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过程主义下棕地改造设计

风景过程主义下棕地改造设计

摘要:以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的“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哈格里夫斯的3个经典的棕地改造项目进行深度分析,提出风景过程主义对棕地改造中生态重建、景观重塑、文脉延续与可持续性发展4个方面的启示,以期为当下棕地改造设计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景过程主义;棕地改造;生态重建;景观重塑

0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大量的工厂搬迁出城市中心,但由于原来工厂资源采集和废弃物处理的行为导致城市用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形成了大量的棕地(Brown-field,BrownfieldSite,BrownfieldLand),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对棕地进行改造可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哈格里夫斯“风景过程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棕地的改造不再仅仅是人为控制的,而是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发展的系统;与传统的空间形态设计相比,这种对于场地“过程”和“中介”的设计更符合生态原理,能够让棕地在最小的人为干预下自我修复和维持,使再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其生态、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1]。本文引入哈格里夫斯的“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以哈格里夫斯3个著名的棕地改造项目作为案例,从哈格里夫斯的棕地改造项目中总结了生态重建、景观重塑、文脉延续、可持续性发展4个方面的经验,以期为当下的棕地改造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1风景过程主义理论

风景过程主义是在满足自然规律、生态原理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过程并引导它们发挥其作用而产生的设计;这是一种最大限度借助于自然力以达到最少干预的设计,并且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的设计[2]。它的产生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哈格里夫斯受到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Smithson)的艺术作品“旋转的防波提”的启发后,开始思考如何让自然成为设计的主角,并参与到景观设计中去;他希望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为的积极地去引导风、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发挥作用,使景观用来承载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自然过程,他把这种方法比喻成“建立过程,而不控制终端产品”。

2哈格里夫斯的棕地改造案例

2.1拜斯比公园(ByxbeePark)

拜斯比公园位于美国帕罗•奥托市(PaloAlto)的海边,场地占地面积约为12hm2。公园是一个经典的棕地改造项目,场地在未开发设计之前是一个大型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哈格里夫斯在拿到这个项目后,对场地的环境、历史脉络和场地文化等因素进行了考察,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法,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首先,在生态方面,为了避免二次污染,哈格里夫斯通过用土壤覆盖垃圾的方式对场地进行了原场修复;同时,为了避免大型树木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覆土层而导致垃圾中有害物质泄露,哈格里夫斯选择只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草本植物,让整个公园被草地所覆盖,呈现出一大片苍翠的场景(见图1)。其次,哈格里夫斯在场地中精心营造了一些小土丘,用来隐喻以前生活在此地的印第安人堆起的贝壳堆,延续了当地的文脉(见图2)。最后,哈格里夫斯对场地的景观进行了重塑,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将原场地的水泥与旧木进行再利用,设置了两组艺术装置。第一组是用高速公路的隔离墩在基地上形成V形的臂章,作为公园附近机场跑道的延伸,具有场地的标志性(见图3);这组装置也具有很多细节,比如人字纹的混凝土周围会聚集一定的潮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会形成一个特殊的植物小群落,既具有生态性,也具有艺术观赏性。第二组装置是将原厂地的旧电线杆阵列在场地中,营造出一种标志化的景观,顶部做了齐平,与起伏的地形形成对比,隐喻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见图4)。拜斯比公园属于建立在土壤修复、生态重建、景观重塑、文脉延续等基础上的棕地改造项目[3-4]。改造后的拜斯比公园不仅清理了场地的垃圾、减少了绿地发展的压力、打造了积极的城市形象,同时还可以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一个积极的休闲娱乐空间。在该项目中,哈格里夫斯的风景过程主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对场地的生态进行修复后,没有再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而是通过简单的植物种植和艺术装置的设置,让场地在时间的发展和自然因素的推动下,呈现动态、开放的景观,景观再生的不同阶段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生态、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

2.2烛台点文化公园(CandlestickPointCulturalPark)

烛台点文化公园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的海湾,场地占地面积约为7.3hm2。公园建于1985年,是一个典型的风景过程主义指导下的棕地改造项目;场地原为城市的碎石、建筑垃圾堆积场,且常年受到强风的侵蚀。哈格里夫斯对场地进行了生态重建和景观重塑,同时通过引入风和海浪这两个自然因素,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因为场地原有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哈格里夫斯采用了人为干预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法去恢复场地的生态环境。在人工干预方面,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污染治理、地面植物种植等方式进行生态重建,再通过自然自身的生态演替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这种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让场地看起来更加的自然和生态[5]。项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哈格里夫斯将场地周边的风和海浪这两个自然元素引入到设计方案中(见图5),他尝试着让地形和自然过程产生关联,让地形去强调本就存在的自然过程。首先,他对场地中的垃圾进行了覆盖处理,再在场地中营造一些小山丘,让凸起地形和风产生互动,风的侵蚀可以让地形变得更加自然,同时当人们穿过起伏的地形时,时而是暴露在风中,时而是被地形所庇护着的;其次,他设计了U形水湾可以让潮汐进出,海浪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变化可以让人们看到以前不能看到的自然变化。将风和水引入到设计中,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交流的场所,让人们行走在公园中可以体会到自然的力量(见图6)。烛台点公园的建成实现了景观与生态、功能与美学、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对当地的生态、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扩展了人们对美的认知范畴,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去亲近大自然,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目的地[6]。

