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网络舆情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对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尽可能地消除网络舆情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备受瞩目的焦点问题。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舆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环境,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表达思想、释放个性的新窗口,但也使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干扰。网络舆情的“双刃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理想信念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倡导的价值目标,是整个社会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立足之本。国家的发展前进必须有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及独立参与意识,能够对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激烈的讨论交流,形成独特的思想观点。在正面的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社会现状,熟知自身使命和角色,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同时,网络舆情包罗万象,由于缺乏辨别事实真相的能力,大学生易受消极信息的欺骗和蛊惑。如近年来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通过网络不断传播,网红炫富事件、官二代和富二代拼爹事件、女子搞特权开车进故宫事件、留学生许可馨发表疫情不良言论事件等层出不穷。这些大量的负面信息逐渐冲击、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淡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1.2社会责任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生活的阐释,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一方面,网络舆情能够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准确的价值理念,培育爱国精神和职责感。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中的舆情反馈,尤其对影响和触及国家社会的新闻时事保持高度关注。如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我国大规模加征关税引发的中美贸易争端事件。大学生对此高度关注并广泛讨论我国形势和中美关系,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担当。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一些负面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如2018年范冰冰偷逃税案、长春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三全水饺涉“非洲猪瘟”事件、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等等。这些负面案例无不反映了个人和企业追逐自身利益,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大学生在对这些事件的讨论中,能够提高理性认知能力,但也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侵蚀,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1.3道德修养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现了在民众个体层面的道德准则。在现代网络社会,网络舆情传递快捷,网络道德标准得到快速传播。以此次疫情为例,涌现出诸多甘于奉献、具有高尚情操的道德榜样。前线有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多位专家率领的中国顶级专家医疗团队挺身而出,背后有无数国民的鼎力相助。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清洁工人等等,他们都是抗疫的平民英雄。这些榜样事迹的传播,有助于引导良好社会风气,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同时,舆情事件中无法规避地会存在一些消极内容和负面案例。如翟天临论文事件暴露出的学术不端行为、公益平台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滥用公众爱心牟利行为,以及高校研究生虐猫事件、近期的鲍毓明性侵养女案、明星仝卓高考舞弊事件等,引发舆论热议。这些负面舆情事件的出现暴露出个人品德的缺失和对社会规则的漠视,造成了网络舆情的不健康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网络舆情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2.1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随意,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极易被一些错误的言论所误导,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抓住网络的重要战场,通过各种方式将本国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有针对性地编造虚假舆情信息、散播谣言和非理性声音,制造违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环境,在国际上宣扬“中国威胁论”[1]。一些大学生在受到敌对势力文化思想的侵蚀时,意志摇摆,动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利于增强政治认同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2.2削弱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呈井喷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国内外时政,并积极发表意见和观点。信息的传播者是多元广泛的参与者。一方面,这有助于实现传播信息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加剧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冲击,网络民粹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各类社会思潮的不断出现也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网络舆情本身具有多元化、隐匿性等特点,难以监控和管理,加上目前网络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调控舆情内容不及时,大学生易受到片面性言论的迷惑和煽动,降低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2.3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性的要求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仍是理论性知识,与现实实际联系较少,并且缺乏当下热点舆情事件相关案例,针对性和指导性不足,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缺乏足够重视,很多教育者也缺乏对舆情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媒体素养亟需提高。一些老教师对网络等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普遍要落后于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捕捉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波动的舆情事件。因此,这对高校提升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舆情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3.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权。3.1.1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目前价值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舆论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一言一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的信念教育,并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代精神的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1.2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新闻媒体宣传部门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和宣传工作。当前网络平台已成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草根”英雄,如2019年勇救落水女孩的CEO张雪领、为同学连挡八刀的20岁女生崔译文、倒挂深井救3岁女童的14岁少年王泯燃,将这些鲜活的榜样加以宣传推广,极易引发广大人民群众情感上的共鸣,更能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3.2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环境。3.2.1营造和谐的社会网络环境氛围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要掌握网络话语的主导权,强化网络文化的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运用大数据技术传播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有效抵御西方价值观的侵入。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层面对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将网络舆情纳入法治,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法制体系,以保障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健康影响。3.2.2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阵地,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风教风校风建设。高校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兴的网络平台,将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新载体。同时,塑造健康的网络舆论平台,给学生提供正确舆论信息与引导。要加强和培养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主动介入学校论公众号、贴吧、留言板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和道德理念,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线上和线下引导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事件的正面舆论,对一些反面理念进行回击。

3.3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应对网络舆情能力。3.3.1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大学时期是学生健全人格、建立价值理念的重要阶段,必须要积极主动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要树立健康积极价值观念,坚定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导向,并积极参与时事政治,增强集体观念和奉献观念,将国家及集体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3.3.2加强自我网络修养,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大学生长期地游离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中,所接触到的信息并非都是真实的。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缺乏鉴别和判断力,可能只能看见事情的表面,无法深入了解知道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大学生应当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加强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具备怀疑批判精神,对网络舆情中的负面、虚假信息予以甄别,必要时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断予以抨击和辩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普通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在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才能坚守本心,不会成为随风摇曳的“墙头草”和为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助力者”。

4总结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已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降低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作者:魏旋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