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融媒体下如何提升民生新闻传播力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探讨在融媒体时代下 ,民生新闻的传播力提升办法 ,为民生新闻在信息环境下的长远发展指明道路 。
[关键词]融媒体;民生新闻;传播力
融媒体指不同媒介载体充分融合后而单身的信息传播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网络、广播被充分整合,所有的媒介载体都可成为新闻信息的宣传和普及媒介,这样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等传统新闻类型的生存压力在融媒体时代下不断增大。民生新闻曾是电视新闻的主流节目类型,在民众中拥有比较广泛的市场拥趸,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大规模崛起,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新闻传播力正在不断被削弱。为了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思考和探索融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力提升之道,成为民生新闻节目的首要任务。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一)规律性减弱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渠道和方式出现泛化,任何信息媒介、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者,且因为网络时代带来的强大信息共享能力,信息传递的规律性也被减弱。民众在信息获取上不再选择固定的信息渠道,获取方式也不再规律化,手机、电脑、杂志等媒介在渠道泛化的情况均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来源。融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民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阅览习惯,令民众在资讯上的规律性减弱,也对民生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流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播方式碎片化
碎片化传播的产生是因为民众资讯规律性的减弱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等要素共同作用所致。在当下的新闻环境中,民众的休闲时间被压缩,生活进入快节奏化状态,加之原本规律化的资讯获取方式被融媒体带来的媒介多元化所打乱,因此民众在信息接受上开始追逐“短、平、快”的资讯风格,即在融媒体时代下,资讯内容不能过长,民众对于太长的信息没有过多时间去了解、吸收和消化;资讯内容必须平铺直叙,在忙碌的工作节奏下,民众并不愿意消耗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对新闻内容做更深入的解读;资讯内容必须快捷高效,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新闻热度转瞬即逝,媒体如果不能做到快速呈递资讯信息,民众就会从其他渠道获取到需要的资讯,那么媒体的信息传播就失去了意义[1]。也是基于这样的传播势态,新闻节目在新时期的资讯传播中逐渐碎片化,资讯内容被从传统的完整播报切割为碎片、零散化的间断性播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资讯信息更符合民众的信息获取习惯,适应民众的资讯需求。
(三)自媒体壮大
在融媒体时代下,自媒体飞速发展,传播的主客体也开始被模糊化。民生新闻的特色在于“民生”二字,它是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素材,以老百姓身边之事为内容,其播报形式讲求接地气、口语化、生活化。在传统媒体时期,由于媒介数量有限,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大,但是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等媒体相比电视新闻节目,无论是生活性、通俗性还是平民感上都比传统电视新闻更加突出,这也导致在民生新闻领域,自媒体拥有的优势更大,拥趸聚集更多,在传播影响上也要远远强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
二、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发展问题
(一)跟风现象严重
由于市场规律性的减弱,在传播形式上,不少节目组不再追求规范化和统一化,而是以收视率高、受众群体广的节目类型为参照对象,模仿其节目传播方式,学习其节目内容。民生类节目的领域相对狭窄,基本集中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经济和就业等几个方面,由于节目领域过度集中,因此发生内容雷同的概率也就更高,节目与节目间的同质化问题相当突出。节目题材相似、节目内容雷同,这种情况会加大百姓的审美疲劳,导致民众的热情降低,观众的流失率也会提高,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下正确应对跟风现象,减少民生新闻的雷同度是保持自身发展的重要一步[2]。
(二)真实客观不足
为了打造“短、平、快”的资讯模式,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信息时会将内容进行切割,以避免节目时长超标,让观众失去观看耐心。但这种做法也让信息传播中的真实性、客观性被大幅度削弱,在碎片化的信息输出下,观众对信息的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容易对讯息产生误解,这对于新闻节目权威性是一种侵害,并且也减弱了新闻节目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能[3]。因此,如何在快节奏的时代下既让讯息传播符合观众的资讯习惯,又保证讯息本身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成为新闻节目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过分娱乐化
