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论文范例

体育新闻论文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1

(一)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收音机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广播公司(BBC)与德国宣传部门甚至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宣传手段;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极快的速度遍布于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在所说的“新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移动终端上的个人化数字技术平台,又称为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因此,新媒体这个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指称。如:“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此处的“新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将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对的所有其他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而本文所指称的“新媒体”,则是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移动终端自媒体(WeMedia)信息平台。

(二)新媒体具有更广泛的新特征

新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这样一些特征。“它既能在传播沟通时互动,同时也可对文本解释互动,它的数字化形态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这种超文本性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网状文体乃至于数字图书馆。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既能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具有数字化、海量性的特性,数字化势必造成信息与物质载体分离的传播态势,进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和更加公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网络媒体(主要是网页、论坛、帖子),“新媒体”(狭义的新媒体)具有更加强势的传播动能,且更加个性化(依赖个人)、多样化(主体多样)、动态化(移动终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目前为止是最典型最彻底的“新媒体”。

(三)新媒体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的高中生正是这庞大新兴媒体用户的主要成员,他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和应用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性。同时,世界正在进入“无纸书籍”学习的新时代,电子课本将是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对传统教育工具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适当地应用新媒体服务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时间都是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在时代加速进步的今天,教学容量不断增大,获得知识的周期越来越短,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些都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为老师提供共享资料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布置、批改作业,消息、推送资料以及在线辅导答疑以便及时解疑答惑;学生能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提交作业,有利于加强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合作。新媒体固有特性的交互应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广泛地聚合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应用新媒体来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努力搭建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二、建立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所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有两个含义:一是,新媒体平台自身就是一个系统,不仅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还包括在此基础之上的各个层次的信息系统。如:学校官方微博——各年级微博群——各年级各班级微博群——班级内部个人微博等。另一方面,该平台并非单方面的纵向系统,而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媒体人文教育综合平台,包括各年级——各人文教学群(如教师语文组、政治组、历史组等)——各班各科课程微信群。两方面综合起来(横向与纵向交叉互动),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一)建立校方微博系统

微博是一种集信息编辑、转载传播、交友互动为一体的自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上使用,亦可在个人电脑上(“桌面版”)使用。微博摆脱了个人熟人圈子的限制,是一种跨空间、跨交际的即时性信息平台。因此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功能。目前“90后”高中生广泛使用的微博有两种:一种是新浪微博,一种是腾讯微博。前者是最典型意义的微博,因此将微博的传播效能和自媒体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前些年,学校对在校生管理最头疼的就是未成年人“网瘾”的问题。这些学生已经形成迷恋网络、不顾一切的心理状态,游离在家庭和学校的边缘,不上学也不回家,这已成为学生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学生用手机上网浏览不良信息,尤其是用微博、微信进行社交活动,学校和家长都无法察觉其浏览内容,更不能及时规范其网络社交行为。因此学生的网络行为面临潜在的、巨大的社会风险。对此,学校完全可以通过主动正面信息和规范浏览内容来使新媒体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建立以学校官方微博与教师管理微博为一体的中学校方微博系统。

中学校方微博系统是以学校官方微博为中心、为起点,以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为骨干、为方阵,覆盖到各年级、各班级,从而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纵向微博系统。其构建步骤(亦即包含层次)是,首先,建立和完善学校官方微博,承担起总的管理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年级微博账号,各年级组长和任课教师加入,并“关注”学校官方微博成为这一中心微博账号的“粉丝”。其次,通过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覆盖到各个班级。各班级微博账号关注年级微博账号。最后,全班所有学生加入到班级账号中来,互相“关注”互为“粉丝”。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学校——年级——班级——个人的完整的纵向的微博传播体系,成为学校和教师信息的平台。这一平台,在信息通知,传达各种要求,布置学习任务时更方便、及时、有效。在与微信相交织、相配套之后,就能构建一个新媒体人文教育平台、管理体系和新媒体传播矩阵。

