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让学生快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及实用性进行改革实践,并采用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平台,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基础;针对性

一、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新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程度参差不齐。目前,中学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入学新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高中的师资、重视程度、硬件设备不同,加上学生家庭条件不同,从而导致新生入校后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给教学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教学改革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直以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从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都在不断适应新的要求,但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是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明显;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则效果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校每年有近4000名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2018年学生参加CCT考试,考试未通过人员达到1400多人,学生虽然通过学习但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仍然很低;当前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开展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提升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发挥新媒体、互联网在在线教育和考试中的作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近几年学生学习情况及考核成绩的研究,结合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针对性、前瞻性,制定符合当前学生学习的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选择有效的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线下教师辅导、课后作业、模拟练习、考试评测、考务管理、题库管理为一体的学习平台。(1)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修订课程标准。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以Windows基本操作和常见故障处理、办公软件使用、基本网络故障处理、常见多媒体的处理应用能力;了解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掌握新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相关专业,本课程设置48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24学时,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开设32课时网络学习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如表1:常规教学内容增加对新技术、新应用的介绍,网络素养主要增加对互联网的认识和网络道德的教育、互联网法律素养、互联网道德素养、互联网与心理,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本课程设置48学时,理论23学时、实践23学时、测试2学时,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开设34课时网络学习内容并设置一定的选学内容。选学教学内容有:新技术、新应用的介绍、网络素养培养、多媒体基础知识、网页设计基础及应用、数据库基本操作。(2)完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使用Istudy学习平台,根据教学内容,设定word处理、excel处理、Powerpoint处理、Windows操作等练习科目,每项内容根据难易程度设定10个练习项目,并设定10套综合练习题目;理论教学完成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开展实践练习,完成项目,系统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自动记录学习情况和批阅成绩。(3)调整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根据教学要求,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组成;过程考核主要为课堂考勤、课堂作业(Istudy学习平台各项试验)组成。能力考核主要是能综合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等实际应用。学生成绩的评定可以由考勤10%+课堂项目作业40%+网络练习、学习10%+期末考试40%。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课程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发生不断的变化,如何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发挥教师、学生、新媒体、新技术和学习平台的综合作用,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小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07).

[2]彭红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J]信息与电脑(理论),2017(09).

作者:卢国强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