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留学生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一带一路”为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开始招收留学生。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未曾招收过留学生,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是借鉴本科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在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就出现了总体研究不足,缺少明确的指导与规范机制;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配套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过三年的探索,构建了突出职业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三线并举、书证融通”的留学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留学生;课程体系

1高职留学生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将近一步推动区域教育开放与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把中国打造成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17年开始,各省市将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及丝路合作机制建设。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连接点,区位优势明显。未来3年,市政府将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计划接收长短期留学生达到1万人次,打造8-10所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高校海外办学机构和项目3-5个。重庆市高职教育将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搭建协同创新与研发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区域性高职院校联盟等平台,在国外实行“走出去”战略,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开展员工技术技能培训。目前,重庆市高职院校有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133人,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达37000人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紧抓“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契机,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尽快适应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使自身办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近年来坚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交流新模式。2017年开始招收缅甸籍全日制留学生15人,率先成为重庆市招收外籍学历留学生的高职院校。其中3名留学生就读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由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也是第一次招收留学生,之前重庆也并未有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的先例,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课程体系的重构。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学生的课程设置完全不一样,由于语言不通,时间有限,就需要做到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动态平衡,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学习,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也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国(境)外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留学生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形成专业知识架构和能力培养的基本元素,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受客观原因制约,在研究构建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留学生课程体系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总体研究不足,缺少明确的指导与规范机制

高职院校因招收留学生时间不长,对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处于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留学生的生源特点、东南亚国家经济形势、产业分布、行业情况、岗位能力需求等缺乏调研,所以,针对高职留学生教育教学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都相对匮乏,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目前的做法主要还是模仿本科院校,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语言轻职业、重学历轻就业等情况。失去了高职特色,使培养出来的高职留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2.2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但在“一带一路”倡议导向下,我国高职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输送具有国际新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思想,这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观念。由于学院招收的留学生数量不多,对留学生生源特点的调研不够充分,因此,对缅甸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职业标准等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导致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汉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也存在很大问题,开设比例有待调整。留学生即便通过HSK4级考试,汉语水平与适应专业课学习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接受专业课全中文授课过程中感觉有些吃力。

2.3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配套教材

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教材多以语言学习为主,没有专门针对高职留学生专业学习的教材。可参考的教材和文献资料时效性、丰富性都不够,尤其是面向缅甸生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实践证明,大量枯燥的、语法难度很大的中文教材,会给留学生造成一定的挫败感和厌学情绪,削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编写与留学生所学专业职场环境相吻合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提前进入实战状态。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跨文化教学能力。具备针对留学生汉语言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很少,学校相关的专业培训几乎没有。专业课教学方面,能够真正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更加缺乏,针对已经具有专业知识的留学生开发专业汉语的工作非常薄弱,对专业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与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关系到留学生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留学生课程体系构建

缅甸留学生课程开发应遵守教育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即第42号令相关规定。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明确要求“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是高等学校培养国际学生的基本教学语言”。根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缅甸留学生的课程体系。

3.1突出职业特色,构建留学生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应区别于本科院校,要突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缅甸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依托校企合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首先,以合作企业的东南亚绿化项目为载体,详细分解整个项目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园林行业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同时,依托学院资源丰富、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学习情境(图1)。学院历来提倡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书并重,突出职业教育双证书培养特色。在留学生课程体系开发中,要注重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逐步提升留学生的实践技能,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留学生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缅甸生的国情与中国完全不一致,现有的课程开发模式可能完全不适合缅甸生。在分析缅甸国情的基础上,以缅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以园林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体系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并根据重庆市园林企业发展现状,结合学院自身教学、实训条件,细化职业能力包含的知识点,将各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合理序化与衔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3构建“三线并举、书证融通”的留学生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对留学生的培养应立足于中外,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知华友华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在构建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基于互联互通的发展理念,透过柔性的“知、情、意、行”[1]过程形塑价值观,系统设计汉语言、中国文化传播和职业工作能力三类课程,形成三线并举的课程体系(图3),并按照不同课程的类型采用相符合和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校企合作或者政校合作开发适合留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证留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1-3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书证融通。

4留学生课程体系构建的优化路径

4.1课程体系特色与培养目标

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区域化、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好的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始终突出“时代性”“区域性”“国际性”和“复合型”的特色。[1]“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推进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针对缅甸留学生文化传播课程主要通过体育开设了武术、太极拳等内容,通过《中国概况》让留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中国的特色文化。“区域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区域性。缅甸国内的大学并无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只设置了植物学、工程学等类似专业,但缅甸国同样对园林景区的设计有着需求。无论什么国界,对美的需求都是一致的。基于此,学院以合作企业的东南亚绿化项目为载体,针对性对缅甸留学生设计职业课程,让其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技术,轻松应对以后缅甸国内其他设计项目。“国际性”体现在对外开放和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而“复合型”旨在使留学生开阔思路、打牢基础,既能够注重有关知识的理论性,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留学生国际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国际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2课程构建与教学内容

学院以“重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抓好理论学习、加强能力培养、促进文化传播”的总体原则,建构了缅甸留学生的课程。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线并举,书证融通”。通过文化传播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国历史变迁、风俗礼仪、经济发展、风景名胜等方面概况,为留学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汉语言达标线,让留学生轻松突破语言关,与专业课教师实现无障碍交流。通过职业工作能力线,让留学生牢固掌握职业工作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能。

4.3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技术革新,实现平台建设与资源建设同时布局。一方面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常态化的信息学习平台及更新机制,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掌握留学生学习特征及学习风格。另一方面将文化资料,利用音频、视频、VR等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电子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此外,在留学生的学制上尝试“X+Y”形式的学年分段式,寒暑假衔接的学时分段式,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空间分段式。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胡娜.“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境民族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2):83-88,106.

[2]张成霞.“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概况”课程建设及创新思考——以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177-182.

作者:谢丽娜 杨易昆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