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下开放社区街道家具设计浅析

技术创新下开放社区街道家具设计浅析

摘要:设计一系列符合未来开放社区环境并运用了新技术的街道家具。分析我国开放社区街道家具的现状问题及其重要性,通过对使用者需求和新兴技术的分析与总结,提出新技术引领下的开放社区街道家具的发展趋势。以邯郸市人民路为例,探索了基于技术创新环境下开放社区的街道家具创新设计。完成了系列街道家具设计。创新设计成果可为未来开放社区的街道建设以及街道家具创新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街道家具;技术创新;社区街道;开放社区;创新设计

引言

目前,我国的社区形制基本为封闭式,它们主要是新中国初期的单位“圈大院”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的新型封闭社区。大量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封闭社区,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消极。于是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立“窄马路、密路网”的交通体系,即开放型社区交通体系,通过构建人性化的街道尺度和边界,打造连续的步行网络,完善街道设施等方式解决封闭社区当下的种种弊病,使社区环境得到全面提升。报告中提到的“街道设施”一词源于1950年代末英国的“StreetFurniture”,是直接或间接应对城市居民各种行为的街道“家具”[1]。街道家具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直观体验,如公共座椅、公交站等街道家具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一、街道家具现状问题总结

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相比,街道家具表现出整体散乱、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欠缺维护等诸多问题[3]。所以,目前国内街道家具只能满足行人通行的基本需求,有助于提升行人步行体验的新型街道家具配置相对落后。街道家具的具体问题总结如下;

(一)位置分布不合理,影响使用效率

在社区街道环境中,公共家具数量分配不均。如休憩座椅,在公交站、小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数量明显不足;而在人流量小的地段,很多座椅无人问津,年久失修。这就是因为街道家具没有根据人群的分布进行科学布置,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

(二)功能多样性匮乏,影响街道活力

街道功能是否多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人步行的积极性。目前国内社区街道功能较为匮乏,只关注基本的出行需要,缺少对行人有吸引力的空间,仅有少量街道边角的小尺度地块满足了老年人打牌下棋和健身闲谈的需求;其他人群多样化需求常常被忽视。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行人街头活动的积极性。

(三)缺少人性化设计,影响服务范围

街道中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对交通空间中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4]。由此,街道家具也要相应注重服务人群的全面性。对于老弱病残人士、有临时需求的行人等原来被忽视人群的关怀应逐步加强。

(四)生态卫生设计差,影响街道环境

街道生态环境较差。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在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和环境功能较弱[5]。街道家具作为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雨水管理、节能减排、调节微气候等方面应该成为一个新的优质载体。再者,街道卫生环境较差。2020年疫情爆发后,医疗专家在一些街道公共设施处,如共享单车、公共扶手等检测出阳性病毒。由于间接接触也是病毒传播途径之一[6],所以街道家具周边环境及卫生条件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也包括导视系统设计。导视系统的引导可以使街道的停留空间得到有效的错位使用,降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率,适应当下的后疫情社会。

(五)与城市互融性弱,影响空间品质

首先是街道家具与街道空间互融性差。社区街道的步行空间被家具侵占,导致街道通行路面变窄;被压缩的街道空间缺乏足够的逗留区域,难以带动行人进行有品质的社交活动。更深层次的是街道家具与城市内涵互融性差。皮永生认为,街道家具是环境信息要素之一,其设计应体现地域性。[7]而当下街道家具设计无法反映居民集体记忆和城市精神面貌,无法与很好的城市文脉相融。综上所述,街道家具具有分布位置不合理、功能多样性匮乏、缺少人性化设计、生态卫生设计差、与环境互融性差五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封闭式社区已逐步向开放式社区转化,与此同时,社区内的街道家具也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同步提升,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

二、新技术环境下开放社区街道家具的提升需求

如今,社会正朝着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在新技术的引导下,针对上述社区街道空间存在的问题,人们对在街道空间中的步行体验,尤其是街道家具的品质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集约规划的智能需求

“集约”是指提高街道中资源利用和空间运行效率,“智能”是构建更为智慧化和精细化的街道空间。[8]我国街道在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通过集约智能优化的方式对街道家具的配置进行智慧、科学的整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街道空间品质,提高街道家具的利用效率,解决部分场所街道家具浪费,而人员密集场所设施缺乏的现象。

