在于平民化。首先是平民化所带来的伦理与规范问题。尽管著名文学家们的作品中也常常涉及“性”,但新媒体文学中露骨而色情的描写却显得尤为媚俗,仿佛是为了填补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而生产出的“意淫文学”。为逃避国家的扫黄打非,微博超话社区中的们把大段带有敏感词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或者在评论区提供阅读链接。相比于传统文学的认证作者和网络文学的签约作家,新媒体文学基本上无门槛,这就造成了新媒体文学作品的鱼龙混杂。其次,新媒体文学过于小众化,不具备普及能力。在微博超话社区和知乎某一领域的问题下,受众往往可以感受到遍地是知音,他们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新的文本构思和创作设想,但终究还是跳不出某一社区和领域的圈子。长此以往的蹲踞,加上茧房效应的影响,大众便沦陷在文学的某个小圈子里而不自知。新媒体文学也因其浅薄化、碎片化和媚俗化而难以实现更深远的传播,因为即便不评判优劣,文学作品也有高雅低俗之分。最后,平民化的新媒体文学虽然自带民间烟火气息,却丧失了本雅明曾提到过的艺术的灵韵。微博超话“藕饼”和“饼渣”中有大量原创文学作品,们给哪吒和敖丙冠以不同的人设,如人格分裂囚犯藕和淡漠监管者饼、腹黑官能作家藕和白月光贴身助理饼等。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各异,但故事的大体情节却非常相似,都是二人恋情升温发展的过程,小说像是机械复制出来的产物。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在三年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文学是为了让人集中注意力去阅读的,但是当今的文学还是以娱乐性为主,那些都不是文学,要是上帝在的话,就会把那些作家都赶出上帝的庙宇。佛也会这样做的,佛可能会拿笤帚把它们都扫出去。”新媒体中海量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活跃的受众,让新媒体文学这一较为新颖的载体在文学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新媒体文学在水平和品质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距甚远。

作者:叶玉 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