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

摘要:作为一项现代工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工业生产和制造需求为发展目标,电气自动化在工业领域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制造精度,提高企业对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的控制,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工业结合的切实表现。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再对控制系统应用内容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下存在的问题,从中探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工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便利性,而其控制系统对于企业生产与经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作用就更不言而喻。现阶段,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应用到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多个方面,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了生产制造的技术水平,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其应用是工业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电气自动化工程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1]。现下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核心技术则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气自动化工程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高性能的控制系统能够为设备的正常和高效运行提供指向,能够有效减少危险因素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影响。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企业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其高速发展能够带动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为工业企业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并且有效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精度和质量,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应用内容

(一)系统集成信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工程的信息配置,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方式则是对工程信息进行全面的把控,包括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管理信息和控制技术信息的集成。首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会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资金配置、人力资源情况和材料使用信息进行即时收集,并就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最终反馈给管理人员[2],助力管理科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其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控制技术的集成则来源于其自身的集成性,技术集成的方向主要是产品技术和控制技术。控制系统对产品技术的集成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而其对控制技术的集成则是提高其自身在企业各项控制任务重的契合度和处理效率,从而与企业同发展、共进步。

(二)控制方式。作为一种控制功能为主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电子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分散式系统,而是可编制系统。分散式系统的运作理念是将控制系统与通讯技术、显示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控制形式相结合,并且适用于多种工业制造形式,具有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和覆盖面大的特点,下属分类主要为集中控制系统、分级控制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等。而可编制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机械式的控制方式来操控系统数据量变化而达到控制目的,系统的控制工具是储存器,储存器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并且能够让技术人员对其各项指令进行设置和更改。可编制系统具有程序简化、使用便利和维护难度低等优势,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得十分广泛[3]。

(三)监控方式。电子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分为集中监控和远程监控两种,分别采用相应的监控系统来进行监控工作。集中监控的形式主要采用将各个部门或各个区域的监控体系联动在同一个处理器上的方式,主要是用特殊的联锁设备将监控影像进行集成,传输到总管理控制系统中,以便更为集中的完成集中监控工作,常见的连锁设备有隔离刀闸和断路器等。而远程监控方式则是采用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功能,不必在现场进行时刻不离的监控工作。其主要优势在于安装简单、安装成本低、监控可靠性高等,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远程监控方式主要适用于小型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

三、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现下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系数低。在大部分企业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中,主要有集中式监控和分布式监控这两种监控体系和形式,广泛地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调控和保护作用。其中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模拟仪表与传统仪表对比来说大致相同,且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远低于集中09式监控系统。但在实际的电器自动化工程中应用的十分广泛,且其维修环节对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设备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进一步影响了其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各项信息关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安全,是控制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控制系统质检技术水平或传输手段之间的差距过大,极易出现信息丢失或损害,以及被不法分子盗取等安全系数低的问题,有一定可能性会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露,非常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安全。

(二)系统缺乏及时维护或更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也需要及时的维护或更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技术人员对网络大环境的把控不足。在业界更新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后,相关技术人员没有及时对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和考核,导致了控制系统控制技术老化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此外,工作人员相对更注重于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而不关注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有一定可能性造成设备损坏维修不及时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工作效率。

(三)综合性人才缺乏。现下,缺乏综合性技术人才不仅是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还是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都存在的问题,这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是相关院校教育方式的问题,以及企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相关院校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课程往往都关注于理论教学,对其实用性没有做深入探究,有一定可能性造成企业引进的人才职业素养缺乏综合性。而部分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人员都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对于新型的控制核心技术不能有效把控,最终影响了其综合性工作效能的发挥。例如,在维修部门人员方面,部分企业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维修部门人员倾向于老龄化,对于新型且稳定的维修技术和设备不予认可和学习,而对于新引进的设备仍采用原有的技术和手法进行维修与维护,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运作质量和效率,严重时还有一定可能性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威胁企业与操作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一)提高系统安全性能。关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安全性能完善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加大对防火墙的安全防护力度,并且开始逐步研究反黑客技术和系统信息保护技术。保证能够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的非法侵入活动。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对不法分子的侵入轨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从侧面推动反黑客技术和系统信息保护技术的创新和改革,尽快平衡企业与不法分子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可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良,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对接过程,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兼容性,重点关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相关设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和信息保存的稳定性并着力开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性,以此来全面快速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保障其安全性能的发挥和发展。此外,技术人员应将控制系统的安全警报捆绑在移动设备上,设置对信息流入流出的实时监控记录系统,对每一条信息的流入和流出进行自动记录,让每一条信息的流入流出都有具体记录,并且在各个区域或层面设置信息安全负责人,进一步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问责机制,在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以此来从多个层面设置信息安全屏障,有效保障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设置完善的检修和维护机制。在控制系统的检修和维护方面,完善的检修和维护机制,包括设置专人对控制系统的网络系统或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并且要及时了解业界对控制系统的技术革新研究,结合企业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先进的技术来对控制技术进行及时且可靠的革新和维护。同时,在已损维修方面,技术人员应及时接收维修反馈信息,并且对维修反馈信息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分析,整理出先后维修顺序,根据设备位置、报备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来进行维修工作,以保证设备维修的及时性,避免因设备损坏而造成的工程延误问题,减少维修工作对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的影响。

(三)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随着企业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和运营质量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增加,对于技术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首先,企业要对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思想观念培养,可组织员工进行优秀企业参观和集中培训,到优秀企业或培训基地核心技术知识到巩固和学习。不仅如此,企业还可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开展安全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等主题讲座,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从精神层面来不断促进技术人员观念的革新,为员工技术水平的发展提供精神推动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高效率发展的关键,其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速度和质量。为了全面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必须与时俱进,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相契合,从系统安全性能、检修机制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入手,快速创新和发展其核心技术与理念,保证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企业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全面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一铭.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04):96-97.

[2]邹乃超,陈秉松.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J].石化技术,2020,27(03):237+244.

作者:张宗华 单位:盘江集团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