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探究

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探究

艺术是一门通识性教育,这当中既包含了美术、音乐,还有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人们的审美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标准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也预示着在专业实践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新的媒体环境发展,传统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媒体的需要。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师来说,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性。可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原本就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针对当下媒体格局以及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创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拓展学生专业眼界,培养学生专业融合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将理论学习拓展到展示交叉实践考核中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媒体格局意识,从多角度、多维度把控语言传播的能力,为行业培育出从事语言艺术相关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新探索

专业课程考核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程度。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来看,创新型考试在实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高校需要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推动课程创新性改革,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更多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整,但考核方式的改革无法适应媒体环境所需,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有很多高校针对其自身的课程考核方式做了许多的创新尝试,但还是缺乏普遍性,因此研究探索新型的考核方式成为众多研究者努力的目标。积极探索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多层次考核方式,让考核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满足学生所需、与媒体环境接轨、与研究前沿接轨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实践”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核心,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它包含课堂学习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专业课期末展现的形式、内容、服务对象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因此,课程服务对象和期末考试形式的改革能够有效保障知识的合理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使所学更加扎实。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招收戏剧与影视学、工业设计工程(播音主持方向)硕士研究生,2017年7月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20年招收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2020年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授权为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也是黑龙江省唯一授权理事单位。系内现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研究生7人。教师致力于高端传播领域研究,多人获得省级校级教学优质奖;发表C类以上科研论文近30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十余项。学生先后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人新人选拔赛中荣获金奖,齐越节全国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语文朗读全国二等奖,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黑龙江省播音主持新人选拔赛一等奖,第五届夏青杯朗读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等,全省大学生演讲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目前已向全国、全省媒体输送百余名优秀毕业生。自2017年起开始采用专业实践融合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测评,首先根据专业授课的需要,系内将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学初主要围绕授课教师课程的设置、期末实现的目标的拟定、阶段性将取得何种成效进行探讨,根据学科实际特点,结合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意见探讨、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要与期末的展示相联系,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期末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训练,课程内容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之上,大量进行稿件实践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讲述的不足,同步进行调整,为最终舞台的呈现乃至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奠定基础。届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会进行课程听课,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与专业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专业教师既要对现阶段学生在本门课程应掌握的程度进行汇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的内容与实践方法,确定该门课程在期末融合展演的过程中的最终呈现形式。融合考核的筹备工作由各专业授课教师在正式考核的前3周向系内提交考核最终呈现的形式,并制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标准。系内学生组织“播音主持工作室”,自行组建考试筹备工作小组,落实小组职责和人员具体事项的安排。考核前两周,由系教学秘书制定考核科目的考试顺序,同时系教学秘书协同学生考核工作小组进行考试流程的策划,并落实灯光舞美、现场音响、视频录制、场地协调等事宜。考核前一周,以班级为单位,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考核舞台进行错峰彩排。考核前两天,进入考核场地安装并调试,考核过程中所需道具、灯光和硬件设备及时联系技术人员,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展。考核前一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舞台灯光、音效等方面的错峰彩排,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融合考核现场汇总形式,考核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考核分数由3位老师共同给出,评分组将在现场计算出平均分,即为融合考核现场的分数,并在所有考核结束后,现场公布考核成绩。学生最终期末总未绩=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出勤、实践,30%~50%)+融合考核(三位教师平均分,50%~70%)(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虽然课程类型不同,所占分数比例不同,但均采用此种记分方式)。学科考核的设置需要考虑到评委老师及考场同学的审美的舒适程度,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小组呈现随机性,现场的考务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考试小组以及考试科目。这种形式既舒缓了考核的疲惫感,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专注能力以及重视程度。融合考核的呈现形式及考试全过程将由小片纪实形式在学院大屏上展出,系内做好备份工作。考核成绩突出者,将被纳入到校“有声工作室”,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工作室定期会参加社会的公益项目,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历练。例如参加黑龙江省图书馆公益读书活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有声小说的播读与制作活动等。

二、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创新改革策略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课程多以大课为主,学生接受信息均为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选取,很多课程在最终的课程考核环节千篇一律,个性表达及课程特色难以突出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施展,对专业领域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局限,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未来从业方向认识不足。面对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无论从课程本身还是从考试本身而言,改变都迫在眉睫。在授课过程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一味的传递,这种授课以及最终的考核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因此在专业授课的环节,实践和理论要形成有效的连接,并且加大实践力度,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学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更好提高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为学生今后就业夯实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要到媒体中进行语音播报、节目主持。如果说在课堂以及考核环节中无法体现实践能力,就具有纸上谈兵的意味,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展示的平台,拓宽学生的学科眼界,搭建媒体需求平台,端正学生的学习以及考试态度使其对职业身份有明确的认知,在舞台或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丰富的专业经验。在当今新的媒体环境下,专业的授课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实践考核亦是如此。

作者:阎菲 孙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