(二)建立人文微信号系统

微信是一种依赖于个人交际群体(即“熟人”圈子)的完整信息平台。目前广泛采用的就是腾讯开发出来的微信。微信在很多方面具有微博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能够完成网上商业交易和银行理财业务。建立微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智能手机“电话簿”中的熟人圈子开通,通过认证相互加入;一种是通过“QQ”号码中的“好友”圈子开通,通过认证相互加入。因此,微信受个人交际群体和熟人圈子的限制,不能像微博那样任何人都可以“关注”成为粉丝,继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反过来讲,微信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限制和过滤的功能。公共微信号推出的文章,以及“熟人”、“朋友”转载、发送的文章,都是可以用来研读、细看的详细信息。一般来讲,都非常具有可读性,借助于圈内人士的品味、专业和深度,可以发现很多文章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因此,微信既可以信息同时也可以研读各类经典文章。微信号群体一般来讲是横向的,多面的。学校建立微信号系统,分为两个向度:第一,可直接以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建立主体,相互认证成为“圈内人士”,的文章可以相互阅读和转载。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求全班学生加入;任课教师也要求全班学生加入。前者主要用来管理,亦可以相关的阅读材料。后者主要用来进行课程教学。再与微博相交织、相关联,就建立起了微博——微信这个非常有效能的“新媒体”矩阵。第二,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订阅”具有经典文章等内容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一般都具有相应的定位、主题和专业。一般都是每日更新、及时推送。里面相当多的内容可用作教学内容与扩展阅读材料。教师在订阅这些公众号之后,可将这些文章根据需要转载,并有选择性地发送至接受者。

(三)微博与微信平台矩阵

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优点突出,但也同时存在各自的缺点。反过来,两相结合,就能发挥出强大的传播功能,是一个非常方便、及时、丰富的人文教育平台。微博由于受到字数(140字)的限制,不能全面涵盖所有内容,只能发最基础的内容,无法推送详细内容。因此只能是完整信息的断面和碎片,往往使信息具有蒙蔽性(假信息,如谣言)。因为短短140字无法详细了解事件和信息的来龙去脉。同样地,相对于微博,微信受到“熟人圈”的限制,传播速度和受众规模要低于微博。因此,微信与微博二者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际上,当全班学生集体加入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号之后,微博与微信就关联起来了。但需要教师在进一步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将之融合,主动发挥教育功能。一句话,微博作为消息模式,微信作为详细信息平台。这样,就使两相作用的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将通知、思考题、课后复习提纲、课前预习范围等简要地在微博上,告之所有学生。详细阅读内容和相关文章,教师可将制定地址链接到微博上,学生可直接点击阅读。亦可通过微博告之学生,阅读教师的微信号中转载的文章。这样,就完成了通知、要求与内容、阅读的配套。与此同时,一个完整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就完成了,也就是微博——微信新媒体信息平台矩阵。

(四)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这个信息平台矩阵是一个人文综合教育平台。所谓综合,分为三层意思:一是新媒体综合平台(新媒体矩阵)。上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二是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兴趣阅读综合平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兴趣阅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三是课程综合平台。起码来讲,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等课程教学和阅读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管理、推送、布置、考核。

三、在综合教育平台上推进语文经典阅读

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是非常方便的。中学语文教育要主动采用“新媒体”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试点效果来看,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很好的平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按课标要求,高中在必修课程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媒体数字技术矩阵极大地有利于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便捷有效地阅读和学习经典作品。下面,笔者就以担任的课程为例,简述语文经典阅读的过程和心得。

(一)微博作为消息发送模式

以微博作为消息发送模式,在微博上阅读任务和所在地址。中学语文教师每天都把当天的课堂教学纲要以最简短的语句发送到微博上,给出学生课后温习的大致范围;然后以多个消息模式把重点难点和思考题连续发送,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微博上布置每天的阅读任务的同时把经典作品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阅读。如:在必修五进行《三国演义》阅读之初,在高二年级微博号上这样一道试题(思考题):“《三国演义》‘赤壁大战’那一段中,黄盖率领小舟去诈降,请问,他在第几只小船上?”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找出答案,在语文课上交流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未读或是略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有快读之而解答案的急切,这样一本古典名著便在微博的轻轻撩拨下拉开了品读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再在微博上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读经典、研习经典。在必修一名著导读板块,高一语文备课组在高一年级微博号上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及要求:阅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完整版,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要求了解、记忆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本书相关的评价,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重要人物的形象,弄清楚主题等。阅读时间为9月1日至10月30日。语文组微博号将相关的资料以链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供学生阅读、参考、整理。以此为例,语文必修的其它必读名著《论语》《巴黎圣母院》《家》《高老头》《红楼梦》《堂•吉诃德》《三国演义》《谈美》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以两年为期限,以学期为阶段,在指定的微博、微信上富有针对性的、有序有效的完成对这些经典的品读研习。

