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数字媒体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计算机数字媒体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摘要:该文针对计算机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内容包括传播方式分众化、信息呈现主动化、传播过程互动化、传播范围全球化等,结合实现虚拟现实化创作、完成混合现实性表达、加强立体化设计、丰富视觉传达方式、设计空间与创意多样化等内容,通过研究设计符号应用、动态文字应用、三维模型应用、设计元素应用、空间数据应用等要点内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平面设计内容的丰富度,提高计算机数值媒体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平面设计;计算机数字媒体;传播过程;虚拟现实技术

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计算机数字媒体设计相较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有许多优点。在现代计算机数字媒体与平面设计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新媒体网络技术、虚拟VR技术、计算机图片视频处理等现达手段,将平面设计与计算机数字媒体设计完美结合,展现平面设计的魅力和现代计算机数字媒体设计的优点和发展进度。

1计算机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

1.1传播方式分众化。在互联网体系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人们每天可以接收到的信息种类、信息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受众在对信息进行接收时也会选择性进行信息接收,筛选自己喜爱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吸收。而计算机数字媒体依托于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结果,将受众划分为若干市场,定向投放数据信息,从而确保信息投放结果的准确性,满足分众化应用要求。

1.2信息呈现主动化。在传统媒体盛行的背景下,人们接收信息的状态比较被动,除了纸媒、电视媒体、电台等渠道所传输的信息外,从其他渠道获取消息的难度较大。在新时代背景下,用户可以结合自身喜好,有选择地进行信息获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从而导致信息内容接收方式的优化,提高了信息内容应用的可靠性。

1.3传播过程互动化。在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其内容具备了较强地互动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数字媒体的有效传播奠定了基础。而且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具备了较强的双向互动性,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运输过程中存在单向运输的弊端,从而将受众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进行拉近,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细节内容,提高传播过程中各类内容的使用价值。

1.4传播范围全球化。以传统媒体中的地方台为例,该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主要以地方信息为主,其辐射范围多集中在某个地区,其他地区的信息很难对其进行接收,这样限制了数据传播过程中的覆盖范围。计算机数字媒体的出现,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进行传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获取所需要的对应消息,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内获取速度,提升了信息内容的应用效果。

2计算机数字媒体在平面设计中使用到的核心技术

2.1实现虚拟现实化创作。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该技术的使用帮助人们对新的现实世界进行了认知,并且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也会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应用暗示,这样也让人们处于现实生活当中,将多种感觉汇总在一起,增加了人们感觉的多样性。例如,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升华处理,从而得到放在外界用于展示的广告牌。有时在对服装广告等内容进行设计时,也会借助到不同类型的人物模型,这样可以模拟人员进行衣服穿搭展示,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顾客的购买几率。另外,在虚拟化的平面设计中也可以选择更加直观的表达方式,对于束缚性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动态化与真实性特征,并且在应用中也可以优化应用意识,从而提升了平面设计内容的应用效果。

2.2完成混合现实性表达。在该环节的应用中所使用到的主要技术为混合现实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便是借助精细的计算模式,对于摄像机的应用角度进行调整,并且在应用期间也会对图像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再次处理,使其在应用期间也可以和观众完成有效互动,提高了信息交互结果。例如,针对手表展开平面设计时,也需要提前设置好相应的应用程序,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试戴”,用户只需要将手腕处对准手机摄像头,摄像头在捕捉到相关参数信息后,会在显示屏位置出呈现出,从而帮助用户进行选择。该技术在应用中也可以和平面设计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于平面设计的应用效果进行客观体现,同时还增加了设计内容的趣味性,这也改变了传统的应用方式,提升了设计内容的吸引力。

2.3加强立体化设计。在最初的平面设计中,所选择的应用方式主要以喷绘和印刷的方式为主,多数情况下,所有的设计内容依然处于二维化的状态。在计算机数字媒体出现之后,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可靠地创作设计,同时也可以让平面设计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化,使其开始沿着三维化方向发展。例如,设计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借助三维设计软件来完成三维模型的搭建,随后利用Pho⁃toshop、AdobePremiere软件、AdobeAfterEffects软件对其进行渲染处理,从容丰富设计内容,使其能够变得更加立体。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作品的层次感进行了增强,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拉近,提高了观众对于作品的共鸣感,提高其吸引力。

