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问题与策略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问题与策略

[摘要]本文剖析了现今高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上引导与管理的不足,依此提出了高校可以采用的“预防-治病-康复”三策略,对于高校改善管理方式和提升处理网络舆情能力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问题与策略

1高校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1.1相关理论课程不全面

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1]。但由于课业繁重,学生们处在技能和知识的大爆炸时期,导致与公共突发事件和处理相关的课程边缘化,甚至缺失。当遇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盛行之时,大部分学生只能先“站队”然后发言抨击相左意见来“自卫”。仅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梳理逻辑,并在大局不明之前,不妄下定论引导众人,引发网络争斗甚至网络暴力。这侧面说明了相关的理论课程设置不全面,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刻。

1.2缺乏职能明确的管理人员

由于实践经验的缺失而出现制定措施与管理机制的漏洞,方案不具备真正施行的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者身份模糊[2]。到底该由谁来主管解决问题?高校一般采取“谁的问题谁负责”的方式:涉及到高校名誉时则是由宣传部门紧急处理;涉及到本校学生问题时则是由其对应辅导员“紧急问责”,问题轻微则可能无人问津;事态严重则由高层级领导亲自出面解决。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和职能安排,问题就会像击鼓传花,传到谁手里,就由谁解决。当出现多个主体共同解决问题时,则会出现分工不清、推诿的问题[2]。

1.3信息交流不通畅,管理出现漏洞与无意义重复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部门与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能存在公共区域,导致在突发事件的管理上存在冲突。行政部门在行使管理权力时,势必需要依赖高校内部进行间接管理,这就导致了信息传达的路径上存在一个或多个“中转站”,导致信息传递不完全、不准确甚至错误。而这些“中转站”如何能够发挥作用,解决属地与权属管理原则之间的矛盾[3]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策略

2.1预防:重视价值观教育与提升鉴别能力

学校教育不仅要在自然科学等方面传道解惑,也要在树立正确观念上下功夫。在处理各种网络信息,包括创造和信息再生产,正确地筛选、支持和反对庞杂的媒体信息是重要的媒介素养[2],也是高校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保持理智与成熟的利器。适当地通过各种方式传递擅于辨别是非的素质教育,如问卷调查、学生讲座、心理教育、网络科普等,不断地让学生掌握甄辨良恶的能力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网络愤青。

2.2治病:设立专门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垂直管理

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临时分配任务紧急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不能达到良性引导和管理高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目的,反而不当处理使得舆情更盛。设立专门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来明确“管理者身份”,在莫衷一是的网络环境中,率先把控舆论风向标,是引导者或者说是意见领袖的角色。一是在未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大多数情况下,该处理小组身负危机预警职能和理论教育工作。紧跟网络新潮流,掌握、回收高校在各大平台的官方话语权,防止个人或团体私自代表学校发言。同时提高相关话题敏感性,将可能有害信息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全面设立预警机制包括关注度、敏感度、危害性和可能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预测和及时调整。日常工作还应包括学生媒体素质教育任务,不治已病治未病。二是在已经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该小组则在危机预警工作到位的基础上,成为明确的舆论风向标把控者。发挥各大平台官方号已经积累的关注度,及时将最准确、真实而有效的信息扩布,阻止网络舆情发展失控。同时,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应当对全体师生拥有直接管理权力和途径,避免“中转站”在传递信息时的损耗。如全体师生同时收到由“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统一发出的邮件公告,并以个人为单位直接回报知悉情况。避免层层统计造成的数据误差。且所有师生只相信、只承认官方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公告,对于其他途径中莫须有的“小道消息”一概持有怀疑态度,不信谣不传谣。官方控制力大大加强,效率明显提高。

2.3康复:事件根源追踪、损失估计和弥补

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即将平息之时,处理小组应当趁热打铁迅速追踪事件发生根源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的“异变”,并迅速利用高校-司法-媒体三者之间的紧密配合,妥善解决根源问题,安抚和补偿相关受害者,尽最大可能恢复校园学习、生活和正常工作秩序。估计高校尤其是名誉方面的损失和制定补救措施,减小突发事件的“余震”对高校的负面影响。而最后,亦要将全部过程整理成案例供给全校师生学习、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引导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旭.新媒体技术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J].江苏高教,2020(01):102-106.

[2]徐一宁.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3):6-7.

[3]黄莺.“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学生的管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03):1-5.

作者:吴心灵 靳媛 包伟浩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