(二)微信作为经典品读平台

微信作为经典品读平台,推送语文经典和接收反馈信息。教师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布置每天、每阶段阅读任务的同时,在微博中将有关微信号与经典作品所在的地址复制发送至微博上,从而将微博与微信关联整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公布学习任务和阅读篇目,同时指定微信地址或提供微信平台地址链接;学生在指定的微信号上打开某一期的指定篇章,完成阅读。并将反馈信息发送至指定收集者(如课代表)那里,由该人完成收集整理编辑,集中发送到任课老师的微信上。结合学生对微信的阅读习惯和依赖程度,全部经典阅读内容,都可以通过微信人文经典平台让学生课后阅读。该微信平台可通过教师微信好友圈为核心建立,“订阅”和“关注”相关微信号(包括公众号与个人号)。以上经典内容、经典作品以及经典导读、评论、译文,都在微信号推出的内容中。语文组老师主要关注这样一些微信号:“名著联播”(mzlb999)、“名著阅读”(aiyuedu2013)、“国学烧卖”(gxsm99)、“中国文学”(zhongguowenxue888)、“绘考点名著——高考版”(ghkdmz)、“读诵经典,感受文化”(lunyu100-suzhou)、“湖北高考网”(hbzkw_gk)、“高考语文”(gaokaoyuwen)等,作为推送经典文章地址。学生亦可自己“订阅”和“关注”其他一些微信号,通过该微信(公众号、个人号、杂志号),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同时通过微博、微信与教师、同学甚至作者互动。特别是微信发起群聊的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师生合作探讨、研习解惑提供了一个良性的操作平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读物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如《孟子》《庄子》等。小说,如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契诃夫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等。这些经典作品都能够在相关的微信号(公共号)中找到。教师只需要将其内容归类、关注收藏就可以了。偶有少数作品一时难以寻得,教师可在自己的微信号中转载、编辑、,制定学生阅读。

(三)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检测手段

新媒体教育平台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基于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教师和家长都不能即时陪同、监督和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效果。因此,查验、考核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和程度,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1.课堂检测与当面查验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检查,包括课前检查、课中提问、课后抽查等方法。课前三分钟在科代表的组织和安排下,同步检测前一天的阅读任务,老师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订正和补充,并再次加以强化;上课过程中老师需随时引导,最大限度的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只要是与经典阅读有关的内容随时提问检验,比如在上《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些篇章时,就可以同步检测学生对“名著联播”微信平台、“高考语文”微信号和语文组微博号上都有的相关内容和链接的《论语》《孟子》《荀子》《红楼梦》的阅读情况及程度;课后抽查主要针对课上查验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同学阅读不深入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检测。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完成任务——老师课堂检测、当面查验,规范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新媒体”平台经典阅读的形式化,从而推进了学生对经典的深入阅读。

2.研究学习和个性表达

当然,诸多的经典作品仅仅依靠课堂的检测和老师的当面查验,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这就需要学生信息反馈与自主讨论两个模块来加强巩固学习效果。前者主要是要求学生转发甚至是同步评论、发表心得感悟,并要求各科代表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情况做记载、统计,并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相较传统的作业布置、查阅方式,既便捷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学生有没有按质按量完成、有没有达到阅读经典的效果,是不是流于形式,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查验。后者主要是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的通过发表评论心得和信息反馈互动,在相互质疑和探讨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是结合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板块来进行“新媒体”教育平台之语文经典阅读的深入研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班级为团体,以微信号(公众号)中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学期为期限,提交讨论内容研究方案给指导老师,在学期末以论文的形式在微信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中《小谈贾琏》、《关羽之死》、《<围城>的修辞研究》、《<西游记>趣谈》、《有趣的老头——庄子》、《略谈梁山好汉排名》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新媒体教育这个平台,学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培养兴趣、自主研究,能真正做到深入经典,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3.笔试测验考察阅读效果

