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单位绩效成本预算管理探究

广播电视单位绩效成本预算管理探究

当下,广播电视单位推进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资金,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从全成本口径出发,根据广播电视业务性质、作业流程以及日常工作需要,将成本分成节目制作成本和播控平台成本,其中,播控平台中包含播出平台、节目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直接成本是制作平台成本,间接成本是播控平台成本,经对两大平台成本测算发现,节目制作平台成本占总成本77%,节目播出平台成本占总成本23%。三种模式

一是所有栏目统一标准管理

根据成本测算的内容,测算出广播电视节目播控平台成本占总成本23%。即每一个栏(节)目立项时除制作机房、演播室、拍摄费、策划费、演出费及人员费用等可直接计量的成本外,还要加上23%的间接成本,设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时,指标值应当为包含间接成本在内的全成本。所有栏(节)目统一管理的优势是标准统一,执行程序简单;劣势在于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不是所有节目都适合用经济效益指标去考核,在很多栏(节)目中,社会效益指标才是首要的。这些栏(节)目在面对统一的经济指标时,可能会完成度较低,让绩效指标成为一纸空谈。

二是按节目制作中心的资源占用率分类管理

在成本测算中,将播控平台费用按照不同要素占比分摊到各中心后,按中心的资源占用率分类管理的预算模式中,在设定经济效益指标时,不再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而是将节目中心作为考核主体,根据资源占有率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考核指标。此种预算管理方式优势在于将各中心作为考核主体,可相对简化考核流程,一个中心一个比例,中心内部可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调控栏(节)目的利润率。劣势在于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的差异过大,实际执行困难,由于属性产生的成本如落地费用、电视剧费用等是否应当核减,如果核减应当按什么比例核减需要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探讨,进而又带来核减之后成本的归属等新问题。

三是按栏目性质分类管理

按栏目性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是将栏(节)目进行公益属性的评定,根据属性强弱调整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通常公益属性越强,社会效益指标越高;反之,则经济效益指标越高。按照公益属性强弱将栏(节)目分类管理的方式,优势在于更加现实合理,纯公益性质的栏(节)目不设经济效益指标,由财政补助资金覆盖经济成本,偏市场化的项目,承担比平均更高的经济指标要求。让公益归公益,市场归市场,市场化的内容生产要向市场要效益。劣势在于栏(节)目性质界定较为困难,公益属性需要更加专业和具体的指标进行评定,偏市场化的经济指标也需要按照层级进行更加具体的分类,因此,执行这种管理方式的前序工作更为繁杂。成本绩效预算管理促提质增效预算管理是一个闭环,从开始到结束,绩效管理、成本核算应当始终贯穿其编制、监督、控制与考核的各个环节。从以上分析来看,任何一种模式均有利有弊,应从节目制作播出的全过程的整体来看,节目制作平台和节目播出平台既相互独立又必须统一。要实现自身健康的循环,必须将“制”与“播”同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绩效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将“制”与“播”两个平台以成本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尤其是让播出成本得以量化考核,即将播出成本按播出时间制定出标准定额成本,和节目的直接成本一起构成完全成本,进而核算出各个节目的利润绩效贡献,纳入绩效工资考核体系,与个人收入挂钩,真正推动绩效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这也是提高资金利用率,把成本绩效预算管理根植融入节目制作与创新领域,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节目制作与创新领域,为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引入更多“活水”,打开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作者:余维杰 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