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引导网络舆情问题探析

微博引导网络舆情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官民互动的传统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但政务微博在引导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剖析了现阶段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政务微博;网络舆情;自媒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也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大大增加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也提高了人们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热情。借助受众广泛、操作便捷的新媒体平台,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实现信息公开、协同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在回应社会热点,辨别,处理、引导舆情走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不能再通过传统的删帖、屏蔽等方式粗暴地干涉舆论监督,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强硬的管控措施不仅无法减少舆情热度,反而会减损政府公信力,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因此,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迅速。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指相关舆论通过网络发散、分享的动态过程。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同,网络舆情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和广泛传播的优势,可以实现信息发表和转发传播同步进行。公共事件形成后随时都可能引发网民大讨论,成为舆论热点。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该平台所设置的“微博热搜榜”是平台根据用户搜索的关键词每分钟进行一次频次统计,满足一定搜索次数的关键词会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单中,引导其他用户关注讨论。实际上,一旦某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便有如搭载了疯狂复制传播的病毒,将以最快的速度在用户间传递引爆。

(二)影响广泛。网络的便捷、开放、自由和匿名性为人们搭建全新的表达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实时分享和获取信息成为现实。新媒体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表达观点、发泄情感、获取和发送信息。此外,网络流量数据变现也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制造话题、传播信息的大潮中来,自媒体平台和网民通过制造或转发观点、话题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这种话语权和表达权的提高以互联网流量的形式展现出来,流量的变现又激发了更多人投入到舆论的狂欢热潮中来。

(三)操作便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技术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成本,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人们只需随手打开手机点一点,就能随时随地轻松获取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以及朋友们共享在社交平台的最新动态。不仅如此,新媒体结合大数据的信息化处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精准投放各类新闻、视频、商品等信息,大大节省了人们寻找有用信息的时间。

(四)信息复杂。与传统媒体对信息严格把关和准入的方式不同,在网络平台中表达意见往往以匿名形式进行,网友并不知道交流者的真实身份,在这种匿名性的保护下,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观点和情绪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尽情抒发。这种低门槛的准入制度导致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障。此外,在网络流量可变现的吸引下,一些人打着吸引眼球的主意大量炮制虚假信息以换取流量,使得谣言大量滋生。

二、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一)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务新媒体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自2009年湖南省桃源县政府开通我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以来,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官方渠道,逐渐承载起政务信息、了解民情民意、监督政府工作的重任。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6日,经过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9?932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38?854个,公务人员微博41?078个,这表明政务微博已逐渐发展成为政务新媒体的中坚力量。

(二)政务微博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布的各年度(半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总数仅为18?132个,随后,政务微博数量每年快速增长,到2016年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64?522个。2016年之后,政务微博数量增速放缓,截至2019年,总数达179?932个。

(三)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度更高,人口更多,政务信息也相对较多,因此这些地区的政务微博受关注度会更高,活跃度也会更高。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城市政务微博竞争力排行榜TOP100中排名靠前的城市均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前10名分别是成都、南京、杭州、深圳、西安、青岛、广州、武汉、苏州、合肥,在2019年我国城市GDP排行榜的前20位中占据了8席,平均竞争力指数达80.66,而第91~100名的十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在2019年我国城市GDP排行榜中排名在90名以后,平均竞争力指数仅62.76。

三、政务微博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随性致使政务信息失焦。根据2019年全国各地级市GDP排名,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第1~5名及第51~55名城市政务微博中认证主体为市人民政府或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官方微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微博粉丝数较少的“榆林”以外,其余政务微博在6月的发博数均在300条以上,其中“宜昌”甚至达到了781条,意味着平均每天发博数在26条以上。稍加浏览就会发现,这些政务微博在日常信息时除了原创的通知、公告、日常工作简讯以外,还夹杂着许多幽默段子、风景照片、美食烹饪、公益广告,要从这些海量博文中查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真不容易。网民上网浏览信息仿佛在信息海洋中冲浪,对于非热点信息很难引起其关注,即使网民真想在如此冗杂且数量庞大的一篇篇博文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往往也有如大海捞针。与大量的博文相比,这些政务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却寥寥无几。以宜昌为例,2020年6月30日共发表了17篇微博,其中转发数最多的一条仅被网友转发了4次,评论数最多的1条微博也只有3条评论,其余大多数微博既没有转发也没有评论,给人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