笔试测验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是最严格、最规范的一种检测方式。一方面,考试是教师教学成效自我检测的手段,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学名著阅读是近几年来新增的考点,湖北卷从2012年开始,名著导读的考查是必考内容。有鉴于此,教师就语文经典作品内容命题,督促学生学习并通过学生答题的情况了解和统计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教师命题还需要与高考大纲考点与语文阅读能力相结合,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时亦可直接以往年高考语文真题来作为考试题目,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这些真题(或模拟题)的题眼、题肢相关内容,在此之前就要求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学习过。

如:“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5分)”该题出自2009年福建卷高考真题文学名著阅读第7题。在名著经典阅读模拟测试中,没有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的2013届学生考试通过率仅58%,而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的2014届学生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5%。这个考题在微信号“绘考点名著——高考版”(ghkdmz)2013年12月30日这期中推出,老师指定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答题,并且参照参考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与此同时,与本考题相关的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也在微信号“名著联播”(mzlb999)的《红楼梦》联播中第59期、第60期、第61期、第62期中推出。学生订阅了以上这两个公众号,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经典篇目,逐步掌握了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本题笔试检测的2014届学生,仅有少部分同学出现要点不全导致失1分的情况,完全杜绝了以往无法动笔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的新媒体数字技术矩阵教学,极大地促进了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便捷有效地阅读和学习经典作品。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2

1.体育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

一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和其他老师探讨、交流新思想和新方法,总是按照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没有经常自我充电,更新教育观点,增强改革意识,这样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体育项目多,而其中的竞技项目的战术也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教师不能总是依靠老方式去教新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体育老师,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争取将学习内容多样化、新颖化、趣味化。例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真切地明白体育精神和体育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可以多收集一些奥运比赛的精彩片段供学生欣赏。在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后,也可以安排学生模仿慢动作,或者是让学生作解说员或实况转播的记者,说一些技术描述或谈一些感想,这样就摆脱了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2.教学中过分强调一致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过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则和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学什么,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一样的要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要求。这样完全抹杀了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学生畏惧体育课的心理极易产生,很多学生甚至讨厌体育。

二、实现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对策

1.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

作为初中体育老师,我们要从传统的以教授基本运动技能为中心,以分数第一位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创立新理念,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技能,自主锻炼身体,在运动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在体育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体验团体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

2.兼顾全体,实行个性化教育

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人数多,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学生又有差异性,所以这就要求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特殊要求。不同的学情要求老师变化多种策略方法,采用层次性的有梯度的教学方法与步骤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而激发学生体育热情,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女生可能比较喜欢一些运动量小而且带有艺术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开展跳皮筋比赛,看看谁跳出的花样多而且编出的歌谣美。

3.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创新模式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改变陈旧的模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学生闷闷不乐地反复练习,可就是学不会,完全看不到运动的活力与激情。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分解法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利用示范法,通过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必要时可以采用口诀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练习。待学生掌握后,可以设计趣味性和竞争性强的游戏活动,展开拓展运动,帮助学生提高练习,又能在团队合作中提升协作能力。

4.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我们要在深挖教材的同时,注意结合学情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教材。因为各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也不同,所以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情进行改编教材,创编教材,利用现有的条件自己设计出一些新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设施,彻底改变“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学模式。

三、总结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3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教学形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教师占了及其重要的地位,体育课程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主导这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并且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及其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改变以往以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校的最终责任是为了培养和服务学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学生正常发展的作用。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采用全体学生统一标准进行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潜力得以发挥,达到逐渐提高的培养学生的目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

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简单地靠运动的成绩进行评价,运动成绩是学生体能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全面。在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规定得较为空泛与死板,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学习到的体育知识较为浅乏。在进行课改后,体育教学较更为侧重与学生的战术与技术的运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及其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及其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其技能,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的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前的初中体育课程上,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体地位,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的体现,学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中心,有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以前较为弱化,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参与者,这样不但可以创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还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是通过教师所制定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而且教师又是通过教材来制度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只能学习到教材内的知识,并不能做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目标及其方法成为教学的主导,使得体育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增加,也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以增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应付考试,致使体育教师过分的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在进行新课改以后,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应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网络中教科书式的讲解、示范不仅能营造很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同时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动作的浓厚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以动画形式展现,使动作细节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枯燥的、呆板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

