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自身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付诸实践,实现自身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互联网+”与创新创业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我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委在2016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互联网+”被列入当年十大新词和流行语。其内涵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搭建互联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的全新业态。创新创业由创新和创业两部分构成,创新能力是指在现有思维模式下,创造出有别于常规的事物、思维或是见解的能力。创业则是指在此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新业态,并创造出一定的价值。

(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下涌现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就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远远多于创业教育。对于这种现象,一部分学者呼吁应该培养学生使其角色由求职者向创业者转变。在未来,同时兼顾创新、创业教育两方面的特点才是双创教育发展的核心。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关键点,最能体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促进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达成。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第一,认知存在偏差。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在近些年刚刚兴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教育重点往往集中于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方面,且并未设置专门的课程。同时学生本身对双创能力也存在一定误解,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为了比赛而比赛”的现象。第二,环境氛围不活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想要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良好的联动,必须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重视,侧重点依旧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因此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也相对不足。同时,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十分单一,缺乏主题性建设,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以上原因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活动缺乏拓展性,针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也十分不到位。第三,实践环节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然需要经过实践活动的洗礼,而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培养却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育活动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育,缺乏实践活动。虽然有一部分高校针对性地建造了实践基地等,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其利用率始终处于极低的层次。

三、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全新的经济模式下,传统的就业标准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影响很快就会延伸到教育领域。因此,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双创”发展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意在引导教育机构和社会各行业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近些年,我国形成了一股创业的热潮,但是取得成功的比例却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深层原因就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实践的平台。目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参赛类别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涉及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社会服务等方面。同时,参加大赛的高校和大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仅2019年6月13日在浙江启幕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已经汇集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和学生数接近前四届大赛的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的创新型项目。除此之外,大赛的赞助企业也越来越多,为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从前几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情况来看,其奖项的涉及面正在不断拓展,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努力方向中关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内容越来越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贴合度也在不断提升,由此可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不限于大学生、高等教育领域,开始逐渐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尽快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推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而大赛正好为院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在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夺冠,其创作团队研发的产品采用了三维成像技术,同时也涉及了大数据技术。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方向,即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找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目标方向。

(三)“互联网+”背景下推动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措施

在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根据课标、课时进行课程进度的安排,这种方式会使教学内容始终落后于时展,因为教材编制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淘汰的速度很快,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会持续降低。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迎来了契机。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在日常教育中,要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大赛观念,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加大创新创业大赛教育的投入,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加大师资力量和资金,创建良好的大赛环境,形成丰富的创新活动。其次,强化团队建设。借助“互联网+”具有的优势,基于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使成员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协调合作,共同取得理想的成绩。目前,我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虽然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相较于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仍然“力有未逮”,参赛高校在类型、层次、地域等方面均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对此,高校必须发挥大赛的载体效能,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再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及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拓宽渠道、优化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及良好的环境条件。此外,还应构建“互联网+教”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打破传统教师教学课程的“小资源”观念,重构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体系,将多学科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一些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共享,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风险控制、物联网概论、创业管理等,从而为其他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同时,还要增加视频、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实现以“网”促教,这样也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促进高校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改革。最后,打造“互联网+”学习平台。为了配合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开展,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信息。让学生在平台上开展实训活动,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互联网+学”模式下,各高校应该集中力量打造覆盖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互动平台,实现学校资源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构建混合学习方法体系。如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打造在线企业问询平台,为学生解答一些创新创业构思和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校园Wi-Fi网络覆盖实现移动化学习。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打造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模式,依托合作项目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和参赛平台。总之,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过渡期内,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正在改变,各高等院校必须尽快顺应时展,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课程体系。针对计算机专业,可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导向,从观念、课程、师资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飞军.“互联网+”双创教育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7(14):51-55.

作者:何杰文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