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摘要】我国开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中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愈来愈紧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使之能顺应“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便是重中之重了。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也而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模式作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2015年我国开始引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宣告“互联网+”时代到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深刻改变着学校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作为一个合格中职生必备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要求中职学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学习该课程,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因此,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充分适应当前“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应该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不断的追求。

一、“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优势

1.“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的应运而生,会促使我们重建中职课堂的教学生态,带来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促使我们的让中职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也促使我们对中职课堂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特点形成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服务。

2.《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教学中的工具学科,学好这门课,可以为将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服务。让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素养的。

3.“互联网+”提供的网络学习平台、微课、MOOC、翻转课堂、微视频、项目学习、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和形式,教师要学会综合利用这些手段和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实现课前自学,师生交流等,教师可以实现作业布置,效果测试,学习质量分析等,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帮助,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了更多的支撑。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非常适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作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中职教师,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两者相集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对“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进行教学策略研究。

二、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策略

运用“互联网+”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分为教前、教中、教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阶段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结合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将每个阶段的各个任务进行梯度设计,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次教学,再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体验、项目引领(明确、分析、实施任务)实践体验、检测反馈交流体验、拓展探究升华体验、课后反思教学相长等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教学前,让学生登录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在线自学教师在平台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微课等并完成自学效果的检验。把自学不能解决问题带入课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问题带入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自我探究、小组合作,并参与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各个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最后生成教学作品进行反馈交流。课堂教学后,让学生通过对课中作品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完善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中与教师、同学互相讨论再提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后拓展任务的训练进一步拓展探究。

2.1教前教学策略

教前,教师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根据教学三维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重新组织教学中知识点,将理论知识、概念部分的内容制作成文字资料、操作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以及自我检测试题等相应的学习资源,完成课堂教学前预习任务的准备,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并上传到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学生在家里或学校用电脑或手机,通过互联网登录到网络空间学习平台查看教师的学习资料和任务,自主预习和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平台中的课程聊天群组,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的统计功能,掌握学生教前自主学习的进度、完成情况、自主检测效果。总结归纳学生教前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进行辅导,共性问题对全体,个性问题对个人,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

2.2教中教学策略

教学中,利用教前的自主学习,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但肯定存在一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应知应会,设置相应试题,形成测试任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测试。根据网络测试的质量分析,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再学习进行指导,采用任务驱动,实践体验,引领学生完成相应任务,任务的设计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易到难形成梯度。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体验——项目引领(明确、分析、实施任务)、实践体验——检测反馈、交流体验——拓展探究、升华体验——课后反思、教学相长等一系列教学流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高效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所有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有强烈的获得感。在教学中,每一项学习任务尽量让学生去自主完成,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既可以采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也可以网络学习平台,微课等“互联网+”教学资源。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将完成的作品上传网络教学平台,让所有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交流,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品中的存在问题,形成共识。利用“互联网+”的交流评价更加的专业和开放,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2.3教后教学策略

教学后的学习,是一个让学生再学习,再提升的过程。教师依据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设置不同的拓展探究任务,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当堂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巩固学习,对学习能力强学生可进行提升学习,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随时交流讨论,不断提升与完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后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存在没有充分实现的教学设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利用课后时间,对教材和学情再研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再优化,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处于“互联网+”的教学生态下,学生,可通过“互联网+”与课程的结合而实现快乐学习;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与课程的结合而实现高效教学。通过“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可以便捷,轻松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提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靳军,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刘健,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N]江苏教育报,2013.12

作者:陈卫涛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