信息技术在体育课中的不断深入,使得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广泛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帮助学生更多更细致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如室内课的网络互动为运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间接兴趣。尤其高中阶段的女生怕苦、怕累、怕脏,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激发她们间接兴趣的目的。另外,面对部分活动少、体质差、动作不协调的学生,部分教学内容根本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此我在备课时把讲解动作要领和技术环节部分精心设计成PPT课件,让学生观摩、讨论,再进行实践教学,把整个技术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渗透于课堂教学,虽然有个别学生动作不够完美,成绩不够理想,但个个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去练习,端正了学习态度,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解决了教学中的很多后顾之忧,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

在体育教学中一个新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再通过练习达到技术动作的反馈。看是学生主要信息来源,网络构建了这一平台,使学生快速地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视觉表象,能激发学生主动参意识,提高运动技能。传统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感受,部分教材失去了其娱乐性功能,教学氛围沉闷,学生主动性差,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失败,存在很多弊端。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达到了看、练结合的目的,使自身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加之教师灵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能体现适应高效地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开发心智、健康发展的目的。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参与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难以示范清楚的瞬间动作,可采用动画或影像以慢动作、重放等教学手段分解示范,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难点,再以完整示范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学时数,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体现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沟通、共享快乐的舞台,如篮排足此类项目,独自活动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和共享的快乐,必须通过掌握了个人基本技术后,以集体的默契配合、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展示给观众,才能体现这类项目的核心价值。可以通过播放美职联、锦标赛、世界杯赛等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合作的必要性。还有一些技巧类项目(垫子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山羊分腿腾越、跳箱分腿腾越等)练习过程中需要保护和帮助。探究性学习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合理的分工,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合作性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只有放手让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大胆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才能打开学生学习的这扇奇思妙想之门,出奇招献良策,使一些困难问题得到迎刃而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智育的开发有出奇的效果。因为学习者相互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所以,合作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科学整合更能体现高效性

作为新时代体育一线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和不可取代性,使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能够让学生从学习态度和观念上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了解国内外体育史,了解青少年健康状况,达到从自身做起、自主锻炼的目的。高效课堂涉及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必须重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每个学生、每位公民牢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警钟,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六、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突破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重难点,使复杂动作分解化、具体化、准确化。如铅球投掷用力顺序(蹬、转、挺、推、拨)技术动作,能够在屏幕上清晰、明了地得以呈现,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错误动作加以纠正,解决了实践课中的很多技术难题。再如学习加速跑时,教师很难让每一位学生看清加速跑的各个技术环节,通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前观看,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加速跑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在脑子中形成正确的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统一要求个别指导,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七、结语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5

教育思想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指导,拥有什么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莫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教学思想,那就是要本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明确在新课改下师生的角色,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是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所学知识,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共同进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和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学科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给我们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与学校沟通,使学校通过体育教学、群体竞赛、集会、广播、墙报、有线电视、体育名言牌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学校体育,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要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而且还可以和人的精神面貌及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让家长和文化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了,自然在上课过程中会更用心,主动性才容易发挥出来。

三、丰富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只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气氛。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教学,也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贯穿教材的全内容等等。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向选项课、多样性质课、保健体育课的多样化方向发展,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的学习和锻炼。

四、完善评价机制

现代教育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本着学生终身成长的理念来开展教学。所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主动锻炼意识的培养,尽可能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这样他们才会产生更大的动力。

五、结语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6

 