2.4丰富视觉传达方式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中,广告传播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媒体向受众进行单方向传递,而民众则属于被动接收的一方。在此模式下,其表现形式也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影响到视觉传递效果。而计算机数字媒体在应用中,会依托于多媒体来对平面设计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并且在处理过程中,设计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变得多元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内容的渗透性。同时也需要在网络中做好相应的一元化处理,加快系统应用的处理速度,同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双向的应用信息,提高系统应用过程的原装价值,提升系统应用内容的层次性。

2.5设计空间与创意多样化。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外,在实际应用处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空间发展的应用需求,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对创意内容进行更好地呈现,不需要多度考虑应用媒介方面所形成的制约条件,并且在计算机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对于设计内容展开修改时,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综合成本较低,设置成本会降低到零的状态。并且在应用期间,也需要对材料的应用成本进行合理计算,而且在计算过程中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提升技术应用时的具体价值[1]。

3计算机数字媒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设计符号应用。在平面设计的应用过程中,设计符号属于数字媒体中基础的应用内容,同时该内容也是构成平面设计内容的基础条件。在具体地应用过程中,会采用点线面三者之前的应用关系来对现有的符号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使内容变得更加具备应用价值。例如,在所有的图形当中,三角形具备了非常强的稳定性,而三角形的符号在平面设计中,会增添设计内容的稳定性,营造出一种稳定踏实的感觉。而在结构设计中,菱形则属于最不稳定的一种状态,在使用中也会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增添设计内容带来的多元化感觉,基于此来对符号内容进行优化设计,这对于设计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2]。

3.2动态文字应用。在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广泛推行。并且平面设计内容也从二维化开始向着三维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动态文字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根据人们阅读方式的调整,在编排方式上也对其进行了调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技术的综合发展趋势。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文字编排的相关工作,采用动态化的文字来搭建文字景观,而且在应用中也可以选择制作混合图形的方式来对网络艺术特征显示,这样制作出的平面设计内容,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对于提高作品内容实质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3]。

3.3三维模型应用。在对计算机媒体技术进行综合应用时,需要依托于媒体自身的应用特征,从已有的图形中进行有效数据信息的提取,同时借助多元化素材内容来建立三维模型,借助该模型来映射相关参数内容,此类模型在完成建立之后,在场景组织中的应用复杂度较低,并且整个应用过程的简单性较强。在面对一些复杂程度较高的待建立模型,所需要的计算机配置要求较高,这样才可以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更加直观的提现。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设计师对于多类型计算机软件进行综合应用,这也需要基于现阶段情况对其展开可靠的应用设计,并且在不影响细节的情况下展开设计,从而提高设计结果的实用价值[4]。

3.4设计元素应用。在对平面内容展开应用设计时,也需要对抽象元素内容展开综合性考量,确保所使用设计元素的可靠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会采用非常灵活的数据信息来完成应用,这也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相应成本的支出,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工作的应用效率。而且数字媒体在试用阶段也可以对具体的应用内容进行细化处理,并且也采用了更加可靠的分析方式,提高了平面设计效果[5]。

3.5空间数据应用。虽然平面设计中的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表达三维空间的能力,给人以深刻的体验,但是建立一个数据库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工作技术性,其他除其他外,应据此拟定模型,例如什么是1:1位置关系这种问题要及时搞清楚。绘制设计应在单元的所有细节中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建立模型,并在准备后保存,因为平面设计的素材等等非常的繁多,这就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素材或者设计数据库。还需要平面设计师收集实际光线的信息,分析其照明、色温、辐射范围和墙壁照明,然后构建一个光栅并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只有通过创建这些基本数据库,设计师可以在未来的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调用这些素材,以实现高效的渲染或三维模拟设计,这会为平面设计的方向和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转向,促进[6]。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计算机数字媒体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基于计算机数字媒体可以营造出多维的人机交互空间,同时可以满足人和机械之间顺利完成信息交流的要求,从而提升了平面设计内容的直观性,这也为计算机数字媒体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琳钦 查玮玮 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