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

“新工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传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加强“新工科”建设,以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培养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满足面向市场培养技能人才和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研究学习的双重需要。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部级重点中专、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近20年。近年来,专业招生人数逐渐减少,专业发展陷入困境。这不仅是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开设该专业的众多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笔者通过对开设该专业的本市职业学校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此类学校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窄

当前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日益自动化、智能化,电子产品生产高度自动化、集成化、销售与维修专营化,大多数学校仍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从事音视频设备、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子产品装配和维修工作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窄,就业质量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各县所属的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学生以对口升学为主,各专业只开设了升学考试要求的4门专业课程,其他均为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不仅开设门数少,且在教学时重理论、轻实操,学生实践技能弱。市内的中职学校则普遍开设了PLC、电力拖动等课程,但仍未开设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课程。

(三)专业课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中职学校在编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从学校到学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少,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强。兼职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数量较少,且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也难以聘到。

(四)实验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性较强,专业技能学习高度依赖实验实训设备。由于此类专业近年来招生难,在校生数量普遍较少,学校难以大量投资建设新的实验实训室,实训设备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且新型设备价格较高,工位数较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定位

(一)物联网给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智能化、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涉及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发展,推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处于困境的中职传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定位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应适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出创新,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为培养以物联网产品维修和设备维护为主的技能人才。

(三)培养目标与职业范围

学校将具体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搭建和传感器应用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依据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信息化项目施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应用管理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决定了所培养学生实际具有的素养与技能,是培养目标在实施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

(一)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保障

当前,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有升入高等学校和直接就业两种选择,由此出现了以升学为主和以直接就业为主的两种不同课程模式。以升学为主的学校,只开设对口升学考试科目,专业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以就业为主的学校,文化基础课开设课时数较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性不强。所以,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综合考虑,既要开设足量的文化基础课,又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做到两者兼顾。

(二)宽基础多方向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该专业具有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够胜任多个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的特点。这要求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特别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学习,为学生从事不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设置多个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培养专业特长。

(三)校企合作共建

专业课程的开设应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企业代表的意见,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标准和考核办法,共同选择或编制教材。专业课程教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先由企业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

(四)专业课程模块化

课程体系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也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支撑或补充,共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一个项目或者任务的实施,往往需要连续多节课甚至几天的时间,部分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分段教学更符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四、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学校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开设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保证教学时数。专业课程采取模块化设置,增开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维修电工、物联网等课程,课程教学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并与企业合作开办该专业方向。我们主要将专业课程分为5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电器维修模块、智能控制模块、智能物联模块、电工技术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模块、电器维修模块为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其他3个模块代表三个专业方向,内容相对独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部分(至少1个)或全部专业模块学习。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者:刘华威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财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