一、研究目的   新闻传播历来被称为“奥运第二战场”。中国媒体在2008年的表现,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北京奥运会能否取得圆满成功。面对北京奥运会的复杂新闻环境与任务,北京及中国媒体必须做好准备。①为了更好的服务北京奥运会,作为少数几个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体育院校,有必要把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好,培养出更好、更优的新闻工作者服务于社会,以不断适应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基础,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为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办学实际,研究当前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动向。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查找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有关资料,通过分析资料找出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办学特点、市场需求和不足。从而寻找北京奥运会与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双向驱动的切合点。专家访谈法:通过访谈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知名教授和专家以及综合性大学的专家学者,以求当前体育新闻专业如何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逻辑归纳法: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体育新闻发展的规律,在借鉴其他院校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我院新闻学科发展的道路。   三、结果与分析   1.面临的机遇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新闻媒体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奥运会必须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向全世界传播其理想、宗旨、精神,播放和报道其比赛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和标志使用权获得重要的资金来源;第二,对于所有参赛国尤其是主办国及承办城市来说,都将面临一次空前的集中的“媒体形象”挑战。②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将大大促进全国媒体,特别是中大城市媒体的较大发展。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③第三,从省内来看,今年在武汉市举行的全国六城会都需要大量的精通体育、新闻、外事翻译能力突出的体育新闻人才。而我院的新闻专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优势。第四,武汉体育学院“十一五”规划将拉动体育新闻专业的长足发展。学院坚持体育学科为主体,积极发展相关学科,科学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努力形成多学科性体育大学专业体系。按这一办学宗旨,学院已经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大对新闻专业的投入,这些都为我系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   (1)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开设体育新闻教育的院校有两类:一是体育院校,目前有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二是综合大学在原有的新闻或相关院系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如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学系,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正在筹办之中。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和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些院校正在着手进行体育新闻专业学科的论证和建设工作,这势必造成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竞争。   (2)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模式   从总体上看,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模式有两大类:一类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认为应淡化专业特性,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类,强调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重视“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两类模式各有侧重点,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3)体育新闻专业自身发展的不足   体育新闻理论研究不足:体育新闻学是一门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它既是新闻学、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以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复合型独立学科。迄今为止,还未出现类似以揭示体育新闻传播特殊规律为主题的较深层次的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论文或专著,在体育新闻教育中也停留把一般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相加的层面上,使体育新闻教育缺乏理论支撑,缺乏实质性的学科个性特征和专业个性特征。④   体育新闻教育教材缺乏:目前作为体育新闻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教材还很少,能够见到的只有《体育新闻学》和《体育传播学》两本教材。因此,应该加大教材的开发研究力度,多出版好的教材和专著,提高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   开拓体育新闻教育环境:在体育院校办体育新闻专业最有利的条件,是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体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去培养一个体育记者对体育观察的敏锐性。但体育院校毕竟是单一学科院校,缺乏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渗透,尤其是缺乏新闻教育的硬件。作为新兴的体育新闻教育,应该打破陈规,就像上海体育学院一样,可以进行跨校修学分,选专业辅修课,体验综合大学的人文气息和底蕴。#p#分页标题#e#   体育新闻专业师资不足:目前从国内各大体育院校来看,体育新闻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比例,有的院校比例失衡特别严重,如:我系的师生比达到了59:1,这对于专业教育来说,是很难把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水平提高。   体育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不足:从目前各大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情况看,各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配音实验室大多院校都没有;体育节目制作室只有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有;小型的演出主持舞台实验室几乎都没有;体育摄影室(含数字暗室,广告样片室)建设也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1.强化办学理念和准确定位   其一,要系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以制度作保障,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科学研究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其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公关广告与宣传策划以及体育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体育新闻传播类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具有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能活跃于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终身学习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办学模式灵活化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模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通才教育;一种是专才教育。但是,是不是还存在一种二者兼得的教育模式?有,这就是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类,适合学生个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而催生的。   从我系03级实习状况和就业意向情况看,70%的学生都在体育媒体实习或见习工作,这种就业现状也证明了我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但是这种模式成本很高,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并且软件和硬件要求很高,实验室建设很难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坚持以上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通才”与“专才”的灵活培养,逐渐找到适合我系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   3.加强学科建设   我院体育新闻专业拓展教育的思路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全方位新闻基础和动手能力,多方面知识修养的人才为目标,同时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如:在师资方面,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把现有的师资送到国内著名大学去进修,着力引进新闻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博士生,今年已经引进两位博士生,同时把大师级的媒体人物请进来,与学生面对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依托学校的大力支持,预计再投入和建设几个实验室;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干学科,以体育新闻学为重点课程,体育知识与新闻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注重新闻素养和体育新闻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独立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体育新闻专业不仅是新闻与体育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是技能与人文的结合。”⑤   4.加强体育外语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近年来,体育传播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对体育传播工作者的各项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外语上。首先,当今一名合格的体育传播工作者应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其次,一门外语对一名体育传播工作者而言通常是不够的。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同时,一名体育传播工作者最好还能掌握一门甚至更多种语言。   一名优秀的体育传播工作者在牢固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根底。应该熟悉基本的体育理论、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以及该项目基本的技战术、对某一项目国内国外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社会经历、运动经历、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心理素质、运动成绩和发展空间等情况都应该了如指掌,才能适应体育传播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我校领导在考察了各重点体育院校后作出决定,把体育新闻与外语合并成一个系,发挥两个学科的各自优势,达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7