民生新闻作为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节目,虽然不用像传统新闻一样要保持足够的严肃性,但也不能过分的娱乐化和庸俗化。融媒体时代下,媒体形式多元化发展,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应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平台,传统新闻节目也开始在选材上尽量娱乐化,例如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民生栏目《1818黄金眼》,便是将民生新闻综艺化的尝试。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观众渐渐老龄化,年轻群体成为传播主力的情况下,推动栏目的娱乐化转型是应对自媒体冲击,争取年轻观众市场的好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新闻节目属于主流媒体,其核心要务是向民众提供足够优质,且具有正面意义的民生新闻,一味迎合大众低级趣味,降低节目标准,这对于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都是一种长期性的损害。在节目极度娱乐化的情况下,电视新闻实则抹除了自身和自媒体间的差异性,在依靠主流节目综艺化作为噱头的新鲜感流失后,民生新闻必然会承受更多来自自媒体的冲击。
三、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力提升措施
(一)创新性的赋予
民生新闻节目本身具有通俗、娱乐性较强、易接受等基本特性,它是围绕民众的生活展开,展现的也是民众日常中最平凡、最生活化的一面。所以在传播过程中,民生新闻节目必须要赋予节目内容独有的生活特色,让自己的节目内容和其他节目区别开来,即使是同一题材或者同一主题的新闻,也要在传播方式或者新闻视角上做出突破性[4]。例如澎湃新闻推出的《老旧小区民生温度系列报道》,作为民生栏目,该栏目的题材也集中在社区民众的出行、购物、消费、邻里关系等常见内容上,但该节目的创新点在于,在播报过程中,节目组选择以vlog形式来展现社区民众的生活面貌。在《老旧小区民生温度系列报道》,不存在传统新闻节目定义上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资讯内容也没有经过编辑和校正,所有的资讯发生都是即时性,社区的民众便是播报者,也是新闻内容的展现者和亲历者,观众跟随社区民众的视角,也以最真实的方式窥见了南泉苑小区的修缮过程,以及修缮后社区生活发生的实际改变,这种播报形式赋予了新闻无可比拟的真实性,也让观众在观看新闻时感受了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又如黄河电视台推出的《黄河1890》中,报道山西寿阳县蜂农因为蜂蜜无人收购问题时,节目组通过网络设置了义卖平台,由观众直接参与和当事人的互动过程,并在与当事人沟通协商,制定解决方案,最终成功帮助蜂农解决3000斤蜂蜜滞销的问题。上述两起例子中,节目组都选择以百姓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和日常问题为素材,但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传播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创新,观众成为了新闻事件的直接观察者、参与者和解决者,这赋予了观众无与伦比的“事件在场感”,也让新闻的传播效力得到空前的增强。
(二)客观性的保持
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新闻节目需要保持足够的客观性,即使是在社会节奏加快的大背景下,节目也应当尽可能让新闻内容真实可靠,保证自身权威性。因此,在编辑新闻内容时,建议以“结论-论据-结果”的形式进行切割[5]。首先给出新闻结论,避免在碎片化播报时因为报道不完善引起歧义,其次在以连续播报形式给出论据,赋予新闻严谨性和合理性,最终在结论和论据都补充完善后再给出结果,这种做法其一是避免了传统播报中,内容过长导致观众热情降低,影响到新闻传播力,其二是能够确保碎片化传播下,民生新闻在播报中的误差性能被有效控制,其三是能够保证新闻的噱头,让群众有看完连续报道的意愿。由此,民生新闻可以在保留自身真实客观的情况下,让新闻播报符合融媒体时代下民众碎片化观阅的习惯,确保民生新闻不会出现受众流失问题。
(三)形象构造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打造自身的媒体形象,避免因为播报的娱乐化尝试让民众认为自身已经逐渐综艺化,成为不具严肃性的娱乐新闻。在为吸引年轻群众而尝试融入亚文化、“土味”文化的娱乐元素时,节目组要懂得将其和严肃题材切割,并将严肃的民生内容列为单独一个板块进行播报,以保证该板块能拥有足够的严肃性和权威性[6]。同时,在尝试接触和吸纳年轻群体时,新闻节目也需要注明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首要责任和社会义务,向年轻群体揭示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意义,在展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时,也要从民众角度给出对应的论述,以此引导年轻观众的观念和情绪,避免其作出不适当的评价和情感表达。综合而言,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尝试娱乐化手段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群体,一方面又不能过度娱乐化,导致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丢失。因此,新闻媒体要时刻构建自己的形象,凸显自身的定位,避免年轻群体混淆生活节目和娱乐节目,矫正年轻观众“娱乐至死”的错误观念,在提高民生新闻的传播力之余,也让自身在广大民众间留下正确的节目形象。
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多元化,信息流通高效化,媒体的竞争激烈化。基于此,民生新闻节目一方面要积极应用多元化的信息媒介,丰富自己的播报方式,提高自身的新闻传播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对自身节目形象和新闻严谨性的保护,以此实现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长远发展。
作者:黄彩琳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