(二)功能多样的交互需求

街道家具是人们交互活动的场所。现在,动效、光影、多媒体等技术带来了更多元的交互体验。空间中的各类景观元素也已不仅仅是功能单一的雕塑符号,而是出行者在街道中享受的由家具带来的交互体验,使家具与不同参与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交互联系。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需求

随着工作、生活需求的精细化,人们对街道家具的诉求也越来越多。以往因信息量庞大,设计师无法全面总结不同人群,尤其特殊人群的需求,而今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数据集成与分析效率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人性化的设计应更容易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且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设计师可以通过对材料与色彩的设计,设计出系列的导视系统,体现街道家具的人文关怀。

(四)生态卫生的健康需求

过去,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生态卫生的需求难以落实到体量较小的街道家具中;在智慧科技的帮助下,与生态卫生有关的功能可以进一步落到实处,如智能垃圾回收系统,降噪新材料,太阳能光伏技术等。

(五)多元空间的互联需求

街道空间的层级可根据建设内容进行解构,分为三个空间层面:自然空间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和虚拟空间层面[8],可对应为自然环境、街道环境、互联网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部分需求从物质、自然空间转移至虚拟空间。从而给原二元对立的空间矛盾带来新转机,形成三元平衡的空间建构;变化如图1。在三元平衡的空间结构中,街道家具作为虚拟空间在街道上的优良载体,可以解决现下人们生活品质需求增加而街道空间功能不足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原先难以体现的空间地域性内涵也可以在虚拟空间的帮助下更直观地展现给大众。

三、新技术引领创新设计

2019年的《科技中的设计》报告[9]中提到,人们已经借助科技在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创新成果。可见,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技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二者的融合是发挥设计最大效能的方式;在更大的层面上,设计的科技走向是历史的必然。[10]结合历年来环境设计行业所运用的新技术,总结、分类了目前可以运用在街道家具设计的新技术,如表1。

四、基于技术创新的开放社区街道家具设计

街道家具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设计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笔者希望以多元空间互联为技术和设计的核心,利用新技术融合人们多功能交互、以人为本和生态卫生的需求进行开放社区的街道家具设计,并使用集约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使设计更具可实施性。下文以河北邯郸市人民路的未来街道设计为例,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做了以下探索:

(一)设计区位

1.项目背景:项目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是第三届Q-City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的选址场地,大赛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一场涉及公共空间的价值讨论。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开辟新思路、新方法,探索一条智慧设计、针灸城市空间的新道路。2.地理位置:笔者选择的具体设计场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人民东路街道沿线节点,由西至东分别选择了公共绿地、文化广场、线性人行步道、大型公共广场、街边后退绿地、线性街道6类场地进行系列设计。3.场地规划:场地为明显的条带状,横贯邯郸市主城区。本设计根据人民路周边用地性质,将该路由西向东划分为历史文化区、艺术生活区、未来科技区三个主题功能区,每个主题区分布两个节点空间,展现街道未来生活6大场景。

(二)创新设计理念

该系统以“城市之窗”为媒介,展示邯郸市六大未来生活场景:便利交通场景、绿色科技场景、智慧阅读场景、低碳生活场景、开放交流场景、历史交互场景;同时融入赵都文化表达。系统由“固定母体+移动子体”构成,并插入“虚体”单元,三体进行灵活的组合与变化,以适应不同场地条件,系统结构如图2。该设计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新技术,实现社区街道空间内家居服务从“人寻物”到“物寻人”的街道服务模式新突破。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研报告,将行人的街道空间需求按服务类型分为:基本需求服务、移动服务、特色功能服务。分别对应“母体”、“子体”、“虚体”三类功能空间。由于现国内社区街道只能满足行人的基本需求,而一旦行人有一些紧急或特殊需求,很难获得及时且高品质的服务;如突然下雨时,就特别需要有地方租借或者购买雨伞,而国内目前的大规模封闭式社区的格局,让行人在面对临时需求时多有不便。而本设计系统就可以很好地弥补目前街道家具这方面的不足。系统的“母体”为集合新技术和街道基本服务功能的固定家具,包含有数字信息屏、共享设施、休息设施等设施,满足市民基本需求,并以窗口方式展示邯郸市的文化特色;“子体”作为移动功能载体,提供了应急补足服务,如共享设施、厕所等,用户可以通过5G+ALTO技术,用移动设备“召唤”依附于“母体”的移动小车移动至用户所在地并提供及时服务;“虚体”是为适应不同场地物质文化属性而设计的特色功能空间,如书吧、共享教室、文化展厅等。服务模式架构如图3。