(二)缺乏回应机制给予舆情酝酿空间。政务微博设立的最主要的作用之一,便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为民众答疑解惑,及时辟谣止谣,使民众清晰明了、及时有效地通过微博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人们常常发现在舆情从酝酿到全面爆发的过程中,一边是群情激愤,纷纷留言或@相关政务微博要求对事件进行回应,一边却是相关微博仿佛生活在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地继续转发天气预报、文旅风光,又或是久久不更新不回应,企图用这种消极面对逃避回应的做法让舆情自然冷却。这种做法都往往事与愿违,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即使当下因为被其他更为轰动的公共事件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力,而看似热度下降可以不了了之。其实,这种悬而未决的处置方式就像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你永远无法知道这颗定时炸弹将在何时再次被点燃导火索。可能是持续关注事态进展的网友的再次疾呼,也可能是与原事件相似的公共事件再次爆发。舆情的二次爆发往往夹杂着更多抱怨和不满,人群不会再像第一次时那样容易散去。舆论的神经将会变得更加脆弱,更加容易被煽动而走向不理智。此时再想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难度就更大了,即使处理也难逃对政府公信力的打击。

(三)微博用语生硬,缺乏服务意识。与主流媒体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传统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是一个草根文化盛行、人人都可成为舆论中心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务微博若不能及时转变服务意识,改变自身角色定位,仍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外信息,将难以赢得新生网民的青睐与喜爱。与“官腔官调”冷冰冰的文稿相比,网友们更愿意与展现出热情、质朴、亲切的博主沟通。为何当下一些自媒体平台虽然传播的内容并不科学甚至雷人,却有着自己的忠实受众群体,而政务微博无论在阅读量还是转发量、评论量上都无法与之抗衡?正是因为自媒体平台不仅深深了解当下的网友愿意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沟通,愿意看什么类型的新闻,而且他们不断推陈出新,用新鲜有趣生动活泼的形式迎合受众的趣味。若政务微博不在转变服务意识、改进语言风格上下功夫,必然沦为自说自话无人问津的微博,最终丧失对公共事件的话语权。

四、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问题的对策

(一)聚焦舆情,科学。政务微博对于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来说,就有如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其主要作用应该是通过微博这个平台来进行政务信息公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因此,应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或管理团队负责一对一地使用政务微博,且微博的发文内容要以与自身部门相关的政务信息和回应与自身部门相关的舆情话题为主,在此原则上减少发言的数量提高发言的质量。一些政务微博受新媒体平台泛娱乐化的影响,不仅鲜少政务信息,甚至让与自身部门无关的娱乐信息占据了大幅页面,喧宾夺主,削弱了政务微博的权威性,这样的政务微博有何公信力可言,更遑论在舆情爆发时有引导舆论的能力。为了方便公众查找信息,政务微博可以利用新浪微博的“微博话题”功能,对同一话题的信息应打上相应的话题标注以便索引。一些微博将其的相关博文梳理分类后形成目录,利用微博的置顶功能或私信聊天窗口展示目录或设置相应文章、链接的入口,也可引导公众快速查找到对应的内容。

(二)依法公开,回应及时。在舆情回应的过程中,应符合相关事实和法律的规定,对依法不能予以公开的信息需注意保密,对于舆情关注的问题应予以详实的解答,对于依法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事宜应引导群众向有管辖权的相关部门进行询问,不能逾越职责界限予以解答。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是从酝酿、爆发再到舆情回落、结束,假如在舆情酝酿期政务微博能及时监测到舆情风险,针对风险点及时处理、回应,能很大程度避免舆情的进一步发酵。因此,若想做到对舆情的及时回应,首先要合理运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研判。舆情的收集应注意以与自身部门相关的信息为主,结合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风险点,设置相应的关键词,及时抓取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分析。此外,收集信息应该要贯穿整个舆情处理的全过程,因为舆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信息处理要紧紧跟上舆情变化的动态。因此,舆情的回应应该是穿插在舆情收集的过程中,根据舆情的变化来调整回应的方向,对于尚未核实的信息,也应及时公示事件的调查进度,而不是等全部调查结束后再一并予以公开反馈。

(三)强化意识,联动媒体。“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本意是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便利性实现实时在线公布最新政务信息,实时回应舆论关切,利用互联网这一平等的沟通平台消弭传统媒体所构成的政府机构与政务信息受众之间的隔阂。因此,政务微博若想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应将服务意识放在首位,在语言措辞上选择民众喜闻乐见的风格,摒弃传统严肃刻板的官腔和形象。因政务微博的受众实际上往往是有限的,其的信息并不能保证所有关注舆情事件发展的人们都能有效获取,因此政务微博还应加强与媒体的联动,充分发挥媒体的强大影响力,进一步开展与媒体的合作,才能形成宣传合力,掌握舆情走向的主导权。

作者:林瑶瑶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