2.3路易斯维尔河滨公园(LouisvilleWaterfrontPark)

路易斯维尔河滨公园位于俄亥俄河的南岸,场地占地面积约为48.56hm2,公园的西边为克拉克纪念大桥,东边是沙洲。公园改造前的场地是一个半遗弃的工业用地,现存大量的工业废弃物,环境较为恶劣。场地周边新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将滨水空间和活动人群分割开来,同时场地还处于百年一遇的洪水线内。哈格里夫斯通过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将城市与河流进行了重新连接,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休息活动的空间(见图7)。在该设计中,哈格里夫斯除了使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将场地的文化作为了设计的重点。他将原厂地的工业建筑物进行了保留,同时设计了大约300m长的水道和码头,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充分地体现了该城市的工业历史和港口文化[7]。在景观装置方面,考虑到场地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线内,洪水灾害频发,所以他对铺装和小品都只进行了简洁而又防水的设计;地形塑造时运用了树枝状的艺术形式,以此来满足洪水期排水和泄洪的需求。同时,利用场地地形倾斜的优势,可以让人们在洪水期观察到洪水涨泄的过程,通过实际的感受去体会自然的变化(见图8)。棕地在时间的发展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在设计时,可以使用“隐喻”和保留有价值的遗留物的方式去延续场地的文化。路易斯维尔河滨公园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还设计了水道和码头,形成了重要的景观节点,可以展现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帮助人们了解场地的港口文化。

3对当代棕地改造的启示

3.1用自然再造自然

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一般指的是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让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8]。哈格里夫斯的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下的棕地生态重建的手法是通过人工干预治理场地中的污染,再进行简单的景观设计,最后将各种自然元素引入到场地中,让自然元素去推动场地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如他在烛台点文化公园的设计中,引入了风和水这两个自然元素,再利用地形营造了一个“环境剧场”,长时间的风和水的侵蚀会让场地变得更加自然和生态;同时,让自然元素参与到设计中去,能够让重建后的生态系统在减少了人工干预后依旧能够维持生态平衡。越是能把自然景观本身打造得生机勃勃,它们越是能扛过糟糕的后期维护、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9]。所以在风景过程主义的指导下,棕地的生态重建应该在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引入动物或微生物等人工干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中的风、水、地形、湿度等自然元素,并让其参与到设计中去,改善场地的生态系统,对景观进行美化,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稳定的、生态的景观。

3.2重塑艺术性的景观

景观重塑(LandscapeReconstruction)是指对被破坏的景观或建设已久已经不适于当下观赏或使用要求的景观进行改造或重建。哈格里夫斯风景过程主义下的景观重塑通过循环利用场地上原有的物质进行艺术改造,在漫长的生态恢复过程中,景观会变得更加生态和有艺术感,从而改善环境的视觉价值[10]。如他在拜斯比公园的设计中,通过对原场地的水泥和旧木的再利用而设计的艺术装置,在时间的发展下,艺术装置的旁边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小群落,这些小群落具有生态性与美观性。所以,在棕地改造中应该对保留下来的景观要素赋予新的功能,将独特的棕地文化与自然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做到既保留原有场地的记忆,又创造出丰富而具有创意的新景观。此外,景观的建设还应该采取美学规律,充分利用形状、尺度、色彩、肌理、方位等设计要素,利用空间的虚实变化,将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有机结合,重构特色鲜明、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

3.3延续场地文脉

哈格里夫斯在设计中会反复强调场地,他在设计之初,会对场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大量的调查,再提取能够体现场地文化的构筑物等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让参观者可以在游览场地时了解和学习到场地的文化。如他在对路易斯维尔河滨公园进行改造设计时,了解到场地特殊的工业文化和港口文化,便将原厂地的工业建筑物进行了保留设计,同时还设计了大约300m长的水道和码头,用“隐喻”的设计手法体现了该城市的工业历史和港口文化,进一步表达了对于场地历史文化的尊重,延续了场地的文脉。棕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代表性产物,它具有文化性、历史性、社会性等价值;在棕地改造中,文化可以反馈场地的环境、历史、社会变化等;通过将场地的文化、精神融合到景观设计中,或是将文化与当下的科技相结合进行设计,可以让人们在场地中与城市的发展形成互动,进而推进场所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场地文化意境的表达。所以在棕地改造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详细的去了解当地的历史脉络,考虑到对场地历史遗迹的保护,并提取出有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将其进行改造与重组,赋予其新的功能,带给观赏者不同的文化体验。

3.4建立可持续性评估体系

可持续性评估(SustainabilityEvaluation)是指对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能够按期实现,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实现既定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等方面作出评估。风景过程主义视角下的棕地改造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修复成本、景观建设效果、维护管理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在改造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为后续的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11]。

4结语

当下我国的棕地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难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棕地改造的不同阶段之间缺乏关联、生态修复过程中人工干预过多而导致景观看起来太过生硬、景观装置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等等。如何在棕地改造中的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之间寻求平衡,值得进行研究与探索。哈格里夫斯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下的棕地改造是生态的、富有诗意的、开放的和具有文化性质的。通过对哈格里夫斯的3个棕地改造项目的分析,从生态重塑、景观重建和文脉延续、可持续性发展出发,总结出了风景过程主义对棕地改造的四点启示,即“用自然再造自然”“重塑艺术性的景观”“延续场地文脉”“建立可持续性评估体系”,以期为当代的棕地改造设计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程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