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土地整治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延津县东屯镇等两个镇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904.68hm2,新增耕地704.62hm2,工程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电力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和其他工程等。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整治后的耕地,可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大。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要点;效益分析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占用耕地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数量减少矛盾日益突出,为具体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辅相成。延津县从实际出发,将东屯镇等两个镇土地整治项目范围内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整理补充为耕地,从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地处黄河流域,地貌类型是平原,东部地势起伏不大,西部和中部有坑塘、沙岗存在。位于延津县西北部的东屯镇、县林场和胙城乡西小庄村,北近县界,南至长济高速,西临大沙河,东以胙城乡西小庄村为界。根据选定项目界线,由2016年二调数据可知,界限范围内土地总面积984.81hm2,其中有林地13.24hm2,公路用地23.68hm2,农村道路20.40hm2,坑塘水面10.48hm2,沟渠0.10hm2,设施农用地5.84hm2,沼泽地724.85hm2,沙地172.65hm2,裸地9.78hm2,居民点3.79hm2;扣除不参与整理的居民点、有林地、公路用地、坑塘水面、设施农用地和规划公路用地,实际建设规模904.68hm2,实施后,将新增耕地面积704.62hm2,新增耕地率77.89%。

2项目区主要设计内容

2.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主要是对沙丘、废弃坑塘和田块起伏较大的田块进行平整。根据项目区作物种植方向、土质情况和灌溉与排水的要求,确定整治后标准田块长300~600m,宽200~300m,相邻田块高差不超过0.50m,土地平整后耕作田块田面高差在±5cm以内。2.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等综合治理的要求,结合项目区田、路、林、电、村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

2.2.1灌溉系统

根据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特征、作物种类、灌溉方式及项目区经济效益等因素,项目区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选为P=75%。灌溉方式:井渠结合。

2.2.1.1井灌

规划机井深度50m,井管内径400mm,成孔直径800mm,井管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壁厚5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其中:机井上部16m为钢筋混凝土实管,中部30m为钢筋混凝土花管,其孔隙率≥15%,井底部4m钢筋混凝土实管作为沉淀管。钢筋混凝土花管缠绕尼龙滤网三层并回填滤料,滤料采用磨圆度较好,直径2~5mm石英砂;滤料顶部至井堡底座16m,采用粘土封闭11m,粘土球封闭5m。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机井单井设计出水量取32m3/h。根据田块规划布置情况,考虑道路、渠道和河流的影响,项目区共规划新打机井122眼,现状直接利用41眼,其中项目区中部滴灌区规划25眼机井,喷灌区规划32眼机井,地埋管道区规划43眼机井,软管区规划12眼机井,坑塘区10眼,每眼机井配水表、玻璃钢井堡、潜水泵。井灌区规划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根据灌溉模式不同,分为软管灌溉工程、地埋管道灌溉工程、滴灌工程和喷灌工程。软管灌溉工程。分布在项目区省道S307北部,面积40hm2。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移动软管”,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1,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7。地埋管道灌溉工程。规划在项目区内选择160hm2地作为低压管道布置区,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干管+支管+出水口”,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0,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6。管网布置结合井位规划位置、沟渠、道路、地块形状和作物种植方向,并考虑灌水的均匀性。在已确定出水口布置位置的前提下,力求管道总长度最短,管线平直,便于机耕,能独立使用,管理方便。滴灌工程。项目区选取113.33hm2作为滴灌工程布置区,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干管+支管+辅助管+毛管”,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5,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0。机井布置在地块生产路一侧高处,干管自机井向西布置,支管沿作物种植方向于主干管垂直布置,辅助管与支管垂直方向,且与种植方向垂直,管部枢纽装置布置在水泵旁边,为了便于洗管道和冬季到来之前排干管中的积水,在干管末端布置排水井。喷灌工程。喷灌是通过有压管网将首部加压的水输送到田间,再经过特制的雾化喷头将水喷洒呈雾状进行灌溉。项目区选取113.33hm2作为喷灌工程布置区,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干管+支管+伸缩管+喷头”,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喷洒水利用系数0.85,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1。机井布置在地块生产路一侧高处,干管自水井向东布置,支管沿作物种植方向南北向布置,管部枢纽装置布置在水泵旁边,为了便于洗管道和冬季到来之前排干管中的积水,在干管末端布置泄水井。

2.2.1.2渠灌

因项目区土壤为砂性壤土,且盐碱化严重,设计引用黄河水,补充地下水源,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从引水口至项目区入口的渠道3.43km,其中现状直接利用1.66km,新建1.77km;项目区内渠道分为斗渠和农渠两个级别,布置在沿现状道路两侧,项目区共布置1条斗渠和11条农渠,每3条农渠为一个轮灌组灌溉,灌溉时以农渠为单位进行轮灌。根据设计灌水率和各级渠道控制面积,引水渠、斗渠和农渠的流量分别为0.40、0.34m3/s和0.12m3/s。渠道断面采用矩形渠道,参照原有渠道设计,并考虑最优断面设计,规划设计渠道渠身、渠底采用M10浆砌石。斗、农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取0.95,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0,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1。

