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行业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已经成为对网络热点问题参与度最高、最为积极的群体之一,因此,制定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加2?984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依据报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规模朝着不断壮大的趋势发展[1]。“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舆情管理工作,应结合高校的舆情特点,通过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开展工作。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在高校发展的直接反映,大学生依托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从参与的主体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2]。

(一)交互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日趋丰富,主要有文字、视频、图片、声音等,网络传播效率更高,交互性更强。很多大学生通过浏览各种论坛、微博、贴吧,并在其中发表言论,甚至会转发一些不实的信息。这些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并且产生一些影响。

(二)盲目性。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许多学生缺乏经验,对于社会上的事件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盲目地去迎合大众的意见;还有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未完全了解事件的情况下随意地发表和转发不当言论,任意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匿名的发言,造成事件的“放大”和“辐射[3]。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平台尚未规范。目前,高校内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往往依托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通过此类网络平台澄清解释事件。但从目前的网络平台建设来看,大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以校园的各类通知、教学政策、学生各项活动为主,对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涉及较少。随着网络的发展,线上的互动平台是学校和学生加强沟通的关键,并且,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线上平台将自己的诉求反馈到学校网络平台,然而很多高校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反馈信息,互动性不足。此外,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网络的舆情引导工作是由辅导员、学工、团委、宣传部等负责,并未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虽然部分院校认识到部门协作的重要性,但是在舆情管控过程中仅依靠几个部门负责,这导致高校舆情突然发生后,校园内部各部门难以形成协作的合力。

(二)高校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当前,“95后、00后”从小生活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他们能够通过各类网站、贴吧、微博等平台获取信息,并且发表个人言论。对于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的成长时期,他们非常关注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学校及自身利益的相关事件。当事件发生之后,一般通过主观推测去处理问题,对于一些信息难以去判断和辨别真伪。在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下,他们非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危害,有时在未完全了解事件的情况下随意地发表和转发不当言论,缺乏相应的网络责任意识。

(三)管理引导队伍建设单一。高校舆情管控的主体是学校各个部门的教师成员,他们应该具备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主要是由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和学院辅导员组成的,是由多个部门管理人员组成[4]。在学校工作中,部门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处理网络舆情工作方法和经验,基层辅导员身兼数责,并未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学校部门的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一般采用删帖或者约谈的方式来应对,很难形成合力及时有效地处理舆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络事件一直发酵,加剧学生激进的情绪,形成更大的舆论压力。例如,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坠楼身亡事件,微博用户@陶崇园姐姐在微博上发文,其弟系因导师王某“长期精神压迫致死”,但过后该微博被删除,令外界不解。武汉理工大学事发十四天后才做官方回应。该声明一出,舆论指责武汉理工大学模糊事实,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压力。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一)优化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既需要掌握传播规律,创新宣传工作形式,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加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这同时也反映出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才能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一是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变化特点和规律,对学校网络舆情进行预判,有效地做好引导工作。尤其是要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在学校官方平台上设置师生互动栏目,及时地为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答疑解惑,定期学生关注的信息,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针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时,高校要及时地进行分析研判,提前预判该事件在处置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而不是采用隐瞒或删帖的方式来应对,并且要做好动态跟踪工作,尤其是在舆情处理结束后,要进一步梳理此次舆情处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及时做好研判和总结工作,理性客观地做好经验总结工作,坚决防止类似网络舆情危机再次发生。二是对于高校舆情管理工作,高校应该进一步清晰在此项工作中的站位和角色,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通过结合本校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其本校的网络舆情引导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载体,有依据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纳入网络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开设相关的网络舆情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

(二)健全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在高校发展的直接反映,通过健全的管理队伍建设能为高校开展网络舆情工作提供重要保障。这就要发挥教师、学生队伍的力量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舆情引导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一是建立健全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校级工作队伍、基层工作队伍和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三个层次。校级工作队伍主要以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信息化处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领导为主,基层工作队伍主要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及二级学院网络安全员,通过上下联动,协同运作打造出一支全方位的引导队伍。二是要提高舆情引导队伍的管理水平。为了提高舆情危机应对与处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应该经常组织召开高校舆情应对及危机传播管理培训会、专题讨论会,从舆情现状、舆情案例、舆情传播和舆情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加强教师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研判。此外,要将舆情管理的相关理论课程纳入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及学生队伍的培训中,夯实理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全面的提高其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

[3]吴守林.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舆情管理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1:103~104

[4]: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

作者:杨海丰 陆婷婷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