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电子信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考核指标。要依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和电子信息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指向,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抓好第二课堂教育、组织学科竞赛活动、重视教师工程背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完善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扎实有效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噪声辐射;声压法;声强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社会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是工程教育的大国,依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高校自身教育条件和发展目标,培养出符合国际教育标准、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专业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核心是要确保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1]。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包含以下3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二是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三是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2]。由此,需要学校在教育观念、培养理念、培养过程、考核目标与标准等方面均要作出相应变革。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从有效接受工程教育学生的视角提出的首要核心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作为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检验和衡量标准。按照专业认证的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体现两方面:一是专业建设和实施所设定的考核标准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全体学生适用、全体学生参与;二是工程教育实施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成效要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对优秀学生因材施教,更应当对大多数普通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全体学生都有获得公平而又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权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2坚持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模式。所谓目标导向就是用期待所有学生达成的学习成效,反推所需要培养的基本环节、要素和过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改进纠错机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中,要求被认证专业必须具体阐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一是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4]。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不难发现,坚守目标导向理念,对于高校及时觉察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弥补教育工作的缺失、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坚持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原则秉持动态、开放的教学理念。故此,学校要坚持开门办学,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走访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认真的梳理研判,尔后根据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既包括通过校外循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也包括通过校内和课内循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尽管校外循环、校内循环和课内循环各自改进的侧重点不同,但其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又是十分清晰的。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指向

工程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工程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5]。其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设计、产品制造、项目实验等工程实践环节,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产品、技术服务或解决其他现实工程问题。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来说,这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考核指标。依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结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工程设计能力

工程设计系工程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之所在,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性环节。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对其专业领域一些相对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能提出和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方案,设计方案应不失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在受众中有较高的认可度。

2.2工程实施能力

工程实施系将工程设计方案及理念付诸工程行为的实践活动。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解决信息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施工的技术与生产工艺,以及工程实践中所涉及的仪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操作方法;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做到处置合理、应对得当,确保工程实施进展规范有序。

2.3工程控制能力

工程控制是指对工程实施的有效把控和能动驾驭。优秀的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科学把控工程实施进程,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程项目的整体或局部设计方案,改进工程实施的技术路线,实现工程最佳效益的能力;具有强烈风险防范意识,能有效地评估工程实施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工程实施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2.4试验调试能力

试验和调试往往是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的先声,是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益的重要实现路径。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应能依据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试验、调试和研究,并通过对已获取的电子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结论。

2.5发现问题能力

发现问题是处置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应擅于洞悉已有的信息工程技术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时察知潜在的隐患,并能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手段,处置电子信息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

2.6使用工具能力

仪器装备是应对工程技术问题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应熟知电子信息仪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要领,能够针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选用相关的技术工具,以及软硬件设计与仿真平台,具备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现代电子信息仪器装备的能力。

2.7文档梳理能力

文档梳理是项十分具体而繁杂的工作,其中需要掌握和应用包括数学、工程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应能对所完成的产品研发、工程项目或试验研究提交的技术文档、项目总结或试验报告等,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建档;并在此过程中,能做到表达准确、条理明晰、言简意赅、完整无漏、便于检索。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电子信息类

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及电子信息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指向,电子信息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当依照如下路径,扎实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3.1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包括学生毕业的条件要求,而且还要体现学生毕业5年后应当具备的能力和发展预期。因此,要在认真研究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标准,并通过召开在校生、学生家长、毕业生、不同层次的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研讨会,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制定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在人才的培养中,还要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对培养目标进行更新和完善,让培养目标及时跟随行业发展。

3.2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将把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作为重点,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旨,构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模块的安排上凸显当下电子信息工程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以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具体过程上要重点把握好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生产实习、实习实训、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系统学习和实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

3.3着力抓好第二课堂教育

学校各类与专业相关的课余社团,如电子科技协会、自动控制协会、软件开发协会等,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些社团建设,并为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对部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吸纳其参与科研、教研项目,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活动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学校的实验室和其它实习场所要最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科创活动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

3.4认真组织学科竞赛活动

学科竞赛是培育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主动参与研究讨论、进行工程项目设计、调试和撰写科技研究报告、分析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实力。因此,要积极组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加各级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活动。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选定竞赛项目,独自完成项目研究设计、元器件选购、计算机仿真、系统安装调试、研究与设计报告的撰写,以及竞赛现场测试操控与专家答辩等环节,指导教师仅发挥组织、引导、答疑和协调的作用。

3.5高度重视教师工程背景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足够的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的能力,且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时下,许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师具有工程背景的占比普遍偏低,使得这些高校在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高校对这一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实;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着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阅历;与此同时,要主动与企业联系,聘请一批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为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和工程实践指导;同时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通过联合攻关克难,实现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实践能力提升。

3.6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真实生产环境下的生产实习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培养工程思维、强化工程意识、获取工程经验的重要路径和基本环节。工程实践教育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确实有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工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运行和管理机制,本着校企双方互利互惠的原则,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和社会服务效益。

3.7建立完善监控保障体系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持续改进是高校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持续改进主要通过各种教学评估和评价,将发现问题和不足准确及时地反馈,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进行适时监管,形成反馈机制。因此,对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中的每个环节,要分别有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办法与评价规范,完善教学过程的质量监管机制(如督导巡查、专项评估等);要建立和有效施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反馈整改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健,阳富强,王金贵.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0):201-203.

[2]曹阳,彭小峰.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三链对接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6):28-29.

[3]梁义涛,刘宏月,李岚.专业认证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81-85.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5]韩婷,郭卉,尹仕,等.基于项目的学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65-71.

作者:杨腾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