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摘要: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探讨了该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工匠精神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了《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制造强国纲领,勾画了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国家战略部署,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发产业变革,加快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转型[1]。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恪尽职业操守,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也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制造业转型,必将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对岗位职业人才的要求,从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消化和响应国家的战略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发展输送更多技艺精湛、敬业勤勉的能工巧匠。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掌握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机器人,具备机械、电气、气动控制、传感器技术等专业技能,同时能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编程、运行维护等任务,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通过课堂教授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各种类型机器人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如:按照项目任务编写机器人程序,规范操作机器人;具有读懂电气原理图与接线图的能力;使用专用工具完成设备的调试、排障以及定期保养。

(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机器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机器人装配与调试以及后期的维护与维修,踏实、耐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尤为重要。工业机器人的调试与维修工作需要精益求精、反复改进,枯燥的设备维修调试更需要设备工程师耐心踏实的钻研精神。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过程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做到彻底掌握工业机器人运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树立职业敬畏精神。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是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所设置的,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了解专业背景,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加深认识专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十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是制造业生产线全面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装备,是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我国生产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关键支撑。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机器人已经涉及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已经广泛运用在制造业生产实践中,是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关键执行装备。如:在汽车行业,焊接机器人运用于焊接汽车底盘、导轨、座椅骨架等;在手机生产领域,视觉机器人运用于触摸屏检测、擦洗、贴膜等一系列流程。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工业机器人操作失误可能对生产过程带来损失,甚至发生危险,从而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学生对专业的敬畏精神。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指出:在中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工匠大师,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推动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3]。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包括了熟练的、精湛的技艺,还包括了认真踏实的职业态度、追求完美极致的职业精神以及对从事职业的责任感与认同感。我国制造业处于稳步上升时期,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靠科技,而科技的使用与运行需要靠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之一,这个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大批的专业技能扎实、专业素养一流、创新思维活跃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工业机器人这些前沿领域不仅要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精湛的技艺,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工作细致严谨、做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内在动力,塑造职业品格、增强竞争力,为适应今后职业岗位打好基础。

四、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建立专业课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高职院校差异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影响着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与培养。构建工业机器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科目,融合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项目,融入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教育机制[4]。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高职学生的学情,修改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大纲,加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多方面延伸。在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环境下,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做好综合性人才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规范、心理素质等精神文化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念,规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内涵。

(二)专业课程教师言传身教,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内容。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授业者,也是学生价值观的传道者。工业机器人专业课主要以实践操作机器人为主,熟练操作机器人是教师扎实业务能力的体现,示范教学是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熟练规范操作机器人的示范,向学生展现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呈现认真、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教师示范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挖掘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内容。比如,在讲解我国制造业发展史时,可以穿插播放《大国工匠》系列专题片,展示我国制造业领域中的能人巧匠追求完美工艺的匠心精神,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能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触动学生[5],并贯穿于工业机器人的专业课教学、专业技能考证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编写工业机器人程序时,最重要的是运动目标点的示教。示教目标点需要反复调试机器人,为了保证机器人能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还需要不断优化机器人工作路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耐心、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利用工匠精神引导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钻研专业技术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实践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三)构建工匠精神多元化培养模式。深度实施产教融合,建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之一。校方可以邀请高业务能力、高素质的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设置,从课堂理论理解向应用实践方面发展,以精准的生产实践标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引导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意识。

五、结语

我国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兼具高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职业竞争力的保障,也是企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与基地,要顺应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与行业的发展,全方位融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建立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师榜样引领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作者:王晓莲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