很多人士认为创新教育仍旧是素质教育的翻版,没有任何新内容。非教育界人士也有的采取观望态度,因为几年素质教育实施得使孩子被教育成了四不象的“人才”,没有特长,没有专长,又样样通,样样不精通。一个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教育,再怎样大肆渲染也很难让人们完全的相信。于是口头大喊创新教育,却仍旧颁用着那种错误的素质教育实践,把不留作业,文化课删减,增加音体美课,课堂以游戏为主,考试以优良中差评价来充当新型的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人们接受新事物总是很困难,对新的、一时无法接受的就认为是错的、不可信的。创新有大创新,有小创新,有此创新,有彼创新,搞创新教育绝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原有的传统教育,把教育变得面目全非。创新教育其实并不神秘,提出它是为了把它作为素质障碍因素教育的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只有从观念上接受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其开展才能畅通,并卓有成效的进行。所以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三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的是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二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完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毅力、创新体力。

(二)认识问题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某些学校却将其曲解,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开辟所谓第二课堂,把课外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于是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流形式,导致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化和实施主渠道的非课堂教学化。其实,创新教育的非课堂教学化只是对整个创新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如果单单如上理解,便是将创新教育狭隘化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创新精神的培育,其次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才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应该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烈创新精神的人,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起坚定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出其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其学习和创新激情;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或缺乏创新思维的人,能够保证顺利解决对他而言的新的问题或能够深刻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一言以蔽之,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

(三)理论归结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末提出创新教育课题以来,至今已有15年,但创新教育的实施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今全国各类都大张旗鼓的口喊“创新教育”,但实际上往往都是各行其是、各走其路,并无统一要求、统一部署。其实施的理论指导也是空泛无条理,造成各个阶段都是试探着前行,操作上很盲目,无指导性,无明确性。创新教育有自己明确的内涵界定,但由于实施时间短,研究任务重,其理论尚不系统,有情可源。而且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践必须有理论指导,要想更好的实施它,需先形成一系列明确、系统、规范的理论,全部工作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

(四)评价效能问题

创新是一个既具层次性,又具相对性的双重概念。有人指出:基础教育的创新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相对于自己的创新;其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的创新;其三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由于创新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所具有的特点,因而导致教师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缺少深度,故而在对创新教育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易越俎代庖,以自我为中心去概括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这一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从而导致创新教育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创新主体的主体性失落。创新教育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非学生主体化误区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非学生主体化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人格的养成和主体能力的增强,而且,过多的外部评价会弱化创新主体的内部评价或自我评价,最后形成对外部评价的期待心理。这样,常常会因缺乏对创新主体思想意识、情绪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而产生对创新主体的主观的消极评价。这些消极评价容易成为创新主体追求创新的拦路虎,使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减弱。而反过来它又强化着教师的消极评价,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便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8

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共有八个特征指标,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特征和其他特征。

(一)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之所以称其为基本特征,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实质,会计信息必须拥有这些特征才可能有用[1]。①真实可靠性。它要求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与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保持一致,同时要求会计数据在加过程中没有差错,并且具有可验性。真实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这样会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②相关性。它要求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如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与其使用者的经营决策相关联,相关系数越大,其价值也越大。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为其使用者预测未来年度的决策提供依据,反馈价值是指通过反映上期的经营状况影响将要作出的决策。③及时性。它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及时呈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具体来说,在会计核算中,对当期发生的会计事项应当在当期内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能拖延;会计报表也应在会计期间结束后及时编制和呈报,其实及时性是相关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样具有时效性,要是会计信息不及时,就是再好的信息也失去了影响决策的能力,便与决策无关了。

