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路径

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内容源泉

文字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的最主要形式,通过文字语言留存至今的先哲先贤的著作、经典文学艺术、民间遗存文化等,播音主持创作活动通过有声语言表达的还原、转化与表达,以不同介质形式进行创新性的传播与弘扬,在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内容源泉的同时,也发挥了有声语言表达记录时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内容与形式上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播音主持创作通过有声语言传播,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绽放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

(二)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奠定审美基础

播音主持创作的内容多样,新闻语言的庄重、评论语言的简明、文艺语言的优美,这些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是词,基本结构是汉语语法,语言则是表达思想、阐述思维、沟通交流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语言表达遵循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摒弃糟粕,传承经典,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了本民族的主流审美意识理念。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是基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使用符合本民族语言规范的词语,并且语言传播规律符合本民族语法规范的要求,才能确保语言表达的艺术展现和信息传播效果。这种规范性的表达是建立在本民族的主流审美基础之上,也为有声语言创作建立了审美标准:播音主持创作与民族审美理念相统一,有声语言表达与民族意识形态相统一。

(三)创作主体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播音主持创作活动和有声语言表达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关键一环”的播音员、主持人,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对于有声语言创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创作主体的核心优势所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创作活动的遵循。优秀的创作主体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培养的核心所在,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素养的提升应以专业教育为起点,贯穿于整个创作生涯,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的责任。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为创作主体素养提升提供了指引,体现了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路径

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以提升“准”播音员、主持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为理念驱动,以树立起自觉承担创造性传播传统文化职责为教学目标,以《即兴口语表达》和《电视节目创作》课程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目策划与制作、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的具体环节,并通过专业教育、专业活动、交叉性实践、跨学科融合等教学环节,重点提升“准”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创作质量和艺术审美理念,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和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三、传统文化融入《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方法

《即兴口语表达》课程是播音主持教育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其作用是帮助“准”播音员、主持人建立起良好的思维逻辑,提升“无稿播音主持”的创作质量。将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是以传统文化凝练的意识形态作为即兴口语表达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文化中文字语言转化为即兴口语表达的内容,从而做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1]的有效话语传播。

(一)以凝练的意识形态为即兴口语表达的思维模式

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创造了百花齐放的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即兴口语表达从这些凝练的意识形态中汲取元素,转化为即兴口语表达的思维模式,使有声语言表达从根基上符合本民族的视听传播习惯和需求。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从传统绘画艺术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作为形象思维、想象能力的训练依据。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对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外在形象描述来训练学生对事物表象的认知和对形象的理解,并配以历史常识和艺术常识,来规定即兴语言表达的创作路线;亦可以使用《清明上河图》中不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想象能力的提升来发现新角度、新方向,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传统诗文著作中选择不同韵律的诗歌体裁,通过不同音律的创作特点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利用《天净沙•秋思》这一曲牌的改编,规定其在前三句的模拟改编中,对象必须为景物并配以相应的形容词,并在后两句抒发一种“精致”的情绪,借此来提升学生的限定性逻辑思维能力。从传统音乐作品选择不同类型的曲子,通过听音设置创作氛围,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利用《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传统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行进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感受和音乐氛围完成规定主题的即兴口语表达,借此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展能力。每一类的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意识形态都可以成为思维模式训练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才能借助思维模式进行即兴口语表达创作。掌握思维模式扩展能力越扎实,即兴口语表达创作的质量才越高,越能吸引和感染受众,提供丰富的审美价值情趣。

