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以实体项目进行创新操作,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创新思路、实践应用的能力,进而达到“实体项目+科研项目+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捷径。

[关键词]项目驱动;三位一体;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自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以来,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道路一直崎岖,单独对高校来说这条道路给教师队伍、管理层以及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数个项目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一条“实体项目+科研项目+教学”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实体项目是关键,科研项目是支撑,人才培养是目的。这种模式要比过去单纯的学术研究难度要大得多,但它能真正形成以项目为抓手、产学研府深度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背景

国内对这种以项目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始于本世纪初。在一些理论著作中,该模式又被称为“以项目开发为导向”、“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提出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把实际项目和理论相结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在王应解带领下展开了相关教学改革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申报了教改课题《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表了《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1期)等研究论文,对该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职院校也从职业教育出发加入了“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上述院校的探索和研究都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该模式真正融合到教学中去?如何让实体项目和科研项目更加有机统一、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大多数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师的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贯彻,那么,这种模式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实体项目不能利用科研项目进行扎实的论证,这种策划出来的项目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项目的上马就缺乏依据。而这正是本课题立论的依据和出发点。

1.2研究意义

本科高校的教学优势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而学生最终的输出为企业实践,这就要求学生理论之外,还需技能护体,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企业搭建平台,高校目前的现状是就业导向关联性差,输出的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联盟共同解决问题。(1)系统总结国内高校以及我校近年来实践的成败得失。从国内高校对于该模式的探索成效看,取得的成果是肯定的,思路是清晰的,探索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但总体来看,目前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还缺乏权威的、系统的理论总结,进一步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2)进一步改进模式,使其不断成熟。我校对这一模式的探索还处在初期阶段,离模式的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尚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本课题的研究,将系统阐述我们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获得对于该模式成功的规律性认识,最终成为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成熟、比较有效、比较稳定、被大家认可的模式之一。(3)为在我校其他院系和专业推广该模式提供指导。近几年我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设计与艺术学院的部分专业。我们认为,这一模式对于相关专业同样有效,因此它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本项目的研究,将会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总结和对策建议,系统研究模式应用的范围、适用条件、风险控制、组织保障、政策支撑等,对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该模式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国内高校丰富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启发。

2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和方案

2.1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对于近几年来有关高校“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综述总结。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未解决的问题,前文已经概述总结。(2)我校“项目驱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华宇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对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始的。开拓创新,构建“教、赛、展、评、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如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AE大赛、VI设计大赛、微电影大赛、剧本创作大赛等,以赛促学;目前,已开展德州市第二届手工书画作品展暨山东华宇工学院第四届手工书画作品展,以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以用促进教学效果的转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由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的课题或项目设计。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新媒体创新创业工作室、摄影摄像实验室、VR虚拟现实实验室、全景漫游实验室”为载体,以各类技能大赛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建设。依托德州市电视台、德州之窗网、德州日报社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和决心。(3)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产生问题的原因。我校的探索和研究都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该模式真正融合到教学中去?如何让实体项目和科研项目更加有机统一、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大多数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师的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贯彻,这种模式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实体项目不能利用科研项目进行扎实的论证,这种策划出来的项目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项目的上马就缺乏依据。而这正是本课题立论的依据和出发点。(4)针对现存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形成“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找到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所以以此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因为从国内有关院校探索情况来看,大多没有解决好“项目驱动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如果“实体项目”“科研项目”与“教学”不能形成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难以形成三者之间的内生增长机制,那么“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大打折扣,就难以可持续发展。

2.2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教学模式改革。在项目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项目驱动”做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2)评价模式改革。结合“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制定出以考核学生项目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方案,作为原有教学评价模式的补充。(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确保试点的每个专业拥有项目策划和推进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4)加强校企合作,保证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项目库。

3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

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三位一体”。所谓“三位一体”,指的是“实体项目+科研项目+教学”的三位一体。其中,实体项目是基础,是载体,是平台,是抓手,是纽带。实体项目必须切实可行,市场前景好,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项目紧紧围绕实体项目选题,不脱离实体项目,是对实体项目的进一步论证,为实体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如果科研项目脱离实体项目,就会分散力量,各自为阵,形成不了合力。而各门课程的教学,尽量以实体项目作为案例,通过实体项目的研讨、推进,一方面推动实体项目发展,一方面是学生获得行业的关键性知识和技能。能否形成“三位一体”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形成了三位一体,该模式才具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产生内生增长优势,才能克服过去“实体项目”与“科研项目”与“教学”关系不清、不顺甚至两张皮的现象。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相关参赛网站,例如: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建筑装饰设计大赛等相关赛事,及时将大赛规则、及参赛要求、作品要求等内容告知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有可能获得相应证书,毕业求职简历介绍有优势,进而提高就业录取机会。与此同时,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多参与科研、教研项目,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项目设计中,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操和应用性。同时,可以让临近毕业学生提前根据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选题要与当前国家热点话题,思政结合进行构思,下面选题可以作为参考:第一,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毕设题目,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确保课题是有意义的,不要脱离社会和实际设计理念;第二,可以跨专业选题,横向对比进而提高专业之间的互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的设计观念;第三,选择社会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限制条件进行筛选,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四,可以选择具有深度科学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经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相关院系得到推广,获得学校领导认可并加以推广,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模式的理念和要求,修改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之更加合理。

4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和推广

首先,该项目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大到艺术类相关专业,主要是设计与艺术学院的有关专业。如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装潢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设计专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是核心要素。在艺术创意产业领域,分布着大量小微企业,项目规模小、门槛低、易于操作、机会多。其次,该项目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在“大众创业”“互联网+”形势下,项目驱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模式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适应社会与就业市场需要的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该模式目标明确,适应范围广,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以在任何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推广。

5结语

按照“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原则构建产品设计专业的应用型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了“OBE”的教育改革理念,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凸显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强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应用”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贯彻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03).

作者:王红红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