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方法

摘要: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把实践教学融入其中,把实践内容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借助企业的平台,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对实践课程同理论课程一样进行考核,以此来实现整体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教结合;一体化;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速,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人才来投身社会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中来,基本上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率逐年上升,但是通过市场反应的情况来看,毕业学生进入社会行业里很难适应设计岗位。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校课程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不一致,这就需要改变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它的开设也是和我国国情发展相符合的。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开设至今,从实际运行方面来看,仍存在很多普遍问题。(1)课程设置编排不合理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都存在重技法课程教学,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象〔1〕,空讲大道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基础薄弱,即使很多高校开展了手绘,电脑绘图,装帧制作等手工课,也只是对着教科书案例一步一步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对着教科书案例进行简单地模仿、复制、拼凑,激发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了思维开发能力和感知理解力。(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课程内容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各自为战,互不衔接。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互不交流,理论课学习基础知识,专业实践学习绘图软件,两者不能融合的结果就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都存在于表面,没有动手实践,难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设计中,学生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3)实验教学设备投较少高校大数据网络信息化建设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专业的信息内容,导致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例如3DMax软件都发展到17版,而有些学校还在使用10版或12版。同时,有些高等院校不重视实验设备的投入,没有实践场所,不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没有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提高不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的高校甚至连设计专业最基础的电脑设备都无法配齐,更别说是设备更新。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2“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背诵型向学做型观念转变

随着党的的闭幕,报告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报告在为我国发展建设指明道路的同时,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方向。在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党的关于教育的报告,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3〕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4〕的政策方针一脉相承。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5〕,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深化高校综合改革,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国家的所有政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2)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职业能力培养转变

我国教育转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体制,更新教育内容,满足全民学习需求,服务经济和社会转型,促成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建立〔6〕。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培养、考核学生的背诵和复述一系列标准答案的能力上,以书面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以一张试卷来决定一个学生的一生,学校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单纯的理论教学,仅仅只是填鸭式的讲授,很难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市场中去。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知识如果仅仅禁锢于大脑内,而不能转换为最终的生产力,这种知识我们只能称为“零知识”,我们只有学习的意识,但却没有学习能力。现代经济社会要求我们要有学习的能力,传统高校教育在认识世界的范畴里,教会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职业教育在改造世界的范畴里,解决的主要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如今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也要知道怎么做,高等教育需要职业教育的辅助,职业教育也需要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持。

(3)课程设置的转变:从重基础向系统实践转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是基于建筑学的基础,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课程设置主要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基础课程强调的是适应性,考验的是授课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技巧,时长上可以压缩课时,将理论知识中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框架,利用思维导图模式,简明扼要的进行概括学习,同时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的时候不感到枯燥无味,让基础课程名副其实的成为专业的“基础”。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具有针对性,理论能够用于实践,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可以由一位老师或者一组老师依据所教的进度和内容,共同制定一个项目,根据市场中的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关工作任务,每个任务通过模块化项目案例完成相关的项目,教师根据不同的项目案例指导学生系统的完成整体的项目系列。这种以“项目任务为动力,一体化实践为操手”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全过程都是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辅助角色。

(4)校企模式的推进:从“少”、“浅”、“差”向深度发展转变

校企结合的模式最早出现在高职院校中,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又不同于其他专业,它的课程内容包括模型制作,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工程定额预算,居住空间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联系性,需要现场实操,实践性较强。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应时代要求,应社会岗位要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增强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在实践中激发创新能力,累积经验,开阔思路,消化理论知识。过去部分高校也开展过与本地企业进行合作,但“少”“浅”“差”,合作企业少,合作内容浅,合作效果差。针对这一现象,需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校内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可以将合作企业相关课题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进入企业,进入市场,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参与市场调研,制作效果图,测算成本,进行工程报价等方面的实践,充分了解整个环境艺术设计过程,提高自身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同时与团队的合作,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填鸭型”向“导游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7〕。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企业调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广,学科内容多,步入社会的就业面广,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性,对意向企业进行调研,从企业意图、企业状况、岗位性质、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选取适合本专业实情的企业,而不是一锅端,同时构建“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体系。(2)模式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项目进课堂,例如设计装修公司可以将整个项目交给老师,老师根据项目涉及的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分组或个人独立完成,教师负责指导和与企业沟通,在此期间,企业可以选派项目负责人来课堂了解项目进度、项目完成情况、并对项目进行点评。或者可以安排有实习期的学生进入企业,通过跟随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脱产实践,一是可以扩展对市场的了解,二是可以增强与社会人的沟通能力,三是可以增强团队意识。也可以建立实验基地,企业帮助学校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建立高质量的的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随时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转化,并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3)人才的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根据需求可以要求学校开设某项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探索到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进行调节,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能够发现适合企业发展的优质人才,可以优先培养,重点培养,优先录用,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的双向交流,互动,为就业提供保障。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也是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需要。能动型多样型的授课方式,能提高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能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以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能强化学生学习和知识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校企“一体化”,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对学校、对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平,曾小兰.艺术设计理论课"边缘化"的背后〔J〕.绿色包装,2018,(4):152.

〔2〕时美英.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76-78.

〔3〕应祥泰,邹?琼,董四代.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课外育人机制的探索———以武夷山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10-13.

〔4〕李洪波.试析现代职业教育印刷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J〕.教育界,2018,(7):148-149.

〔5〕安娜,贾树文.海南新政背景下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研究〔J〕.青年时代,2018,(12):177-178.

〔6〕王一兵.关于报告提出教育转型的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3.

〔7〕殷小娣.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5):122.

作者:张虎 单位:皖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