(三)设计分析

1.集约化、模块化设计。该系统由“固定母体+移动子体”构成,并插入“虚体”单元,根据6类场地条件进行组合与变化,如图4。六类模块化功能空间可以根据街道需求任意使用,并可根据街道未来的发展不断拓展变化出新的形态。以下是以邯郸市人民路上不同街道类型设计的六类模块场景。具体场景如下。图示化场景详见图5。(1)公共绿地空间上展示了“公交车站+便利交通场景”,由于场地横向空间较为宽裕,采用三体并列的模式,为三体排列组合的基础模式,子体位于实体左侧。(2)文化广场空间上采用子体实体并列,虚体包围模式,适应广场空间的集中形态,展现了“生态农场+绿色科技场景”。(3)由于人行步道属于线性空间,空间局促而应急需求较多,采用轴点旋转的模式,实体相对固定,子体可沿轴旋转,在旋转中生成虚体空间,即实现空间集约,也可根据需要对空间进行扩展,展现了“共享书吧+智慧阅读场景”。(4)在大型公共广场上采用平行弹簧拉伸空间,利用可伸缩材料拓展出虚体空间,展示的是邯郸未来“自行车亭+低碳生活场景”。(5)街边绿地后退空间上,以子体实体并列,虚体可被平行性推出的模式,“展示街头教室+开放式交互场景”。当有人在家具空间内聚集时,推出虚体,拓展空间;当街面上新人较多,虚体对交通人流产生一定阻碍时,也可及时收缩空间。(6)街道线性空间上,同样采用三体并列的模式,子体位于实体右侧,满足子体移动出行在交通规则上的限制,展示“文化展台+文化交流场景”。在材料方面,整个系统主要采用合金面板。休憩座椅等采用有机塑料以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个别体块采用可伸缩有机塑料,这样空间便可以适当拓展和收缩,使模块更好地适应有限的街道空间。所用屏幕和灯光照明均采用LED。在细节方面,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贩卖机贩卖的产品,推闸门即可取出。交互屏幕的活动方式:交互屏幕由可折叠有机塑料和滑轨与窗口相连接,可根据需要推拉到任意位置。推入窗口接口与卡口相闭合,从而固定住屏幕。详见图6。2.多功能交互设计。主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安置于家具空间内的LED屏幕,进行知识文化的宣传,对外的LED交互屏则并结合VR技术与行人实时互动,帮助行人从三维角度更好地体验街道空间。3.以人为本设计。对家具内部空间合理进行划分和功能布局。家具强调共享概念,作为一个小型的综合体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块行人的不同需求,尤其是通过可以用线上APP控制的子体自动驾驶的小车,解决行人在步行过程中的紧急临时需求。4.生态卫生设计。(1)垃圾桶&贩卖机细节上,用户可单击垃圾桶按钮,垃圾桶即刻弹出;内推关闭。垃圾桶在将要被填满时,及时自动发送短信至清洁人员;有助政府高效回收利用资源。(2)智能街道雨水过滤技术,地上部分,利用传统的土壤分层过滤;地下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智能过滤,过滤后的水可以被循环利用并用于移动厕所和街道绿化的浇灌。(3)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在实体和移动子体顶面安装光伏板,满足家具大部分时间的供电需求。5.多元空间互联运营模式设计。在5G+lot的引导下,在车辆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决策的帮助下,实现自动驾驶。当下,无人自动驾驶的控制范围和精确度、灵敏度有限,而随着可落地的5G技术的加持,无人自动驾驶可以在大街区范围内实现。人们就可以在步行中使用移动端线上APP预约或召唤移动服务小车到指定地点提供服务。具体运营模式如图7。

五、结论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景观设施的创新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街道家具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开放社区的背景下,本文对目前国内街道家具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可用于街道家具设计的新技术。以邯郸市街道为试验场地,设计行人街道空间体验的创新方案,探讨一种“固定母体+移动子体”的街道家具新模式。将有助于创新设计转化为实地成果,丰富街道家具设计理论,给未来的社区街道建设和有关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王语泽 王? 单位:浙大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