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网络类课程教学对策探讨

中职计算机网络类课程教学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以“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课程为例,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网络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方法,以此来推动中职学校的网络类课程教学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网络类课程;教学策略;中职

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层次较差、认知水平偏低,不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下列三方面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的教师,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由于这些教师缺少企业经历和社会实践,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或缺少实验和实训环节,从而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的不匹配。

1.2教学资源不配套

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周期比较长,网络类课程的教材都相对滞后,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前瞻性。同时,由于网络设备的耗资较大并更新换代较快,学校难以及时补充更新。再加上教师缺乏与行业人员的沟通交流,相关的实验软件也很难跟上企业步伐。

1.3评价机制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网络类课程的评价机制都是以期末的理论考试为依据,既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又无法动态地评估出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空间,也不能体现企业的岗位特点、用人标准和企业要求,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第一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证书制度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试点内容,该方案不仅仅要求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1+X里面的1),还鼓励学生取得其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里面的X)。因此,本文以中职学校网络类课程中的“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这门课为例,以网络系统与运维职业证书为切入点,以学生培养目标、技能需求等方面为抓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分析提高网络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方法。

2教学内容

2.1明确课程目标

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要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等级对应的岗位和能力要求,从学生特点和师资能力等方面考虑,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证书等级。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如图1所示。

2.2构建课程体系

在行业标准、岗位需求、核心能力、专业基础等指导思想下,开发出适用于中职院校学生特点,符合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适应行业发展培养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以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初级)为例。本课程立足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新时代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以企业实际网络应用案例为载体,以企业网络中涉及的网络技术为核心,以“职业岗位—学习领域—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和项目,从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如下表所示。

3教学方法

3.1合理使用实验手段

网络类课程离不开实验环节,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应对网络故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实验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类型。硬件是网络试验台,通常由机柜、路由器、交换机组成,但需要学校一定的资金投入。软件是多种网络模拟器、仿真平台和抓包软件,优点是实验环境要求低、图形化界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合理的情况下,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方法,利用仿真模拟类软件和抓包软件,如:PacketTracer(思科网络模拟器)、eNSP(华为网络仿真平台)、Wireshark(网络抓包工具)等,降低网络实验的成本,节省实验课时。

3.2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法,更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任课教师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项目,以教学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作竞争、语言表达、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断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为六个步骤:引入新课(教师提出新的任务项目,协助学生分组和小组内分工)———制订计划和步骤(学生讨论,制订完成项目的计划和步骤)———资料收集(学生通过不同媒体搜集和学习资料)———项目实施(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完成项目)———项目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归档应用(改进提高后,归档或应用于教学中),具体如图2所示。在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中心,知识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要把课堂时间归还学生,调动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动者。二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管理员,而是协助者。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协助学生小组的组间分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合理搭配各组人员。处理各个小组之间的矛盾,协调组内成员间工作量的相对公平,督促个别学生的懒惰行为等。

3.3注重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学好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课程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会成为网络系统运维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完成系统运维等工作内容,保证系统运行正确、稳定,保证硬件系统运行时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将知识夯实、精技强能,在今后工作中方能不出纰漏,工作成果令用户满意。例如,在机房上课时,要求同学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学会责任担当。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组间竞争时,未经同学允许,不随意拷贝他人的作品成果。工作后,不偷窥和复制同事的开发成果,不能盗取公司的研发产品。在使用仿真模拟软件时,引导学生明白,建设网络强国,不仅仅是靠网络设备、网络技术,还要有软件技术等其他各类信息技术的支撑。同时,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方向发展变化速度很快,教师可以使用网络公开课、网络讲座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方向最新动态,使用短视频类网站上的资源进行教学或讲解,开阔学生眼界。

3.4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不仅仅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个步骤,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简单粗放的评价机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阻碍其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分数评定的评价机制不再适用。教师要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联系企业导师,制定企业标准。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概括为:学生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修改完善———企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在行动导向教学法阶段,学生自发小组分工,组内成员对自己完成的工作量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自我评价。其次,不同小组之间,对彼此的作品/成果,从技术方面给予相互评价,同时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别人的长处。再次,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此模块要分为过程性和结果性两个方面,既要考查学生作品,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长空间,让学生能对自己作品有一个全面认识,对自己渐渐进步有一种成就感。最后,在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修改完毕后,由企业人员给予行业评价。具体如图3所示。

结语

“1+X”证书制度使用理实一体、产教融合、企业组织编写的图书,有效地建立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并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我校于2021年6月首次组织学生参加“1+X”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初级)证书考试时,报名参加考试20人,通过16人,证书通过率80%,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中排名第一,远高于省平均水平(全省去年平均通过率为44%)。当教师将以人为本、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行动导向和实验软件的作用,训练学生熟悉并使用不同的模拟环境,建立健全完整的评价体系(网络类课程教学策略层次图如图4所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专业水平、实践能力、职业精神得到提升。

作者:禄小颖 单位:河北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