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中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公共危机中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摘要:当前,网络作为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舆情酝酿发酵的主阵地,其间的舆情治理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负面且不受控的网络舆情往往会激化矛盾、加重事态甚至危及公共安全。鉴于此,深入研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特点、演化规律、影响要素以及治理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舆情治理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进行各类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较去年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1],提升网络舆情的治理效能已成为我国舆情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当下,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并往往以激化的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在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极易产生网络舆情,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政府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网络舆情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特征

(一)急速传播。打破时空界限,传播速度快,是网络传播的鲜明特点。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以指数级别的速度向外传播,关注度和话题热度迅速升高,网络舆情随之产生。但由于信息“把关人”作用在网络中的弱化,监管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应对速度相对滞后。如果网络舆情中出现具有煽动性和误导性的观点和声音,就会使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破坏性。

(二)周期传播。一般情况下,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基本走向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走向大体一致。大致分为萌芽、发展、爆发、消退4个发展阶段。现实事件的发展与网络舆情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公众关切紧密相关,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现实社会矛盾的解决,危机的处置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三)扩散传播。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网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发出信息,这使网络信息的扩散速度和范围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得到了迅速提升和扩大。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这种扩散的广度和速度,可以让更多受众快速地知晓事件并参与讨论。反过来讲,更多受众的参与又助推了事件舆情热度的提升,增加了舆论危机产生的概率和进行舆情治理的难度。

(四)偏差传播。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传播场域。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社会群体的公众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因此网络舆情常常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状态。同时,网络传播参与的门槛较低,信息“把关”的效果较差,在公共危机事件中,非常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言论,滋生网络谣言。而且当下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就很容易背离真相,产生舆情偏差。

二、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规律

我们将重大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

(一)萌芽期。危机事件的“导火索”在网络平台上刚刚出现,尚未引起大面积转发和评论,但其风险点已经成型,且在小范围内引发关注。这一时期相应的舆情生命指征特点是孕育。即舆情相对平缓,但“发现”危机事件“导火索”的人慢慢增多,事件关注人群在逐步扩大。网络舆情治理的重中之重应当是进行舆情监测,感知风险,进行预警,防患于未然。

(二)发展期。危机事件影响逐步扩大,公众发现危机事件与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网络舆情热度持续增加。这一阶段的舆情生命指征特点是扩散。大量的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向外扩散,形成广泛的讨论、转发、评论,也给了不实信息生存的空间。

(三)爆发期。这是危机事件本身的关注度以及围绕危机事件形成的舆情热度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舆情生命指征特点是爆发。围绕危机事件的相关重要信息,网民进行大范围的讨论,用各种形式表示对事件的关切和基本态度,这些行为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此期间,危机事件的发展状况以及不断被披露出来的幕后消息很容易刺激到公众的敏感神经,挑起话题。一种观点的引出会以级数形式演化成更多观点,这些观点相互纠缠,形成次生舆情,使舆情动荡性延伸。

(四)消退期。随着时间推进,危机事件逐步得到解决,官方的权威信息充分披露,事件真相和后续发展态势逐渐明朗,谣言被清理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舆情的生命指征也随之发生变化,衰减成为典型特征。此时公众注意力易被其他热点事件吸引,对事件的关注度降低,围绕事件的话题讨论也日渐稀少,整个舆情慢慢回落。需要注意的是,舆情的消解并不代表消失,如果危机事件出现新的发展或有新的信息被披露,甚至有类似事件突然发生,都会对舆情产生刺激,使舆情发生反弹。

三、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

(一)做好风险预警,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进行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原则是“防患于未然”,治理者的核心需求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就可以全面掌握舆情,尽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并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走向、规模进行初步判断。及时的预警可以给治理者提供更长的反应时间和准备空间,以便能够更好地制定舆情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舆情危机的破坏作用。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规范的监测运行程序。这需要借助网络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网络舆情中有代表性的网民观点、意见领袖的相关发言、热点事件中的热门评论以及围绕事件的网民自组织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与甄别,划分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2]。

(二)及时信息公开,建构政府舆情回应路径。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治理中,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手段。舆情偏差的纠正、事件真相的澄清都必须仰赖于真实可信的权威信息,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尤其如此。广开渠道,及时公开权威信息,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做好信息对冲,有利于稳定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辅助公共危机事件的妥善处置。要注重信息供给,提升政府网络话语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政府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失去了传统优势,因此在危机事件的舆情治理过程中,政府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抓住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与规律,不仅要提升信息供给数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要提升信息供给的质量,不断增强政府信息供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多元主体参与,构建舆情协同治理格局。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凸显,是导致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网络舆情多发、频发的一大重要背景。因此,危机事件的治理与相关舆情的处理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各司其职,借助协同治理的形式共同发力,共同参与[3]。在海量信息时代,公共危机的网络舆情系统,不应再单纯由政府部门主导,而应当构建起政府部门、媒体、学校、企业、网民等广泛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格局。在这一大格局中,各个主体之间要在危机舆情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和行动协同,这一方面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对网络舆情的参与行为加以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以道德、伦理的内化力量涵养全社会的网络素养,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以此来推动、强化这种协同效应。各个舆情参与主体既是网络舆情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同时也是治理效能的贡献者,要在这一大格局下充分调动各个主体参与舆情信息治理的积极性。

(四)强化信息管理,加快推进舆情治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关网络事件的负面舆情构成非常复杂,有一般网民的批评性言论,也有一些人的蓄意造谣、传谣,甚至其中还存在着国外势力渗透、恶意煽动等意识形态斗争的身影。因此,对负面的网络舆情要进行及时干预和遏制,对各类不法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是进行网络舆情规制的重要手段。如果任由这些虚假信息不断扩散和蔓延,网络舆情治理的目的就无法达成。近年来,我们对网络立法的工作愈加重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认知深入人心,但是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适用范围狭窄,条文模糊,甚至存在法律空白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制定进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进行广泛多样的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升网民法律意识,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进行网络公共参与的理性化水平;最后,逐步完善网络舆情治理办法,规范社会组织及各类网络媒体对网络热点舆情的信息和自主处理,杜绝不实报道与信息炒作,维系良好的舆论生态,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辅助危机事件的解决。

四、结语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机会与风险并存。而网络的迅速普及和规模的急速扩张,大大提升了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力和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使危机下网络舆情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立足于实际探索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全新路径,是提升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内在要求。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情面前,各方应在预警体制、回应机制、参与机制和法律保障几个方面多管齐下,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有效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舆情治理能力,助力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8-30.

[2]房正宏,程晋刚.网络舆情事件的价值取向及决策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36-42.

[3]刘伟.论转型时期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6(03):93-101.

作者:墨玉 单位:济南市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