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梳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初步探索网络舆情预警预防机制、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和网络舆情日常管理机制,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素养的积极践行者、维护网络安全的守护者、网络正能量的坚定传播者。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全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模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

大学生受成长阶段、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的制约,缺少对舆情事件的理性认知,信息甄别能力较弱。高密度网络信息加速和放大了网络舆论效应,进而更容易产生网络舆论事件的辐射性影响和裂变式叠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到:(1)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新媒体操作技术,把弘扬青年大学生正面事迹作为主旋律,练就运用网络的过硬本领;(2)要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工作质量,利用舆情发展节点,主动设置议题,汇集动态、回应舆论关切,掌握网络信息报送流程,规范网络舆论工作;(3)要提高网络舆论评论能力,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络评论骨干,运用“自己人效应”,[1]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个人威望和网络影响力,培育网络评论骨干,提高网络评论的亲和力与认同度;(4)要强化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构筑网络技术支持系统,强化有害信息的甄别、批判和抵制能力,加强网络监测技术运用,更新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手段,构筑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校园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二、健全网络舆情预警预防机制

(一)构建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结。新时代大学生维权意识和发声意识增强,舆情事件导致的情绪失衡与心理冲击使得思政教育者开展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交往需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政治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把握舆论导向,主动与大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创新对话方式,了解利益诉求,唱响网络时代的主旋律,壮大网络舆论正能量。

(二)打通各部门的衔接壁垒。高校各部门、各组织要认识到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是推动高校校园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高校各部门之间要形成主动出击、正面引导的工作意识,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协同高效、反馈灵敏的网络工作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梳理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确保高校网络安全中心、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安全管理职责逐条细化,分解到具体岗位,落实到具体人员,体现到具体工作环节中。

(三)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和行政监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基础就是要规划校园网络安全技术布局,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权限,合理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正确使用安全防御产品。一方面高校网络安全中心承担着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辅助职能,落实大学生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建立大学生IP地址数据库,促进IP地址责任制快速落地。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动各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网络行政监督体系,坚持高校部门归口管理原则,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切实领导、协调调动和监督检查,形成高效严密的大学生网络舆论行政监管体系。

三、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根据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的一般规律,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要把握好舆情潜伏期的介入、爆发期的引导、持续期的处理和缓和期的治理四大环节[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依据网络舆情发展环节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一)潜伏期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介入,一方面,了解大学生针对舆情事件的具体诉求,稳定学生情绪,分析事件的症结,根据网络舆情的严重性进行合理评估并根据流程逐级汇报。另一方面,根据网络舆情的不同程度,成立舆情管控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分工,以情入手,掌握网络舆情爆发初期的主动权。

(二)爆发期引导。网络舆情开始发酵并逐渐挑战大学生的客观认知时,就容易激发矛盾,催生网络失范行为。关于引导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舆情管控应急小组的统一领导,及时开辟官方辟谣渠道,过程中要注意以专业的信息、共情的语言和平等的身份进行引导,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关于引导的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网络沟通意识,使用网络人际交往的热词、流行的“网言网语”,甚至是表情语言符号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切换视角,增强舆论引导的实用性、相关性和趣味性,建议减少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纯文本灌输和官方专业术语堆砌的引导形式。关于引导的人员分配,要充分发动学生骨干,使其在舆论场域中占据引领主动;启动网络评论员队伍,专兼结合,高效引导;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权威平台发声,调动舆论节奏。引导过程要注意转发汇总热点评论,随时与大学生做好互动交流,把控舆论动向。关于引导的职责,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细化分类,在舆情管控应急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占领各自的舆论阵地,共同发挥舆论引导的合力。

(三)持续期处理。随着网络舆情的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成立辟谣联盟,持续关注。运用好“沉默螺旋理论”[3]不断扩大正面舆论场域,减少负面舆论场域,使正面舆论效应逐渐大于负面舆论效应,形成良性循环。高校网络安全中心,一方面,要持续进行网络舆情监测,根据国家网络管理规定,切实做好IP地址分析,实施舆情关键词捕获,实时监测、实时追踪;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过滤、筛选和分流处理防控体系。

(四)缓和期治理。网络舆情进入缓和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生态,健全网络舆论综合治理体系,牵头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对于大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完善联动调查、反馈和完善机制,成立舆情监测反馈系统,收集汇总舆情信息、分析舆情的破坏力、研判网络群聚行为趋势、反馈网络舆情新态势。

四、规范网络舆情日常管理机制

(一)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开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水平,利用渗透式、互动式、翻转式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学习、网络舆论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互联网运用规范的学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精准服务,使校园网络空间成为服务学生、引领学生和关爱学生的重要渠道。

(二)建设与学生互动的舆论引导权威平台。高校要建设好与学生互动的舆论引导平台,构筑好促进大学生获取信息、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学习知识的主流网络舆论引导平台,建设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服务型为一体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权威平台,增加学生获取权威信息的官方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引领、情绪疏导、答疑解惑的精准服务,使平台成为网络舆情期间调和学生与高校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托,成为化解矛盾、切换视角、凝聚正能量、汇聚合力的权威平台。高校要加强官方网络平台的运营力度,系统维护、科学管理,合理设置热点时评、政策解析、激励奖励、互动答题、案例分析、心理树洞等板块,使舆论引导权威平台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互动互助、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三)培育一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高校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成立一支网络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善于与大学生平等沟通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队伍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主体,以培养学生骨干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为重点,以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为目标,在高校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高校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议程设置研讨、网络舆情研判、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提高队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形成线上线下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高校要加强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传播正能量、扩大主流舆论;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用网管网的大学生先锋模范,通过网络文明活动熏陶,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素养的积极践行者、维护网络安全的守护者、网络正能量的坚定传播者。高校要将网络舆情引导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以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为辐射源,维护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推动社会媒体自省自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纳季拉什维利.宣传心理学[M].王玉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77.

[2]张维平.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J].兰州学刊,2006(3):156-161.

[3]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展之旅[M].台湾源流出版公司,1994:137-138.

作者:羌坚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