2.2.2排水系统

项目规划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1日暴雨2日排除。

2.2.3渠系建筑物

项目区内永久性建筑物、水工建筑物设计等级确定为T4级。桥涵荷载标准: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折减(折减系数0.80)。建筑物主要为农桥、箱涵、渡槽、倒虹吸、分水口、水闸、井堡、变压器房、井亭等工程。

2.3电力工程

结合当地电力部门意见,规划高压采用架空明线;低压采用地埋电缆,地埋电缆尽量靠路铺设,实行便于施工、利于维修的“一井一线、一沟多线”布置;变压器房采用封闭式砖混结构。根据规划共布置S11-100变压器13台,S11-200变压器2台,架设高压线3856m,低压地埋线37769m,电缆沟开挖23701m。

2.4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布置充分考虑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与田、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田间道路通达率达100%。结合项目区现状道路状况、地形地貌条件、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原有道路基础上,重新规划布局道路,并沿着规划道路两侧种植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绿化环境。根据其现状路面材料状况,分为新建和改建,按其规划宽度可分为6m和4m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

2.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农田防护林工程是为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措施,防护林工程布置应与田块、河沟、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协调,其农田防护面积的比例要不低于90%。树种:高杆石楠、金叶垂榆、法桐、楝树、白蜡、槐树、侧柏、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9种。布局:布置在规划田间道路两侧。树种规格:高杆石楠、金叶垂榆、法桐、楝树、白蜡、槐树要求胸径6cm,株距3m;侧柏要求高度1.50m,株距3.00m;紫叶小檗、金叶女贞要求树高40~50m,株行距0.30m×0.20m。

2.6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主要是标志牌工程,标志牌是项目区建设的名片,起到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群众了解项目区的基本情况的作用。

3投资概况

工程总投资7504.38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6349.99万元,占总投资的84.62%(其中土地平整工程364.18万元,占总投资的4.85%,灌溉与排水工程2803.61万元,占总投资的37.36%;道路工程2514.48万元,占总投资的33.5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580.04万元,占总投资的7.73%;其他工程87.67万元,占总投资的1.17%)。设备购置费204.07万元,占总投资的2.72%。其他费用共计731.74万元,占总投资9.75%。不可预见费218.57万元,占总投资的2.91%。

4项目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区现状多数是未利用地,项目实施后,可增加耕地面积704.62hm2,新增耕地率77.89%,是通过配套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工程,提高耕地产量,提高整治后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区通过实施平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灌排设施的配套完善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项目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大面积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建设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农业区提供良好条件,将项目区建设成为部级优质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的同时,也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4.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实施后:①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渠道工程建设,可引黄河水灌溉,能够降低项目区土壤的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对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干热风灾害起到积极的作用。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工程的实施,可将项目区的未利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704.62hm2,土地利用率可达82.33%,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项目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降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灌溉保证率将由不足40%提高至75%,农业生产节水灌排体系得以全面完善;通过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利用现有的骨干交通网络,完善田间道路设施,解决项目区现状道路标准低,占地多,现状硬化道路基础破碎严重的问题。项目区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道路通达率得到显著提高。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采取“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和引黄河水灌溉项目区,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并在项目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增加农田防护林59893株,农田林草覆盖率达1.34%,绿色植被覆盖率达72.89%,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实现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由此可知项目规划实施可大大改善项目区内生态环境。

4.3经济效益分析

工程建成后,将项目区现状的未利用地整治成耕地,新增耕地704.62hm2,并通过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将增加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道路通畅的高标准农田。整治后的耕地,可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大。根据延津县最新粮食价格信息,将项目区整理后新增耕地的作物种植效益列表计算。由上表计算可知,整治后规划作物总产能7134.31t,总产值3191.41万元,扣除生产成本716.60万元后,粮食作物将产生2474.81万元收益。

4.4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分析

项目区现状是未利用地,土地开发利用成本不大,开发整治后为耕地,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土壤盐碱量大、土壤渗透性强、项目区中部地势起伏较大、不便于耕作、灌溉保证率低、田间交通设施条件不通畅、农田防护林网缺失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田块规整,土壤肥力增加,田间灌溉保证率可提高为75%,绿色植被覆盖率达72.89%,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2.33%,使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整体功能较强的多元化、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综合示范区,可增加高标准农田704.62hm2,小麦作物产量可达6000kg/hm2,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可达到7等地。

5结语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工程建设完工后,项目具体实施单位以产权交托等方式确定林场管理处对项目土地、灌溉与排水设施、道路、林网等进行管理维护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运管方式和办法,明确运行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内容。按运行运转制度,并设专人负责检查维修,避免项目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用、无人修的现象发生,做到及时使用及时维修,使灌溉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晓婷.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2]严金明,夏方舟,马梅.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02).

[3]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08).

[4]郧宛琪,朱道林,汤怀志.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6(04).

作者:胡晓玲 何志刚 温季 单位:延津县水利技术推广站 延津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