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策略

摘要:计算机从出现到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高科技手段的出现,对于计算机使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教育也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策略研究与更新,健全从低端的入门教育到高端技术学习的教学系统,进而整体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策略

0引言

计算机带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刺激计算机的进步,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又将计算机的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社会、企业、个人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对计算机使用者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培养方案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1-3]。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课程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个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创新点。

1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各行各业的战略决策均需要依赖于历史发展数据来制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各行业的需求,因此IT人员研发出了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而且需要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拥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力来适应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4-5]。计算机应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并合理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程序研发,最终将其工作成果传达给社会、企业的计算机从业者。这就要求该课程的设置囊括全面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操作以及安排一些实践等。人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增加数据挖掘、云计算、虚拟化等前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占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计算机人才。

2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应用水平低下

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过分看重教授理论知识,轻视学生实践,不注重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通常设置在大一至大三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及操作,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操作课为辅的模式开展,且操作课课时安排的极少,多数在周末或晚上等零碎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标准。网络应用遍及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同时网络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也为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带来挑战。例如网络为企业决策提供大量的数据做参考,但却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以期获得更多的数据及其他信息。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因其无法与网络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出现滞后,与社会的需求逐渐脱节。如高校开设的C++、Java等课程,由于授课时间以及学生实际练习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依然是“门外汉”。在就业时,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相关的再培训。

2.2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而教师则长时间从事在校教育,不能及时掌握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而无法准确把握某些新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导致课程教学与社会发展脱节。目前,部分高校提倡创新办校,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开设新专业,以求得到更多的生源,促进学校发展。但学校又未及时补充相关的师资队伍,只是让原来的教师学习新开设的专业知识,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现象。例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尝试创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端计算机技术专业,但社会上真正掌握这些先进IT技术的人仍在不断进行科研,高校原有的师资队伍不足以承担相关的教学内容,只能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无法真正入门。

2.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过分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部分枯燥乏味,理解记忆都很麻烦,或者太过于重视操作部分的简单内容,例如很多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入门教育以建立Word版的自我介绍开始,且持续很长的时间,这都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是因为兴趣才选择的计算机专业,因此在后期的学习上并不努力主动吸取知识,从而导致许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低下。

3基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点

3.1提升教学内容的应用水平

首先,优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结构,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时间,延长操作课课时,增加操作课在期末考试的占比,从而提高学生对操作课的重视程度。其次,教育部及校方应加大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投资力度,以社会发展趋势为指向标,完善学校实验室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加强其与社会企业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营造更多的机会,通过实现分散式、专业性程度高的专业实习,提升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实习效率。其次,缩短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时间,即减少枯燥无味理论知识的记忆内容以及基础性的操作课程教学的时间,例如office操作系统的教学时间。最后,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在基础知识系统构建完善之后,进行专业细分以保证教师的教学精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开始时进行规模招生和共同培养,之后进行两次专业细分,进而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配合程度,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2加强师资团队的创新建设

高校应不断加强师资团队的创新建设,不断丰富师资团队所掌握的计算机理论、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社会发展趋势联系的知识储备量。首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引进相关行业的高科技人才作为师资团队的储备,或者对师资团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其次,直接面向学生,通过开展专业讲座、研讨会等增加学校内部的专业性学习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例如,与华为等技术大牛公司建立合作基地,高校为华为输入计算机人才,聘请华为的技术型人才定期为教师、学生开展讲座等,华为等技术型公司也可以与学校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共享劳动成果。最后,完善师资团队的奖罚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的不断创新,增加职称评述的审核要求以及奖励机制,调动师资团队搞科研的积极性,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增强计算机应用课程师资团队的创新意识。

3.3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在学生入学后,向学生准确传达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大致内容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大致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转专业的标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将投资最大化地用在对于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其次,减少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枯燥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时间占比,通过设置类似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比赛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面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存在的惰性思维,注重思想建设、职业规划等课程的授课方式,将其穿插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从思想根源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4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数据的发展,而数据的发展则紧紧依托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新,并且不仅仅是计算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更是计算机人才本身的发展。因此需要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相关专业的院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增加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性,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波.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255.

[2]王鑫.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124.

[3]张建生.试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J].才智,2016(33):44.

[4]石磊.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2):102-103.

[5]万雅莹.信息素养视角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51-53.

作者:于桂芹 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