(二)以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语言为即兴表达的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语言极为丰富,经典的唐诗宋词、流传的小说演义、不朽的文史著作等,都为有声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依据。从传统文字语言中汲取的元素,转化为即兴口语表达创作的内容,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受众面前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节目的收视效果,也有助于播音主持风格的形成,在受众的视野里形成丰满的职业形象。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在展现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即兴语言表达中,使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字语言作为创作依据。例如在归纳思维模式的表达中,设置“诗歌”主题为论点,学生利用至少6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名句、名篇为创作依据,并从中归纳总结具有同一本质性的结论,增强广义储备的能力。在心理思维模式的表达中,设定“女性人物”主题为论点,学生利用该女性人物不同的评价语言为创作依据,设置符合人物历史特征的具体创作氛围和场景,通过想象激发心理活动并引起符合意境的即兴语言表达创作,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在现实问题的即兴语言表达中,设定“改革”主题为论点,学生利用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城市变迁活动为创作依据,将历史上的改革经验教训作用于现代国家治理与改革的环境中,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现展进程中出现的相似问题,提升学生关注时政的敏感度,使有声语言表达符合时代氛围。

四、传统文化融入《电视节目创作》课程的方法

《电视节目创作》是播音主持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准”播音员、主持人利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节目策划与制作理念而进行的整合传播活动,是与媒体业界连接最为紧密的课程。媒体是信息交流、娱乐共享的重要载体,这种功能的实现是以节目为最终输出端,节目内容的质量和品位决定了媒体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近些年来流行的《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节目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进行创新传播,而在《奔跑吧》等综艺节目中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理文化,是将传统文化与节目策划制作创造性的融合。这些节目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受众的认可并引发热议,凸显了媒体的寓教于乐、传播文化等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是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节目策划、采编、制作、播出、反馈等全过程各环节,尤其是在节目策划和节目播出环节彰显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生命力。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节目策划环节

节目策划是凸显整档节目立意的重要一环,节目策划需要优秀的创意。节目是媒体价值理念输出的重要阵地,长期过度娱乐化、缺乏深度,会使媒体丧失公信力和吸引力。在国家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契机引领下,节目策划环节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源泉,提升节目品质。在《电视节目创作》课程具体教学环节中,通过不同类型的社教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策划环节来融入传统文化,在准确定位受众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特定类型节目的策划创意,提高节目策划环节的质量。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以社教类节目为主要切入口。传统文化与社教类节目的融合,有助于其准确恰当传播。选取社教类节目中的旅游类节目为代表,限定其创作主题为“文化之旅”,其节目策划环节要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建筑或非遗文化为创作内容,通过演播室与实地外景相并合的方式完成节目策划创意环节。从综艺娱乐类节目入手,选取该类型节目中的音乐类节目为代表,限定其创作主题为“民族音乐”,其节目策划环节要通过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音乐为创作内容,通过演播室与嘉宾的交流、实地探访的方式完成节目策划创意环节。将传统文化融入节目策划创意环节,对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低年级阶段,陆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等基础理论课,并要求学生在公共选修课阶段,选择相关艺术门类创作课程,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认知,为高年级修读《电视节目创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节目播出环节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是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要手段,并伴以副语言沟通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在《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中对于“准”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内容和创作质量进行了规范和设定,而《电视节目创作》更加关注到“准”播音员、主持人的副语言。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所涉及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副语言,必须符合节目主题所限定的范围。以社教类节目中的美食类节目为例,限定其创作主题为“贵州美食”,学生在演播室进行模拟节目播出过程中,身着具有贵州苗族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准备具有贵州当地特色的“苗族酸汤鱼”,通过有声语言讲解贵州人对于“酸”的执著,并利用服装、道具等加强视觉效果,使节目创作更具真实感和代入感。以综艺娱乐类型中的游戏竞技类节目为例,限定其创作主题为“民族运动”,则学生在演播室模拟节目播出时,选择不同地域民族特色鲜明的运动作为主要竞技内容,并配以适宜的服装、道具等。比如展现汉族运动“太极”时,要身着“太极练功服”,女生需要扎马尾等形式;例如展现蒙古族运动“博克”时,要身着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服装,伴以蒙古族音乐等形式。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了创作源泉和审美依据,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并以《即兴口语表达》《电视节目创作》课程为依据,是对“准”播音员、主持人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检验,是高质量、高标准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题中之义。只有作为创作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掌握了传统文化内涵并与播音主持创作融合,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播音主持作品,才能“展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

作者:周瑞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