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探究

大数据时代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探究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性项目,其中以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为重要环节,当今时代大数据文化已逐渐成熟,将两者充分融合、共谋发展,是发展大运河生态文化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大运河沧州段生态文化的意义,以及沧州市发展大运河生态文化的优势与现状,提出大数据时代沧州市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希望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运河生态文化;大数据时代;发展策略;意义;研究

1发展大运河生态文化的意义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下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发展的创新型文化类型,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文化为沧州“六大特色文化脉系”之一,是沧州市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在“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中作了重要批示,同年,沧州市《沧州运河生态文化带市区段项目近期建设实施方案》;2018年沧州市审定通过《大运河城市区提升改造概念性规划》;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等,均为沧州地区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方向。大运河生态文化的发展是沧州市建设“运河文化带”、发展地域特色经济、完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必经之路。

2沧州市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优势

2.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地域性优势。大运河沧州段流经11个县(市、区),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之最,大运河的开通对沧州地区文化发展影响极大。大运河繁荣时期,航运发展带动了沧州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大运河沧州地区逐渐形成了融合南北文化、海陆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文化,为沧州“六大特色文化脉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为发展沧州地域大运河特色文化打下了根基。沧州是一座沿海开放城市,地处渤海之滨,接壤天津,临近北京,处于“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之中,7条铁路、7条公路贯穿城区,承担着北方陆海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道路的四通八达,形成了联通北京、天津的综合交通网络。地域性优势为拉动沧州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大运河生态文化传播,开发大运河生态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优势。大运河被誉为沧州的“母亲河”,历史文化悠久,沿岸自然资源丰富,沧州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孕育于此。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运河沿岸遗迹大都集中为码头、渡口、水利设施等,沧州铁狮子、东光谢家坝、马厂炮台等沿岸文化古迹比比皆是;非物质文化方面,部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00多项(如表1所示),其中以吴桥杂技、沧州落子、沧州武术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闻名国内外;杰出人物方面,以孙膑、扁鹊、马致远为代表的古代名人,以王蒙、荀慧生等为代表的现代文人,均为构建沧州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政策扶持力度大,目前取得一定成果。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结合国家政策性,沧州市大力开展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传承工程,提出了“1+3+N”大运河保护规划体系建设、“南运河沧州市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大运河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及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等多项大型运河保护工程。2018年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成功落地;之后,其余各县市均在当地建立起绿色文化长廊,获得一致好评;2020年“南湖文化街区项目”已开工在建,这些均为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3大运河沧州段生态文化发展现状

3.1生态文化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沧州市大运河生态文化开发利用虽然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运河沿岸古迹、人文等现有资源与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融入度不高,宣传方式陈旧,无法满足大运河生态文化内涵式发展需求;大运河文化传播内容分散、深度不够,旅游休闲、生态环保、水利建设等传播内容相互分开、关联性差,文化品牌意识尚未形成。

3.2缺乏大数据视域下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体系。目前大运河沧州段水利数据库、文化数据库、文创产业数据库等生态文化相关数据库建设情况堪忧,大数据思维下大运河生态文化器物层产品极少,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数据特征缺失,无法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缺乏数据分析为支撑的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大数据视域下智慧发展决策;生态文化与水质修复、航道恢复、遗迹保护等环节脱节,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各环节之间的相关性,缺乏大运河生态文化整体发展体系。

3.3遗迹保护意识淡薄,文创行业产能不足。历史遗迹为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因时间久远且临水环境,许多历史遗迹遭到损毁,加之部分民众保护意识单薄,对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构成威胁;沧州虽有地域优势,但是其GDP总值与增长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大运河文创产业数量少、创新度低、产能不足;就沧州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来看,两者耦合度低,且处于极度失调阶段。

4大数据时代沧州市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策略

大数据时代内涵并非单纯的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而是从事大数据实践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应紧握大数据文化发展脉络,与其充分融合,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摆脱困境,推进大运河生态文化健康发展,结合沧州市现阶段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希望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4.1将大运河生态文化融入大数据文化,推进器物层文化发展。依托大数据技术实践,构建集数据收集、清洗、挖掘为一体的大运河文化智慧数据平台,该平台数据涵盖大运河文化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生态大数据等多方数据,完成多角度、维度下数据相关性挖掘,依托平台提供以文化发展为出发点的大运河生态保护综合解决方案;构建智慧体验式生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5G优势,依托网络媒介通过虚拟现实、3D建模等技术构建体验式生态文化,使民众真正体会“远在千里之外,却如其境中”的美妙意境;深度挖掘现有遗迹、民俗资源,构建智慧型大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体系,该体系针对不同用户画像,剔除冗余信息,完成精准方案推送,为用户决策减负,同时依托体验式文化产品,为民众提供立体化智慧特色“微旅游”服务,通过提升民众旅游体验,达到提高民众古迹保护意识。

4.2多方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打造大运河生态文化品牌。首先,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保障文化产业投入,以制度层面大数据文化为指导制定运大河生态文化发展规划,统筹大运河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实施、监督管理,构建制度层次上的智慧评价体制;其次,地方高校与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以大运河生态文化为主线,举办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提供研究性报告、管理办法等,以助沧州大运河生态文化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再次,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营造大运河文化平台,助力河北文化产业生态持续发展;最后,沧州大运河文创企业应勇于不断创新,以民众新需求出发,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文创产品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以“特色文化”为抓手,提升本行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性,提高自身竞争力。

4.3完善数据安全性保障体系。大数据文化下提倡数据开放与共享,但由此而引发的数据权益与数据隐私问题不容忽视。水利大数据属于敏感数据,其中部分数据涉及国家安全,且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文化宣传、用户行为、精准推送、企业决策等活动时,用户隐私保护问题也亟需解决。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密制度、相应数据行业标准等来完善现有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使其无缝贴合现阶段沧州大运河生态文化数据开发,并贯穿于数据全生命周期之中,为沧州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李亚娟 保秀芳 张金芳 贾冬青 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河北黄骅中学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