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占比达99.3%;从年龄结构来看,网民10~19岁年龄段的高达19.3%。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提供了可能,民众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发出声音、表达意见、表明态度,甚至发泄愤懑,网络舆论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当前开展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对维护校园网络和谐及校园稳定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内涵解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舆情越来越呈现出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且在体量与内容上不断扩充,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网络舆情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数据的集合。网络舆情的引发就其本质而言是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社会的再现,这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根本原因。网络舆情的客体与传统舆情客体相似,都是人们感兴趣或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小学校网络舆情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现实矛盾冲突的网络重现,带有明显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一)舆情主体“易共情”。中小学校网络舆论的主体,主要对象为中小学生,中学生占大多数。目前的学生主要为00后、10后,他们思想自由前卫,视野见识宽广,乐于表达见解,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特征,但同时面对学习或者情感出现的问题承受力又普遍较弱。因此,同学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会对某一体验产生相似的看法和感受,并于社交媒体,最为常见的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抖音、快手等。舆情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小情绪”通过社交平台展示出来,因具有“共情”特质,信息得到迅速传播,演变成群体意见,进而引发舆情危机。

(二)舆情客体“易燃炸”。作为舆情客体的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该阶段的孩子很容易情绪化,易冲动易怒。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其“触点”更多,“燃点”更低。中小学生不仅关注校园内发生的事件,同样也关注校园外的时事。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看客心态,而是通过互联网表达价值观点,这也增加了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三)舆情载体“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广泛应用并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媒介,自媒体平台凭借自身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表达自我、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诉求,受到学生青睐。尤其是受2020年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线上教育迅猛发展,中小学生“名正言顺”地拥有了智能手机,可以更深度地参与到网络世界中,进而增加了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

二、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

把握好负面网络舆情就可以转危为机,科学分析对待网络舆情,审视校园和师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学校相关方面的建设,对学校是利大于弊的,但目前中小学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存在以下难点:

(一)网络舆情引导重视程度不高。中小学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权益诉求的具体体现,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倾诉现实中不敢表达的诉求。这是一条良性的“学校-学生”沟通渠道,学校要正视这是学生参与、监督学校工作的一种方式,不是“小屁孩”的胡闹。若一味地“堵”或者“删”,惧怕网络舆情,只会使“小吐槽”被网络无限放大,酿成大的舆情事件,得不偿失。

(二)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建构不全大部分学校尚未建立完整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导致网络舆情监控失灵。首先,大部分中小学校未设置新闻发言人。当网络舆情发生时,由于学校没有新闻发言人,不少学校便会陷入“知情人不敢也不会应对”“应对者不知情”的窘境。其次,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专业的网络舆情人员和专门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中小学校的人员构成都是“学科教学”出身的教师,新闻传播等领域人才欠缺,而相应岗位也是“兼职”工作,既无法做传播情况分析,更谈不上趋势研判,简单粗暴的“删”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负面信息的传播和发展,以及次生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三)网络舆情素养培育有待提升。部分中小学校管理者和舆情管理一线人员,内心深处都惧怕舆情危机,其根源在于本领恐慌。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大数据自媒体舆论环境,以及公众舆论表达的最新特征,学校管理者和舆情负责人员在舆情素养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增强面对突发重大舆情危机的主动性与实战能力。

三、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产生,给予了社会公众参与公众事务更广泛的渠道,舆情的样态也随之发生了新转变。越来越多原本“悄无声息”的舆情被放大,这也彻底改变了大众传播阶段的管理格局。基于此,依托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小学校网络舆情的发现力和引导力,掌握话语主动权,切实提升中小学校网络舆情应对实效。

(一)精准分析,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随着我国大数据战略的逐步实施与深化,大数据已经成为政府部门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助力,关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言论是把握舆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舆情研判中,要特别重视“萌芽”阶段的网络舆情,尽管这些声音起初很微弱很分散,但因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很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一旦得到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关注和转载,这些“萌芽”就会迅速膨胀、发酵,进而演化为力量强大的网络舆论。因此,对于触及社会痛点的舆情要在其“萌芽”阶段就给予关注和引导,及时发现预警信号。

(二)科学应对,坚持网络舆情处置高效原则。大数据时代,现实社会的行为与网络社会的行为渐趋一致,相互影响。网络舆情作为一面镜子,可以聚焦民意、折射思潮、反映现实,通过舆情分析,实现社会的全面协同治理,中小学校网络舆情恰恰是社会治理的缩影。首先要态度至上。以温和、坦诚的态度引起网络社会的共鸣,坚持对公众真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其次要迅速回应。在最短时间内发出第一声音,主导话语权,以准确迅捷的回应引导网络舆论动向。再次要明确取舍。在大数据舆情管理中,需要果断划分责任,明确取舍,以获得主流舆论的谅解或同情,从而减少涉事单位整体形象的影响,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最后是舆情博弈。以事实和真理为武器,紧扣核心话题,有策略地进行舆论信息攻防和交锋。

(三)加强沟通,携手提升网络舆情处理水平。第一,校内部门要协调联动。设置中小学校专职新闻发言人,完善学校舆情应对流程规则;成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妥善科学处置网络舆情,确保网络舆情不扩大、不发酵。第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应及时向地方政府、公安机关、教育主管部门等报告事件情况,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从政府相关部门掌握舆情信息动态,以便舆情研判,并寻求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做好相应决策部署,进行舆情科学引导,避免舆情进一步恶化。第三,学生网络舆情发生后,学校要主动联系主流媒体,将掌握的事件真相和相关信息反馈给媒体,通过媒体资源向社会大众公布调查结果、学校态度和整改措施,及时回应网络舆情中的各种质疑和关切,传达准确真实的信息,第一时间抢占舆情宣传高地,引导舆论向正向发展,从而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作者:王光雨 胡越 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