(二)其他特征

它包括明晰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等[2]。之所以将其列为第二层的特征,是因为它们是会计信息应具有的特征,但不如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重要而已,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具有上述两大类特征外,还应做到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容易被使用者理解;对于一些不确定会计事项,要以谨慎的态度予以反映,避免信息使用者产生过于乐观的态度;对以重要事项要加以重点说明,以引起信息使用者的重视。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报告失真严重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成本。由于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管理有一定的约束性,致使经营者具有了利用信息优势粉饰会计信息的动机,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如最近备受关注的五粮液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五粮液涉嫌三方面违法违规[3]:一是未按照规定披露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及较大投资损失;二是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三是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差错,年度虚报达到9.22亿元。这一案例再一次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敲响了警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的对外报告不及时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要及时、充分地对外报告会计信息。但我国公司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是欠充分的,其披露的信息主要局限于对具体会计业务及日常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对于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信息、未来发展的规划及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是缺乏报告的[4]。由于财务报告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还包括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评估机构和政府等,如果财务信息不能充分的披露,就会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损失。此外,我国公司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也是欠佳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要按时对外报送各种会计报告,但很多公司的财务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财务报告的不及时性往往与企业自身的利益相关,甚至存在着违法的行为。这就致使报告的财务信息存在着滞后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编制会计信息的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

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迫于领导的压力,对原有的会计信息造假,如一上市公司迫于摘牌的压力就会促使会计人员调增本年的会计利润或一公司为了减少年度内的所得税的缴纳就会促使会计调减会计利润等[5]。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主动为会计造假献谋献策,给投资、债权人造成损失。

(四)我国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约束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只是散见于众多的法律条文之中,更多的是受到会计准则和道德水平的约束。这就使一些会计人员出于侥幸的心里,钻法律的空子,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危害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强化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6]。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保证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行之有效,使其资产完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现象发生。首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7]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并具体规定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符合的四条要求,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指明了方向。其次,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性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不可避免。再次,建立内审机构,对会计最终产品进行符合性测试检验和监督。最后,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社会会计监督机制仍处于一种起步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8]。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建设,它将有效使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和公正性。但仅此还很不够,还应推行标准后执业制度,按照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程和方法开展业务,提高监督质量,使其对会计的审计监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要尽快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减少违规执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9]。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机构对会计审查的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使社会监督机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

三是要强化政府监督。

政府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根据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税收检查;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

(二)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条件

《会计法》针对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情况和主要原因,确立了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抓住了矛盾的关键。[10]《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该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这两条规定控制了作假的源头,只要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就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本单位依法行使职权,正如应对为社会提供的商品质量负责一样,当然也应对本单位向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承担责任。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分清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应负的责任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单位责任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11]。责任风险的加大将促使其知法守法,有利于控制作假的源头,促使单位负责人主动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法律秩序的范围。

(三)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要求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操作者,是会计制度的直接执行者[12]。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一个素质较高、保障有力的会计队伍去执行,也很难发挥其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建立新型的会计人员管理机构是构筑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为解决会计人员在行使其职能时的“双重”身份,在目前的情况下,稳步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不失为一种良策。会计委派制将会计人员从现行的所属机构人员编制及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由企业所有变为国家所有,确立了第三者的法律地位,使之能够站在中介立场上,实施法律监督与会计监督,从而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送各种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13]。它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性、及时性、监督与管理的双重性以及利益的独立性。这种新型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能使会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立地进行核算,这将有利于为会计主体、社会公众的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根本保证。

(四)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强化会计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严格把关,对不合法、不合规的业务事项,财会人员要敢于抵制,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要及时建议并加予纠正,对有疑问的经济活动要提出质疑,以保证单位会计核算从进程到结果都能真实、完整、合法、有效;同时还要对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加强会计监督,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包括内部牵制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以利于监督、检查[14]。加强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

(五)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会计法》,尽快出台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大会计法的执法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会计秩序混乱的局面;《刑法》应对涉及到会计问题的经济犯罪做出相应规定,以对利用会计进行经济犯罪的当事人进行足够的威慑;对《质量法》、《计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使对会计事项的计量适用于《计量法》,对会计产品的质量要求适用于《质量法》,对会计信息用户的保护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会计信息质量真正受到法律的强有力的保护和制约。

(六)加快推进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普及工作

一是切实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避免一人多岗位,减少会计因领导操纵而造假的可能性,优化会计环境。二是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因此,治理会计失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15],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的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有效减少会计信息作假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